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雨量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44647发布日期:2022-02-09 14:3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雨量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象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雨量筒。


背景技术:

2.雨量筒是测量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液体和固体降水总量的仪器,使用时需要先在地表浇注地基,浇注的同时在地基中预埋地脚螺栓,等地基硬化后将雨量筒通过螺栓等部件固定在地基上进行使用。但是对于山地林地等特殊地形,使用地基的操作较为繁琐,而且对于临时决定测量某一地区的降水量而言,先浇注地基再安装雨量筒的方式为时已晚,适用范围有限,局限性较大,并且占用空间大,不便收纳。
3.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820363568.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全自动雨量筒,包括支架和上端开口的筒体,所述筒体安装于支架上,筒体的底部开设有放水口,所述全自动雨量筒还包括单片机控制器、测距传感器、预警部件、报警部件以及电磁阀,所述单片机控制器、预警部件和报警部件分别安装于筒体的外侧;所述测距传感器安装于筒体内壁,且位于内壁的上端;所述电磁阀安装于放水口处;并且,所述测距传感器、预警部件、报警部件以及电磁阀均与单片机控制器电连接。测距传感器实时监测筒体内液面的高度;单片机控制器内设置有三个液面警戒值,根据液面高度的变化,分别可控制预警部件预警;报警部件报警或者电磁阀放水,不仅可实现完全自动化工作,而且其监测精度以及报警准确率都较高。但是该结构仅通过支架将雨量筒固定在地面上进行使用,在刮风等恶劣天气下,雨量筒容易倒塌,而且雨量筒装满水后可能因支架强度较低造成坍塌,使得测量过程功亏一篑,该结构稳定性较差,适用范围有限,并且占用空间大不便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雨量筒需要配合地基和地脚螺栓使用,使用范围有限,局限性较大,稳定性较差,不便收纳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自动雨量筒。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全自动雨量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底部等距转动连接有可收纳至底座内部的容纳盒,所述容纳盒内壁转动连接有地锥。
7.为了便于对所述容纳盒进行收纳,优选的,所述底座底端等距开设有与容纳盒相配合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壁固定有第一固定柱,所述底座底端等距开设有贯穿底座的安装孔。
8.为了便于所述地锥收纳和转动,优选的,所述容纳盒一侧面固定有与第一固定柱转动配合的连接块,所述容纳盒一表面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壁固定有第二固定柱。
9.为了增大所述地锥对土壤的抓地力,优选的,所述地锥一端固定有与第二固定柱转动配合的转动柱,所述地锥外表面等距固定有凸块。
10.为了便于所述容纳盒展开使用,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盒绕第一固定柱轴线转动的
角度范围为0
°‑
180
°

11.为了便于所述地锥展开使用,进一步的,所述地锥绕第二固定柱轴线转动的角度范围为0
°‑
180
°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自动雨量筒,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通过容纳盒、地锥和底座的使用,使得该结构不仅可以配合地基和地脚螺栓使用,而且可以适用于山地林地等坡度不平特殊地形和环境下的使用,并且相对于采用浇注地基再固定雨量筒的方式而言,随时可以使用,提高了该结构使用的便捷性,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该结构使用后可以收纳至底座内部,占用空间小,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全自动雨量筒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图2中a-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图1的另一种工作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图4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图4中容纳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图4中地锥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筒体;2、底座;3、容纳盒;4、地锥;201、第一容纳槽;202、第一固定柱;203、安装孔;301、第二容纳槽;302、第二固定柱;303、连接块;401、转动柱;402、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实施例:
25.参照图1-7,一种全自动雨量筒,包括筒体1,筒体1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底座2,底座2底部等距转动连接有可收纳至底座2内部的容纳盒3,容纳盒3内壁转动连接有地锥4。
26.底座2底端等距开设有与容纳盒3相配合的第一容纳槽201,第一容纳槽201内壁固定有第一固定柱202,底座2底端等距开设有贯穿底座2的安装孔203。
27.容纳盒3一侧面固定有与第一固定柱202转动配合的连接块303,容纳盒3一表面开设有第二容纳槽301,第二容纳槽301内壁固定有第二固定柱302。
28.地锥4一端固定有与第二固定柱302转动配合的转动柱401,地锥4外表面等距固定有凸块402;简而言之,凸块402的作用是增大与土壤的摩擦力,增强底座2固定得稳定性。
29.容纳盒3绕第一固定柱202轴线转动的角度范围为0
°‑
180
°
,该实施例中夹角为180
°
,地锥4绕第二固定柱302轴线转动的角度范围为0
°‑
180
°
,该实施例中夹角为90
°

30.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若不使用底座2则在地表先浇注地基以及将地脚螺栓固定在地基中,待地基牢固后,利用螺栓将筒体1固定在地基上即可,但是该结构难以在山地林地等特殊环境下使用,在使用底座2时,转动容纳盒3,使容纳盒3与底座2底端呈180
°
,其次将转动地锥4将地锥4从第二容纳槽301中转出,转动时,使地锥4轴线垂直于容纳盒3上表面,然后使用硬性物体如石头等敲击容纳盒3上表面将地锥4插入土壤中,稳定底座2的结构,底座2整体固定完成后,利用螺栓将筒体1固定在底座2顶部位置即可,通过该结构的使用,拓宽了该结构的适用范围,便于在山地林地等特殊地形下使用,而且便于携带,无需浇注地基,随时可以使用,提高了该结构的便捷性,并且使用后,便于收纳,占用空间小,也避免了地锥4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