一种用于机械阀体装配后油气密闭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61084发布日期:2022-01-05 12:42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机械阀体装配后油气密闭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阀体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机械阀体装配后油气密闭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阀体是阀门中的一个主要零部件,阀体由于其应用要求比较高,对阀体的密封性进行检测,能够保证与之连通管道内输送的油液不被渗出、气体不被泄露。
3.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传统检测方式是人工通气进行检测的方式,容易出现检测差错,同时也不能第一时间得知漏点的位置导致检测效果的不直观。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械阀体装配后油气密闭检测装置,通过设置驱动装置,能够带动测试装置进行密闭检测,设置的测试装置能够在降低检测的差错率的同时又能第一时间得知漏点的位置,使得测试效果直观明了。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用于机械阀体装配后油气密闭检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设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顶端设有两个装夹装置,所述装夹装置内设有测试装置,所述测试装置一侧设有驱动装置,所述测试装置包括阀本体、第一套管、第二套管、油液,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均与所述阀本体螺纹连接,所述油液分别注于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所述阀本体内,所述第一套管远离所述阀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盲板,所述盲板靠近所述第一套管内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板,所述第二套管远离所述阀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贯穿插设有水平设置的滑动杆且两者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杆置于所述第二套管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套管内壁相贴合。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底座,起到对该整个装置支撑的效果,设置的测试装置能够在降低检测的差错率的同时又能使得测试效果直观明了,通过设置的装夹装置能够对测试装置进行固定、限位,通过设置支撑装置,能够对装夹装置进行支撑、调节的效果,通过设置驱动装置,能够为测试装置提供驱动力,通过将油液注入阀本体、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内,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密闭性,若有气、液漏出现象则表现为非密闭状态,通过设置盲板,起到了对密闭检测的第一套管开口端封堵、支顶的效果,通过设置的密封板,能够进一步保证测试本体密封测试的准确性,通过设置挡板起到了对密闭检测的第二套管开口端封堵的效果,设置的推板能够在第二套管内水平滑动,从而对测试本体内的油液进行水平推进,若测试本体密闭性较差,该推板仍旧能水平推动,第一套管、第二套管、阀本体内的气体从漏点出排出后,油液也会逐渐漏出,设置的密封圈,能够进一步增加测试本体的第一套管、第二套管、阀本体密闭测试的准确性。
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装夹装置包括壳体,所述第
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分别置于两个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贯穿插设有水平设置的转动杆且两者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置于所述壳体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转动杆置于所述内的一侧套设有双头螺杆且两者固定连接,所述双头螺杆两侧均螺纹连接有夹块,所述夹块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管与其中一对所述夹块相贴合,所述第二套管与另一对所述夹块相贴合。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壳体,起到了对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的放置、定位效果,通过设置转动杆,能够起到转动效果,通过设置把手,方便了使用者对转动杆的控制,通过设置双头螺杆与转动杆的固定连接,能够使得转动杆转动的同时带动双头螺杆的同步转动,通过设置夹块与双头螺杆的螺纹连接,能够使得转动把手后,把手带动转动杆的转动,转动杆带动双头螺杆的转动,从而带动了两个夹块相互靠近,起到了对两个套管的装夹效果。