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角反射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11684发布日期:2022-07-01 23:50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可调角反射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电子技术,具体一种雷达用角反射器装置。


背景技术:

2.角反射器又名雷达反射器,它是通过金属板材根据不同用途做成的不同规格的雷达波反射器。一般的角反射器为三角形角反射器,它是由三块等腰直角形金属板互相垂直拼接组成。三块金属板的直角边长相等,三块板的直角边两两相接,形成一个开口的四面体,如同一个立方体的角。如果有电磁波从开口方向入射进入角反射器,电磁波会被金属平板镜面反射,经三块互相垂直的金属板多次反射后,电磁波会以相反的方向散射出角反射器。整体来看,角反射器就如同电磁波的反向器或反射镜,只要从开口方向进入的电磁波,就可以平行的反射出去,而不论入射方向如何。而且,角反射器具有雷达截面积值(rcs)大、性能稳定、不受波段限制、加工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在地面雷达,如合成孔径雷达(sar),或者干涉雷达(insar)定标、质量评定及真实性检验等试验中,得到大量和广泛的使用。
3.市场上大多数角反射器属于固定式的,在角反射器水平放置的地面时,不能定量调节高度和旋转。当面对复杂的户外条件时,适应性不高。例如在灌木的遮挡条件下,角反高度如果过低,反射信号容易被植被的叶子干扰。当土壤松软,角反不易固定,容易在风、雨水等恶劣气候条件下产生位移。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固定稳定性好且适应性强的可调角反射器装置,可实现对insar监测精度进行校正。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角反射器装置,包括角反射器以及固定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调节装置包括:第一部分,包括第一支撑杆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撑杆上端的可调节顶座;所述角反射器固定在所述可调节顶座上并通过所述可调节顶座调节所述角反射器的角度;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底座以及钻头;在所述第三支撑杆上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用于使所述第二支撑杆相对第三支撑杆进行伸缩或使所述钻头转动带动所述第三支撑杆上下移动。
6.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驱动部件、第一从动部件、第一导向部件及第二从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从动部件或第二从动部件;所述第一从动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以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为导向在所述第一从动部件的作用下上下运动;所述第二从动部件与所述钻头连接,所述钻头在所述第二从动部件的作用下上下运动。
7.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包括第一滑槽以及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滑槽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杆上。
8.所述第一从动部件包括第一从动轮以及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一从动
轮固定;第一螺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二从动部件包括第二从动轮以及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固定;第二螺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螺纹配合。
9.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驱动轮、第二滑槽以及模式切换部;所述驱动轮沿所述第二滑槽移动;所述模式切换部用于使所述驱动轮沿所述第二滑槽上移时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啮合,使所述驱动轮沿所述第二滑槽下移时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啮合。
10.所述模式切换部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杆上,所述模式切换部具有一导向面和一手柄,当通过所述手柄转动所述模式切换部沿时,所述导向面驱动所述驱动轮沿述第三滑槽上下移动。
11.所述驱动轮的轮轴上套有滑块,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第三滑槽内,在滑块上连接有弹簧。
12.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钻头为两个,每个钻头上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形式传动副的传动轮。
13.所述传动轮与第二从动轮采用皮带传动。
14.所述驱动部件还包括调节部件,该调节部件与所述驱动轮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角反射器装置中,调节装置包括驱动部件、第一从动部件、第一导向部件及第二从动部件;通过驱动部件可使第二支撑杆以第一导向部件为导向在第一从动部件的作用下上下运动,从而实现对角反射器高度的调节。本发明角反射器装置中,具有带动第三支撑杆上下移动的钻头,相对于直接插入支撑杆,通过钻头能够更好地固定角反射器,并且还可以适应多种硬度的土壤。
16.本发明角反射器装置中,驱动部件包括驱动轮、第三滑槽以及模式切换部,可通过模式切换部使得驱动轮沿第三滑槽移动,通过一个驱动轮就可以实现对高度的调节和钻头的钻入,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17.本发明可调节角反射器,当采用雷达发射波束,选取测得的rcs最大的角反姿态作为监测姿态,可实现对insar监测精度进行校正。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发明可调角反射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角反射器的朝向调节示意图;图4是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第一导向结构示意图;图6是驱动部件结构示意图一;图7是驱动部件结构示意图二;图8是第二从动部件结构示意图。
