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可换式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4332发布日期:2022-08-06 11:08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可换式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可换式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


背景技术:

2.智能电能表是由测量单元、数据处理单元、通信单元等组成,具有电能量计量、数据处理、实时监测、自动控制、信息交互等功能的电能表,随着智能电能表大批量的应用,大部分故障如费率电能混乱、事件记录中的发生时刻时间不对、防窃电功能失效等,都是因为时钟电池欠压造成时钟混乱引起的,传统的单相智能电能表时钟电池通常是焊接在内部电路板上的,电池没电时,现场维修较为困难,更换电池时只能连同电路板一起返厂,耗时耗力,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电池可换式单相费控智能电能表,其可以对电池直接进行更换,解决了现场维修较为困难的问题。
3.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是新一代高精度智能型三相电能表,具有有功和无功电能分时计量、数据处理、事件记录、负荷记录、自动控制和信息交互等功能,采用大屏幕液晶显示方便读取数据,并提供红外及远程通讯接口便于电力部门远程计算机管理,还具有交流磁场防潜、电源异常监测、负荷开关误动检测、防强磁和恒定磁场监测等功能,大大增强了防窃电性能和运行可靠性,而现有技术中的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在使用时一般通过其表面开设的若干个安装孔和若干个膨胀螺丝固定在墙面上,不仅安装和拆卸过程会浪费较长时间,难以实现快速的安装和拆卸,而且在此之前需要对墙面进行定位并打孔,当打孔位置出现歪斜时,就会导致电能表的安装产生歪斜,从而影响电能表的检测精度,并且固定电能表的螺丝容易受到外力作用产生松脱,使得电能表固定不够牢固,容易出现掉落损坏的现象,因此,研究一种新的电池可换式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来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可换式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在使用时一般通过其表面开设的若干个安装孔和若干个膨胀螺丝固定在墙面上,不仅安装和拆卸过程会浪费较长时间,难以实现快速的安装和拆卸,而且在此之前需要对墙面进行定位并打孔,当打孔位置出现歪斜时,就会导致电能表的安装产生歪斜,从而影响电能表的检测精度,并且固定电能表的螺丝容易受到外力作用产生松脱,使得电能表固定不够牢固,容易出现掉落损坏的现象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可换式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包括电能表和支撑底板,所述电能表外表面的后侧与调节结构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结构外表面的后侧与两个支撑座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撑座外表面的后侧与支撑底板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底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装置,所述支撑底板外表面的前侧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设置在两个安装装置之间,其中一
个所述支撑座外表面的一侧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控制结构,所述控制结构外表面的一端与第一活塞外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
6.所述第一活塞的外表面与第一空腔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塞外表面的另一侧与定位杆外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位于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二空腔开设在调节结构外表面的前侧,所述第二空腔的内壁与第二活塞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塞外表面的前侧与防滑板外表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防滑板外表面的前侧与防滑层外表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防滑层外表面的前侧与调节结构的内壁固定连接。
7.所述安装装置包括操作框、两个连接杆、两个固定结构和两个第一齿杆,所述操作框外表面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两个连接杆外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杆外表面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齿杆外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齿杆分别与两个固定结构啮合连接,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圆柱筒、两个第一螺杆、两个螺纹套、两个固定块和两个扭簧,两个所述螺纹套的内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一螺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两个所述螺纹套外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活动啮合结构,四个所述活动啮合结构分别与四个固定结构啮合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螺杆相对面的一端分别与圆柱筒外表面的上下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圆柱筒的外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定位孔,所述定位杆设置在其中一个定位孔内,两个所述扭簧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圆形块相对面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圆形块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第一螺杆的外表面,两个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轴承的相背面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扭簧分别套接在两个第一螺杆的外表面。