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端靠近所述第一套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柱,所述支柱顶部与其中一个所述壳体相铰接,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第二套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与所述另一个所述壳体相铰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底板,起到了支撑的效果,通过设置支柱,起到对壳体的支撑的效果,从而对第一套管进行支撑、固定、限位,通过设置支柱与壳体的铰接,能够使得第一套管能够绕支柱的铰接点一定角度的转动,通过设置气缸与靠近第二套管的壳体铰接,能够使得气缸带动能够带动第二套管升高,第二套管收到第一套管的限制,从而随着第一套管绕支柱铰接点进行升高、转动,能够方便将测试的油液从抬高的第二套管开口出注入测试本体的第一套管、第二套管、阀本体内。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支撑台,所述支撑台顶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箱,所述驱动箱贯穿插设有竖直设置的蜗杆且两者转动连接,所述蜗杆底端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所述蜗杆啮合有蜗轮,所述蜗轮轴线与所述蜗杆轴线相互垂直,所述蜗杆与所述驱动箱转动连接,所述蜗轮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水平设置,所述螺纹杆与所述滑动杆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远离所述滑动杆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与所述驱动箱固定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台,起到了固定、支撑的效果,通过设置蜗杆、蜗轮能够起到改变传动力方向的效果,通过设置电机,能够为蜗杆转动提供驱动力,通过设置限位销,能够起到对螺纹杆的限位,防止螺纹杆在蜗轮内活动连接时,保持水平移动不转动的效果。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5.1.通过设置底座,起到对该整个装置支撑的效果,设置的测试装置能够在降低检测的差错率的同时又能使得测试效果直观明了,通过设置的装夹装置能够对测试装置进行固定、限位,通过设置支撑装置,能够对装夹装置进行支撑、调节的效果,通过设置驱动装置,能够为测试装置提供驱动力,通过将油液注入阀本体、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内,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密闭性,若有气、液漏出现象则表现为非密闭状态,通过设置盲板,起到了对密闭检测的第一套管开口端封堵、支顶的效果,通过设置的密封板,能够进一步保证测试本体密
封测试的准确性,通过设置挡板起到了对密闭检测的第二套管开口端封堵的效果,设置的推板能够在第二套管内水平滑动,从而对测试本体内的油液进行水平推进,若测试本体密闭性较差,该推板仍旧能水平推动,第一套管、第二套管、阀本体内的气体从漏点出排出后,油液也会逐渐漏出,设置的密封圈,能够进一步增加测试本体的第一套管、第二套管、阀本体密闭测试的准确性;
16.2.通过设置壳体,起到了对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的放置、定位效果,通过设置转动杆,能够起到转动效果,通过设置把手,方便了使用者对转动杆的控制,通过设置双头螺杆与转动杆的固定连接,能够使得转动杆转动的同时带动双头螺杆的同步转动,通过设置夹块与双头螺杆的螺纹连接,能够使得转动把手后,把手带动转动杆的转动,转动杆带动双头螺杆的转动,从而带动了两个夹块相互靠近,起到了对两个套管的装夹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部分装夹装置第二视角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图1中a部分放大图;
20.图4是图1中b部分放大图。
21.附图标记:1、底座;2、支撑装置;21、底板;22、支柱;23、气缸;3、装夹装置;31、壳体;32、转动杆;33、把手;34、双头螺杆;35、夹块;351、保护层;4、测试装置;401、阀本体;402、第一套管;403、第二套管;404、油液;405、盲板;406、密封板;407、挡板;408、滑动杆;409、推板;410、密封圈;5、驱动装置;51、支撑台;52、驱动箱;53、蜗杆;54、蜗轮;55、螺纹杆;56、滑槽;57、限位销;58、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3.如图1和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一种用于机械阀体装配后油气密闭检测装置,包括底座1,通过设置底座1,起到对该整个装置支撑的效果,底座1顶部设有支撑装置2,支撑装置2顶端设有两个装夹装置3,装夹装置3内设有测试装置4,设置的测试装置4能够在降低检测的差错率的同时又能使得测试效果直观明了,通过设置的装夹装置3能够对测试装置4进行固定、限位,通过设置支撑装置2,能够对装夹装置3进行支撑、调节的效果,测试装置4一侧设有驱动装置5,通过设置驱动装置5,能够为测试装置4提供驱动力,测试装置4包括阀本体401、第一套管402、第二套管403、油液404,第一套管402、第二套管403均与阀本体401螺纹连接,油液404分别注于第一套管402、第二套管403、阀本体401内,通过将油液404注入阀本体401、第一套管402第二套管403内,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密闭性,若有气、液漏出现象则表现为非密闭状态,第一套管402远离阀本体4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盲板405,具体通过四个螺栓固定,通过设置盲板405,起到了对密闭检测的第一套管402开口端封堵、支顶的效果,盲板405靠近第一套管402内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板406,通过设置的密封板406,能够进一步保证测试本体密封测试的准确性,其中密封板406置于第一套管402内且与第一套管402内壁滑动连接,第二套管403远离阀本体4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407,具体通过四个螺栓进行固定,通过设置挡板407起到了对密闭检测的第二套管403开口端封堵的效果,