19.其中:100、第一部分;200、第二部分;300、角反射器;101、第一支撑杆;102、第一安装板;103、可调节顶座;104、第一旋转轴;105、第二安装板;201、第三安装板;202、第二支撑杆;203、第三支撑杆;204、调节部件;205、底座;206、钻头;207、第一螺杆;208、第一固定件;
209、第一齿轮;210、第二齿轮;211、第三齿轮;212、第二固定件;213、第二螺杆;214、凸起;215、第一滑槽;216、第二滑槽;217、滑块;218、弹簧;219、模式切换部;220、手柄;221、第二旋转轴;223、第一皮带;224、第二皮带;225、第一从动轮;226、第二从动轮;227、第一钻头;228、第二钻头;229、主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20.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可调角反射器装置,包括角反射器300以及固定调节装置,其中,固定调节装置包括第一部分100和第二部分200。第一部分100和第二部分200为可拆卸的设计,如此可以缩短长度,方便运输。
21.第一部分100,包括第一支撑杆101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撑杆上端的可调节顶座103;角反射器300固定在可调节顶座103上并通过可调节顶座103调节角反射器300的角度。
2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00如图2所示,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可调节顶座103、第一安装板102、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安装板105。可调节顶座103通过第一旋转轴104安装在第一安装板102上。固定在可调节顶座103上的角反射器300可以绕轴旋转。
23.角反射器300可以通过螺钉或者胶粘的方式固定在可调节顶座103的顶面上。第一安装板102支撑可调节顶座103。第一安装板102通过第一旋转轴104与可调节顶座103可旋转地连接。第一安装板102和可调节顶座104的截面可设计为u字形,二者通过第一旋转轴104活动连接,参见图2。第一旋转轴104例如为螺栓螺帽结构,当旋紧螺栓即可将角反射器300固定在特定角度,具体的角度取决于安装环境。例如当角反射器300安装在山上时,角反射器300的开口方向优选地朝向山脚的远端方向,即测试雷达的方向,参见图3。第一支撑杆101的一端设置第一安装板102,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板105。优选地,第一安装板102的长度小于可调节顶座103的旋转半径。
24.第二部分200如图4-8所示,包括第二支撑杆202、第三支撑杆203、底座205以及钻头206;在第三支撑杆205上设置有调节装置,调节装置用于使第二支撑杆202相对第三支撑杆203进行伸缩或使钻头206转动带动固定调节装置上下移动。
25.调节装置包括驱动部件、第一从动部件、第一导向部件及第二从动部件;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第一从动部件或第二从动部件;第一从动部件与第二支撑杆202连接,第二支撑杆202以第一导向部件为导向在第一从动部件的作用下上下运动;第二从动部件与钻头206连接,钻头206在第二从动部件的作用转动向下或向上。
26.第一导向部件包括第一滑槽215以及凸起214,凸起214设置在第二支撑杆202上,第一滑槽215设置在第三支撑杆203上。
27.第一从动部件包括第一从动轮以及第一螺杆207;第一螺杆207与第一从动轮固定;第一螺杆207的上端与第二支撑杆202内壁的螺纹配合。
28.第二从动部件包括第二从动轮以及第二螺杆213;第二螺杆213的上端通过第二固定件212安装在第三支撑杆203内;第二螺杆213与第二从动轮固定;第二螺杆213的在第三支撑杆203内随第二从动轮同步转动。
29.驱动部件包括驱动轮、第二滑槽216以及模式切换部219;驱动轮沿第二滑槽216移动;模式切换部219用于使驱动轮沿第二滑槽216上移时与第一从动轮啮合,使驱动轮沿第二滑槽216下移时与第二从动轮啮合。
30.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从动轮为第一齿轮209,第二从动轮为第三齿轮211,驱动轮为第二齿轮210。
31.模式切换部219转动地设置在第三支撑杆203上,模式切换部具有一导向面和一手柄220,当通过手柄220转动模式切换部219时,导向面驱动驱动轮沿第二滑槽216上下移动。
32.驱动轮的轮轴上套有滑块217,滑块217设置在第二滑槽216内,在滑块217上连接有弹簧218。弹簧218用于提供滑块217在第二滑槽216中的弹力。
33.设置在底座205上的钻头为两个,第一钻头227和第二钻头228,第一钻头227上连接第一从动轮225,第二钻头228上连接第二从动轮226,第二螺杆213下端连接主动轮229,主动轮229通过皮带带动第一从动轮225和第二从动轮226。
34.第一部分100和第二部分200通过第二安装板105和第三安装板201进行连接,第二安装板105和第三安装板201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
35.调节部件有两种工作模式,第一模式中,第一齿轮209与第二齿轮210啮合,转动调节部件带动第二齿轮210转动,进而推动第一齿轮109使得第一螺杆207能够旋转推动第二支撑杆202在第三支撑杆203内部上下运动。第二模式中,第二齿轮210与第三齿轮211啮合。
36.在一个实施例中,模式切换部219为六边形的板状,第二旋转轴221设置在模式切换部的一条边上。当转动模式切换部的手柄220,可以将调节部件在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当转动手柄使得模式切换部离第二旋转轴相对的一边抵接调节部件的旋转轴时,第二齿轮210与第一齿轮209啮合。当转动手柄使得模式切换部的第二旋转轴所在的一边抵接调节部件的旋转轴时,第二齿轮210与第三齿轮211啮合。
37.第二螺杆设置在第三支撑杆内部,其一端设置有主动轮。主动轮分别连接两个从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分别通过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连接第一钻头和第二钻头。当工作于第二工作模式时,旋转手动的调节部件204,使得第二螺杆驱动位于底座下的主动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钻头227和第二钻头228旋入地表土壤内。如此,相对于直接插入支撑杆,通过钻头能够更好地固定角反,并且还可以适应多种硬度的土壤。
38.在第一模式下旋转调节部件能够调节第二支撑杆202的高度。在第二模式下能够固定本技术的角反射器300。如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很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