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控制结构包括操作块,所述操作块外表面的左侧与第二螺杆外表面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杆的外表面与螺纹筒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所述螺纹筒外表面的左侧与第一活塞外表面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杆转动连接在第四轴承内,所述第四轴承卡接在其中一个支撑座的右侧面。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调节罩,所述调节罩外表面的前侧与电能表外表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罩内壁的前侧与圆形板的外表面前侧固定连接,所述圆形板转动连接在第一轴承内,所述第一轴承外表面的后侧与连接座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连接座外表面的后侧与两个支撑座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罩内壁的前侧与防滑层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空腔开设在连接座外表面的前侧。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螺杆外表面的一端与转把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螺杆的螺纹相反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螺杆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三轴承的内部,两个所述第三轴承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固定块的内部,两个所述固定块外表面的后侧与支撑底板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活动啮合结构包括支撑块和第二齿杆,所述支撑块外表面的一侧螺纹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和第二齿杆均通过销轴分别与活动杆的两端铰接。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齿杆的内壁与燕尾导向条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燕尾导向条外表面的后侧与支撑底板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齿杆
分别与两个燕尾导向板的外表面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燕尾导向板外表面的后侧与支撑底板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齿轮、固定螺栓、第二轴承、连接盘和螺母,所述齿轮与第二齿杆啮合连接,所述齿轮的内表面与螺母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螺母的内表面与固定螺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螺母的外表面转动连接在第二轴承的内部,所述第二轴承卡接在支撑底板内,所述第二轴承的外表面与连接盘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固定螺栓外表面一端的形状设置为尖锥形,所述连接盘位于螺母外表面的后侧。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8.1、本发明通过操作框、连接杆、第一齿杆和固定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则操作框可以通过两个连接杆控制两个第一齿杆进行运动,进而使得固定结构可以顺利进行旋进安装的作业,则通过此设置可以同步控制多个固定结构实现定位安装的作业,节省了操作步骤,进而降低了安装难度,且节省了时间,达到了快速安装拆卸的目的;
19.2、本发明通过设置调节结构,使得圆形板可以在第一轴承内实现角度的旋转,进而使得电能表可以通过调节罩进行角度的调节作业,避免电能表无法调节的问题,从而避免在出现定位误差时导致电能表歪斜的问题,进一步可以保证电能表的检测精度,且降低了安装难度;
20.3、本发明通过设置锁紧装置,当固定结构出现松动时,使得扭簧存储的弹性扭力通过第一螺杆控制螺纹套进行位移,则通过活动杆带动第二齿杆进行移动,使得第二齿杆与齿轮之间进行啮合传动,从而可以带动固定螺栓保持旋紧状态,通过此设置可以有效达到自动锁紧的目的,保证了电能表安装的稳固性,进而防止电能表松动掉落损坏的问题;
21.4、本发明通过设置控制结构、第一活塞、定位杆、第二活塞和防滑板,控制结构带动第一活塞运动,使得定位杆与定位孔分离,进而使得扭簧可以顺利释放弹性势能,反之定位杆卡入定位孔可以对圆柱筒旋转方向定位,保证扭簧弹性势能的存储,且第一活塞运动可以通过气压控制第二运动,使得防滑板与防滑层实现紧密接触,进而使得调节罩的位置可以起到锁定的目的,避免其产生角度活动,从而可以保证电能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调节罩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支撑底板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支撑座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支撑底板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发明锁紧装置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发明操作框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本发明固定结构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电能表、2支撑底板、3调节结构、3调节罩、32第一轴承、33圆形板、34连接