挡板407贯穿插设有水平设置的滑动杆408且两者滑动连接,滑动杆408置于第二套管403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409,推板409套设有密封圈410,密封圈410与第二套管403内壁相贴合,设置的推板409能够在第二套管403内水平滑动,从而对测试本体内的油液404进行水平推进,若测试本体密闭性较差,该推板409仍旧能水平推动,第一套管402、第二套管403、阀本体401内的气体从漏点出排出后,油液404也会逐渐漏出,设置的密封圈410,能够进一步增加测试本体的第一套管402、第二套管403、阀本体401密闭测试的准确性。
24.如图1和图2所示,装夹装置3包括壳体31,通过设置壳体31,起到了对第一套管402、第二套管403的放置、定位效果,第一套管402、第二套管403分别置于两个壳体31内,壳体31贯穿插设有水平设置的转动杆32且两者转动连接,通过设置转动杆32,能够起到转动效果,转动杆32置于壳体31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33,通过设置把手33,方便了使用者对转动杆32的控制,通过设置双头螺杆34与转动杆32的固定连接,能够使得转动杆32转动的同时带动双头螺杆34的同步转动,转动杆32置于内的一侧套设有双头螺杆34且两者固定连接,双头螺杆34两侧均螺纹连接有夹块35,夹块35与壳体31滑动连接,两个夹块35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保护层351,第一套管402与其中一对夹块35相贴合,第二套管403与另一对夹块35相贴合通过设置夹块35与双头螺杆34的螺纹连接,能够使得转动把手33后,把手33带动转动杆32的转动,转动杆32带动双头螺杆34的转动,从而带动了两个夹块35相互靠近,起到了对两个套管的装夹效果。
25.如图1所示,支撑装置2包括底板21,通过设置的底板21,起到了支撑的效果,底板21顶端靠近第一套管4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柱22,支柱22顶部与其中一个壳体31相铰接,通过设置支柱22,起到对壳体31的支撑的效果,从而对第一套管402进行支撑、固定、限位,通过设置支柱22与壳体31的铰接,能够使得第一套管402能够绕支柱22的铰接点一定角度的转动,底板21靠近第二套管40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缸23,气缸23与另一个壳体31相铰接,通过设置气缸23与靠近第二套管403的壳体31铰接,能够使得气缸23带动能够带动第二套管403升高,第二套管403收到第一套管402的限制,从而随着第一套管402绕支柱22铰接点进行升高、转动,能够方便将测试的油液404从抬高的第二套管403开口出注入测试本体的第一套管402、第二套管403、阀本体401内。
26.如图1和图3所示,驱动装置5包括支撑台51,通过设置支撑台51,起到了固定、支撑的效果,支撑台51顶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箱52,驱动箱52贯穿插设有竖直设置的蜗杆53且两者转动连接,蜗杆53底端固定连接有电机58,电机58与支撑台51固定连接,蜗杆53啮合有蜗轮54,蜗轮54轴线与蜗杆53轴线相互垂直,蜗杆53与驱动箱52转动连接,通过设置蜗杆53、蜗轮54能够起到改变传动力方向的效果,通过设置电机58,能够为蜗杆53转动提供驱动力,蜗轮54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55,螺纹杆55水平设置,螺纹杆55与滑动杆408固定连接,设置的螺纹杆55能够通过蜗轮54、蜗杆53的啮合来对滑动杆408提供水平的驱动力,螺纹杆55远离滑动杆408一侧开设有滑槽56,滑槽56内滑动连接有限位销57,限位销57与驱动箱52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限位销57,能够起到对螺纹杆55的限位,防止螺纹杆55在蜗轮54内活动连接时,保持水平移动不转动的效果。
27.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使用前,分别将第一套管402、第二套管403放置于两个壳体31内,然后分别转动两个把手33,把手33带动转动杆32的转动,带动了转动杆32的转动,转动杆32带动双头螺杆34的转动,从而带动了两个夹块35相互靠近,从而完成了对套管进
行装夹,打开气缸23,气缸23带动第而套管、第一套管402、阀本体401的绕着支柱22与第一套管402的铰接点转动,此时第二套管403随着转动而升高,将测试的油液404由第二套管403开口处注入至第二套管403内,然后将密封圈410装至推板409上再滑入第二套管403内壁,然后用四个螺栓将挡板407与第二套管403进行固定,此时再将气缸23回缩,将滑动杆408与驱动装置5的螺纹杆55进行固定,打开电机58,电机58带动了蜗杆53的转动,蜗杆53通过与蜗轮54的啮合从而带动了涡轮内螺纹连接的螺纹杆55的转动,螺纹杆55受到限位销57的限位,带动螺纹杆55水平的移动,从而完成对滑动杆408的水平驱动,滑动杆408带动了推板409沿着第二套管403的内壁水平移动,当有漏点时,测试的油液404会从漏点漏出,从而方便了测试人员的直观地了解密闭情况以及了解测漏点的位置。
28.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