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模拟机的轮轴距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82555发布日期:2022-02-08 11:19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模拟机的轮轴距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实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道路模拟机的轮轴距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2.机动车在研发过程中需要许多性能测试和实验,道路模拟试验是是其中重要一项,道路模拟试验往往在道路模拟机上完成,现有技术中道路模拟机轴距往往不可调,不能满足不同轴距车辆实验的需求,小部分轴距可调的道路模拟机的调节精度较低间接的影响了实验结果,为了满足对不同轮轴距车辆进行道路模拟试验的需求,实现道路模拟机轮轴距的精确调整,并可靠地将道路模拟机作动器固定,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道路模拟机的轮轴距调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模拟机的轮轴距调整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达到实现道路模拟机轮轴距的精确调整,并可靠地将道路模拟机作动器固定的效果。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道路模拟机的轮轴距调整装置,包括对称设置的单向移动组件、对称设置的双向移动组件,所述单向移动组件并排设置用于调整轮距,所述双向移动组件并排设置用于调整轮距及轴距,所述双向移动组件位于所述单向移动组件一侧;
5.所述单向移动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安装板,所述第二固定安装板上方滑动连接有第二轮距调整板,所述第二固定安装板、第二轮距调整板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第二轮距调整板移动的第一驱动部;
6.所述双向移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安装板,所述第一固定安装板上方滑动连接有轴距调整板,所述第一固定安装板、轴距调整板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轴距调整板移动的第二驱动部;
7.所述轴距调整板上方滑动连接有第一轮距调整板,所述轴距调整板、第一轮距调整板之间设置有使所述第一轮距调整板移动的第三驱动部。
8.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轮距调整板内部的第二轮距调整丝杠,所述第二轮距调整丝杠一端轴接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第二固定安装板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轴距调整板内部的轴距调整丝杠,所述轴距调整丝杠一端轴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一固定安装板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三驱动部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轮距调整板内部的第一轮距调整丝杠,所述第一轮距调整丝杠一端与第一电机轴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轴距调整板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安装板上部开设有第三内凹导轨,所述第二轮距调整板底
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与所述第三内凹导轨相配合。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安装板上部开设有第一内凹导轨,所述轴距调整板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内凹导轨相配合;所述轴距调整板上部开设有第二内凹导轨,所述第一轮距调整板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内凹导轨相配合。
13.优选的,所述第二轮距调整板上方固定连接有垫圈。
14.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安装板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三电机同侧。
15.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安装板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电机同侧;所述轴距调整板侧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电机同侧。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单向移动组件上方可固定道路模拟机作动器,并可以实现纵向移动,双向移动组件上方可固定道路模拟机作动器,并可以实现纵向、横向移动,从而适应不同轮距、轴距的实验车辆,作动器通过螺栓固定在单向移动组件和双向移动组件上,固定牢固可靠,保障道路模拟试验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向移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向移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21.其中,1、第一轮距调整板;2、轴距调整板;3、轴距调整丝杠;4、第一轮距调整丝杠;5、液压锁紧装置;6、第一位移传感器;7、第一电机;8、第二电机;9、第一固定安装板;10、第二固定安装板;11、垫圈;12、第二轮距调整板;13、第二轮距调整丝杠;14、第二位移传感器;15、第三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4.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道路模拟机的轮轴距调整装置,包括对称设置的单向移动组件、对称设置的双向移动组件,单向移动组件并排设置用于调整轮距,双向移动组件并排设置用于调整轮距及轴距,双向移动组件位于单向移动组件一侧;
25.单向移动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安装板10,第二固定安装板10上方滑动连接有第二轮距调整板12,第二固定安装板10、第二轮距调整板12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第二轮距调整板12移动的第一驱动部;
26.双向移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安装板9,第一固定安装板9上方滑动连接有轴距调整板2,第一固定安装板9、轴距调整板2之间设置有用于使轴距调整板2移动的第二驱动部;
27.轴距调整板2上方滑动连接有第一轮距调整板1,轴距调整板2、第一轮距调整板1之间设置有使第一轮距调整板1移动的第三驱动部。单向移动组件上方可固定道路模拟机作动器,并可以实现纵向移动,双向移动组件上方可固定道路模拟机作动器,并可以实现纵向、横向移动,从而适应不同轮距、轴距的实验车辆,作动器通过螺栓固定在单向移动组件和双向移动组件上,固定牢固可靠,保障道路模拟试验的顺利进行,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二轮距调整板12在第二固定安装板10上做直线运动,第二驱动部驱动轴距调整板2在第一固定安装板9上做直线运动,第三驱动部驱动第一轮距调整板1在轴距调整板2上做直线运动。
28.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驱动部包括螺纹连接在第二轮距调整板12内部的第二轮距调整丝杠13,第二轮距调整丝杠13一端轴接有第三电机15,第三电机15与第二固定安装板10固定连接。
29.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二驱动部包括螺纹连接在轴距调整板2内部的轴距调整丝杠3,轴距调整丝杠3一端轴接有第二电机8,第二电机8与第一固定安装板9固定连接。
30.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三驱动部包括螺纹连接在第一轮距调整板1内部的第一轮距调整丝杠4,第一轮距调整丝杠4一端与第一电机7轴接,第一电机7与轴距调整板2固定连接。第一电机7带动第一轮距调整丝杠4转动,第一轮距调整板1和第一轮距调整丝杠4通过传动螺纹连接;第二电机8带动轴距调整丝杠3转动,轴距调整板2和轴距调整丝杠3通过传动螺纹连接;第三电机15带动第二轮距调整丝杠13转动,第二轮距调整板12和第二轮距调整丝杠13通过传动螺纹连接;此种传动方式将转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丝杠和电机配合,具有精度高,响应快的优点。
31.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二固定安装板10上部开设有第三内凹导轨,第二轮距调整板12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滑块,第三滑块与第三内凹导轨相配合。
32.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固定安装板9上部开设有第一内凹导轨,轴距调整板2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与第一内凹导轨相配合;轴距调整板2上部开设有第二内凹导轨,第一轮距调整板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与第二内凹导轨相配合。滑块和内凹导轨的配合定位精度高,容易获得高度的行走精度。
33.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二轮距调整板12上方固定连接有垫圈11。垫圈11增加了单向移动组件的高度,使单向移动组件和双向移动组件高度相平。
34.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二固定安装板10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位移传感器14,第二位移传感器14位于第三电机15同侧。
35.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固定安装板9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位移传感器6,第一位移传感器6位于第二电机8同侧;轴距调整板2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位移传感器6,第一位移传感器6位于第一电机7同侧。第一位移传感器6和第二位移传感器14用于检测轴距和轮距,实现轮距和轴距的检测。
3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整套轮轴距调整装置通过第一固定安装板9和第二固定
安装板10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道路模拟机作动器通过螺栓固定在垫圈11和第一轮距调整板1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机旋转带动丝杠转动,丝杠将转动转换为调整板的位移,第一位移传感器6和第二位移传感器14反馈调整板的位置,到达预定的位置后,通过液压锁紧装置将第二轮距调整板12、轴距调整板2和第一轮距调整板1锁紧固定。在道路模拟试验时,轮轴距调整装置可根据试验车辆轮轴距参数精确调整好作动器的位置,牢固地将作动器固定,保障道路模拟试验的顺利进行。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