座、4防滑层、5支撑座、6安装装置、61操作框、62连接杆、63固定结构、631固定螺栓、632连接盘、633齿轮、634螺母、635第二轴承、64第一齿杆、65燕尾导向板、7锁紧装置、71圆柱筒、72第一螺杆、73定位孔、74圆形块、75固定块、76扭簧、77第三轴承、78转把、79活动啮合结构、791销轴、792支撑块、793活动杆、794第二齿杆、795燕尾导向条、710螺纹套、8控制结构、81螺纹筒、82第四轴承、83第二螺杆、84操作块、9定位杆、10第一空腔、11第一活塞、12第二空腔、13第二活塞、15防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如图1-9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可换式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包括电能表1和支撑底板2,电能表1外表面的后侧与调节结构3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调节结构3,且调节结构3具有角度旋转的特点,进而可以对电能表1面进行角度的调节,以此可以避免安装误差导致电能表1面歪斜的问题,保证了电能表1的正常使用,调节结构3外表面的后侧与两个支撑座5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支撑座5,从而可以对调节结构3起到固定的作用,同时使得调节结构3和支撑底板2预留间隙,进而便于锁紧装置7的设置,两个支撑座5外表面的后侧与支撑底板2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支撑底板2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装置6,通过设置安装装置6,且通过安装装置6可以对电能表1面起到安装固定的作用,同时通过此方式使得安装更为简单,而且使得安装作业较为轻松,支撑底板2外表面的前侧设置有锁紧装置7,通过设置锁紧装置7,且锁紧装置7释放弹性势能可以实现控制固定结构63的运动,进而可以对固定结构63起到自动锁紧的目的,进一步保证了电能表1面的稳定性,避免电能表1面的脱落,锁紧装置7设置在两个安装装置6之间,其中一个支撑座5外表面的一侧开设有第一空腔10,通过开设第一空腔10,且第一空腔10的形状为矩形,同时第一活塞11的形状与第一空腔10的形状相适配,进而使得第一活塞11可以在第一空腔10内顺利阿互动,第一空腔10内设置有控制结构8,控制结构8外表面的一端与第一活塞11外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
34.第一活塞11的外表面与第一空腔10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活塞11外表面的另一侧与定位杆9外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定位杆9位于第一空腔10内,第一空腔10与第二空腔12相连通,通过设置第二空腔12,进而可以确保气体顺利通过第一空气进入第二空腔12,同时便于第二活塞13的运动,第二空腔12开设在调节结构3外表面的前侧,第二空腔12的内壁与第二活塞13的外表面滑动连接,第二活塞13外表面的前侧与防滑板14外表面的后侧固定连接,防滑板14外表面的前侧与防滑层4外表面的后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防滑板14和防滑层4,且防滑板14和防滑层4均具有防滑性,使得防滑板14和防滑层4接触可以增加摩擦力,从而可以对调节罩31起到良好的定位作用,防滑层4外表面的前侧与调节结构3的内壁固定连接。
35.安装装置6包括操作框61、两个连接杆62、两个固定结构63和两个第一齿杆64,操作框61外表面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两个连接杆62外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操作框
61,从而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施力点,方便工作人员通过操作框61控制两个连接杆62的同步运动,两个连接杆62外表面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齿杆64外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第一齿杆64分别与两个固定结构63啮合连接,锁紧装置7包括圆柱筒71、两个第一螺杆72、两个螺纹套710、两个固定块75和两个扭簧76,通过设置扭簧76,使得扭簧76的弹性势能释放可以带动第一螺杆72进行旋转运动,两个螺纹套710的内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一螺杆7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通过设置第一螺杆72和螺纹套710,使得第一螺杆72旋转运动可以控制螺纹套710进行直线运动的目的,两个螺纹套710外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活动啮合结构79,四个活动啮合结构79分别与四个固定结构63啮合连接,两个第一螺杆72相对面的一端分别与圆柱筒71外表面的上下两侧固定连接,圆柱筒71的外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定位孔73,通过设置定位杆9和定位孔73,使得定位杆9插入定位孔73可以对圆柱筒71的位置定位,防止圆柱筒71的旋转,进而避免扭簧76的弹性势能释放,定位杆9设置在其中一个定位孔73内,两个扭簧76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圆形块74相对面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圆形块74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第一螺杆72的外表面,两个扭簧76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轴承77的相背面一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三轴承77,使得第三轴承77可以对第一螺杆72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第三轴承77可以保证螺杆的顺利旋转,两个扭簧76分别套接在两个第一螺杆72的外表面。
36.如图3和图5所示,控制结构8包括操作块84,通过设置操作块84,且操作块84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操作点,方便了工作人员控制第二螺杆83的作业,操作块84外表面的左侧与第二螺杆83外表面的右端固定连接,第二螺杆83的外表面与螺纹筒81的内表面螺纹连接,通过设置第二螺杆83和螺纹筒81,且第二螺杆83旋转可以控制螺纹筒81进行移动,从而便于控制第一活塞11的工作,螺纹筒81外表面的左侧与第一活塞11外表面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二螺杆83转动连接在第四轴承82内,通过设置第四轴承82,使得第四轴承82可以保证第二洛昂的稳定旋转,第四轴承82卡接在其中一个支撑座5的右侧面,调节结构3包括调节罩31,调节罩31外表面的前侧与电能表1外表面的后侧固定连接,调节罩31内壁的前侧与圆形板33的外表面前侧固定连接,圆形板33转动连接在第一轴承32内,通过设置第一轴承32,从而可以为圆形板33提供转动点,进而使得调节罩31可以顺利进行角度的调节,第一轴承32外表面的后侧与连接座34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连接座34外表面的后侧与两个支撑座5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调节罩31内壁的前侧与防滑层4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第二空腔12开设在连接座34外表面的前侧。
37.如图4和图7所示,第一螺杆72外表面的一端与转把78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转把78,使得转把78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操作点,从而方便工作人员通过转把78控制第一螺杆72的工作,两个第一螺杆72的螺纹相反设置,通过设置第一螺杆72,且两个第一螺杆72的螺纹相反设置,进而便于控制两个螺纹套710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的工作,两个第一螺杆72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三轴承77的内部,两个第三轴承77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固定块75的内部,通过设置固定块75,使得固定块75可以对第三轴承77起到固定的作用,两个固定块75外表面的后侧与支撑底板2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活动啮合结构79包括支撑块792和第二齿杆794,支撑块792外表面的一侧螺纹套710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支撑块792和第二齿杆794均通过销轴791分别与活动杆793的两端铰接,通过设置活动杆793和销轴791,使得销轴791可以为活动杆793提供活动点,进而使得活动杆793可以顺利进行角度的活动,第二齿杆794的内壁与燕尾导向条795的外表面滑动连接,通过设置燕尾导向条795,使得燕尾
导向条795可以保证第二齿杆794的平稳滑动,使得第二齿杆794可以顺利与齿轮633啮合传动,燕尾导向条795外表面的后侧与支撑底板2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两个第一齿杆64分别与两个燕尾导向板65的外表面滑动连接,通过设置燕尾导向板65,使得燕尾导向板65可以对第一齿杆64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使得第一齿杆64可以顺利滑动,两个燕尾导向板65外表面的后侧与支撑底板2外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
38.如图9所示,固定结构63包括齿轮633、固定螺栓631、第二轴承635、连接盘632和螺母634,齿轮633与第二齿杆794啮合连接,通过设置齿轮633和第二齿杆794,使得第二齿杆794移动可以控制齿轮633进行旋转的工作,齿轮633的内表面与螺母63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螺母634和固定螺栓631,使得螺母634旋转可以带动固定螺栓631进行旋转位移的工作,进而便于对支撑底板2起到安装固定的作用,螺母634的内表面与固定螺栓63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螺母634的外表面转动连接在第二轴承635的内部,通过设置第二轴承635,从而使得螺母634可以顺利旋转,第二轴承635卡接在支撑底板2内,第二轴承635的外表面与连接盘63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固定螺栓631外表面一端的形状设置为尖锥形,通过将固定螺栓631一端的形状设置为尖锥形,进而便于固定螺栓631旋进作业,连接盘632位于螺母634外表面的后侧。
39.本发明工作原理:
40.s1、安装时,首先将四个固定螺栓631的位置与安装的位置对应,并控制操作框61进行移动,使得操作框61可以带动连接杆62进行移动,使得连接杆62控制第一齿杆64进行移动,使得第一齿杆64带动齿轮633进行旋转,使得齿轮633带动螺母634进行旋转,使得螺母634带动固定螺栓631进行旋转位移,使得固定螺栓631旋入打孔的位置,同时使得连接盘632封闭打孔的位置,使得电能表1安装完成;
41.s2、然后即可观察电能表1的角度,若需要进行调整,则拨动电能表1进行角度的旋转,使得调节罩31可以通过圆形板33在第一轴承32内进行旋转,待电能表1面调节合适位置时,再转动操作块84,使得操作块84带动第二螺杆83进行旋转,使得第二螺杆83带动螺纹筒81进行移动,使得螺纹筒81带动第一活塞11伸入第一空腔10的内部,使得第一活塞11带动定位杆9伸入第一空腔10的内部,使得定位杆9与定位孔73分离,使得第一活塞11运动可以通过气压控制第二活塞13向前运动,使得第二活塞13推动防滑板14向前运动,使得防滑板14与防滑层4紧密接触即可;
42.s3、当定位杆9与定位孔73分离后,使得扭簧76的弹性势能释放,使得扭簧76带动第一螺杆72旋转,使得第一螺杆72带动螺纹套710进行移动,使得螺纹套710带动活动杆793进行角度的活动,使得活动杆793控制第二齿杆794进行移动,使得第二齿杆794与齿轮633贴合,当固定螺栓631出现松动时,使得扭簧76的弹性势能继续释放,则第一螺杆72带动螺纹套710再次进行移动,使得活动杆793带动第二齿杆794进行运动,使得第二齿杆794与齿轮633啮合传动,使得齿轮633带动螺母634进行旋转,使得螺母634带动固定螺栓631旋转位移,使得固定螺栓631可以再次旋进打孔的位置。
43.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44.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45.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