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施工质量缺陷快速检验与处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883281发布日期:2022-07-26 21:3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施工质量缺陷快速检验与处置方法,属于建筑结构胶性能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结构加固工程中,加固用胶粘剂是一类重要的粘接材料,现有验收方法都是基于胶粘剂充分固化后,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对施工质量进行检验施工部位的粘结强度和饱满度。但实际工程中施工后的加固胶粘剂时常出现不固化或者固化不充分的现象,现有规范不能对其适用性和安全性作出快速的评价。本方法既是针对结构工程加固用胶粘剂施工质量缺陷制订的快速检验与处置方法,加固用胶粘剂覆盖《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 55021-2021和《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50728-2011规定的胶粘剂种类,主要包括:粘钢加固用胶粘剂、灌钢加固用胶粘剂、纤维复合材粘贴用胶粘剂、植筋锚固用胶粘剂、裂缝修复用胶粘剂等。在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的要求,加固用胶粘剂应一次性进厂,且通过复检后,方可施工。但在施工过程中仍会出现工程事故,针对加固用胶粘剂出现的典型施工质量缺陷,主要分为胶不固化、胶固化不充分和固化后颜色存在差异等。此外,《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中针对加固胶粘剂施工后的质量进行检验,其主要检验灌胶饱满度和粘结强度,对于胶粘剂不充分固化引起的典型缺陷,现有技术中缺乏有效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施工质量缺陷快速检验与处置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胶不固化、胶固化不充分和固化后颜色存在差异等的快速检验和处理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施工质量缺陷快速检验与处置方法,包括胶不固化、胶固化不充分以及胶固化后颜色存在差异三种现象进行快速检验与处置,其分别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检验和处置:
6.(1)对于胶不固化的现象
7.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结构胶粘剂不固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施工后的胶粘剂呈流淌状态,可进行如下检验和处理:
8.步骤1.1:检验
9.取流淌的胶液和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构成两种样品,并采用观察法、红外光谱法、x荧光分析法,分别分析两种样品的组成;
10.其中,观察法主要判断两种样品外观颜色是否一致;
11.如果颜色一致,需结合红外光谱法得到的红外谱图中分子官能团特征峰的位置,
2008制备弯曲试件,让试件快速固化,并测试其弯曲强度p1;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法测试得到该试件的红外谱图;
29.步骤3.2:处置
30.①
对比有明显色差的已固化胶粘剂材料与未施工胶粘剂产品试件的红外谱图,如果典型官能团的特征峰差异大,说明已固化胶粘剂材料与未施工胶粘剂产品试件缺乏一致性,存在偷工减料,应拆除;
31.②
当红外谱图一致的前提下,色差可判定为施工原因所致;如果现场已固化胶粘剂材料试件的弯曲强度小于产品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则拆除;如果弯曲强度满足产品标准指标要求,则保留。
32.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2的

中,决定是否拆除或保留固化不充分的部位的具体方法为;
33.如果弯曲强度p2和弯曲强度p3均小于弯曲强度p1,且均小于产品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则拆除固化不充分的部位;
34.如果弯曲强度p2小于弯曲强度p1,但弯曲强度p3接近弯曲强度p1,且满足产品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需进一步比较玻璃化转变温度t3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1;如果玻璃化转变温度t3小于玻璃化转变温度t1,则表明固化不充分的胶粘剂材料耐热性不够,对未充分固化部分应拆除;如果玻璃化转变温度t3与玻璃化转变温度t1相当,则未充分固化部分可保留。
3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1中,对于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的各组分按产品说明书的配比拌制后得到的弯曲试件以及步骤3.1中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的各组分按产品说明书配比拌制后制备的弯曲试件,均采用60℃,24h加热处理的方式让试件快速固化;而对于步骤2.1中,施工现场取得的胶粘剂材料制备的第2组弯曲试件,采用60℃,4h加热处理的方式让试件快速固化。
36.进一步地,所述结构加固用胶粘剂包括《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 55021-2021和《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 50728-2011规定的胶粘剂种类。
37.进一步地,所述结构加固用胶粘剂包括粘钢加固用胶粘剂、灌钢加固用胶粘剂、纤维复合材粘贴用胶粘剂、植筋锚固用胶粘剂或裂缝修复用胶粘剂。
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取得了如下技术效果:
39.本发明能够对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在胶粘剂固化过程中的典型缺陷进行快速的检测与评定,并依据结果作出相应的处置,为施工现场出现的相关的问题提供快速解决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41.本实施例中,采用《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 55021-2021和《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 50728-2011规定的裂缝修复用胶粘剂进行举例说明。
42.本实施例的结构加固用胶粘剂-裂缝修复用胶粘剂的施工质量缺陷快速检验与处置方法,包括胶不固化、胶固化不充分以及胶固化后颜色存在差异三种现象进行快速检验
与处置,其分别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检验和处置:
43.(1)对于胶不固化的现象
44.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结构胶粘剂不固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施工后的胶粘剂呈流淌状态,可进行如下检验和处理:
45.步骤1.1:检验
46.取流淌的胶液和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构成两种样品,并采用观察法、红外光谱法、x荧光分析法,分别分析两种样品的组成;
47.其中,观察法主要判断两种样品外观颜色是否一致;
48.如果颜色一致,需结合红外光谱法得到的红外谱图中分子官能团特征峰的位置,进一步判断两种样品化学组成是否一致;
49.如果颜色不一致,需结合x荧光分析法,对两种样品元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红外谱图对两种样品材料组成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如果材料组成一致,则说明现场施工的加固胶粘剂材料本身没有问题,可判定为施工时没有按产品说明书的配比进行拌合,或者与胶粘剂粘接处有金属元素混入了胶液中;如材料组成不一致,则说明施工时的胶粘剂产品与进厂产品不符;
50.步骤2.2:处置
51.需要拆除明显流淌部位的材料及部品,其中,对于隐蔽工程需采用钻孔法先期辨别是否存在胶流淌的情况,然后将加固用胶粘剂产品各组份按说明书要求的配比正确拌合充分后,再施工;
52.(2)对于胶固化不充分的现象
53.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结构胶粘剂固化不充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施工后的胶粘剂材料虽然凝固了,但整体硬度不高,可进行如下处理:
54.步骤2.1:检验
55.从施工现场采用微破损的方式,取出成块状的固化后的胶粘剂材料,同时取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
56.将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的各组分按产品说明书的配比拌制后,按《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gb/t 2567-2008制备弯曲试件,采用60℃,24h加热处理的方式让试件快速固化,并测试其弯曲强度p1;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法测试得到该试件的红外谱图,采用差示扫描法测得试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1;
57.将施工现场取得的胶粘剂材料,制备2组尺寸符合《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gb/t 2567-2008要求的弯曲试件,第1组试件直接测试弯曲强度,得到弯曲强度p2;第2组试件采用60℃,4h加热处理,晾置至常温后测试其弯曲强度,得到弯曲强度p3;采用红外光谱法测试得到2组试件的红外谱图;采用差示扫描法测试2组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而得到第1组未加热试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2以及加热处理后的第2组试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3;
58.步骤2.2:处置
59.①
对比3组试件红外谱图,如果典型官能团的特征峰差异大,说明试件缺乏一致性,存在偷工减料,应拆除;相反,说明试件组成具备一致性;
60.②
当3组试件红外谱图一致的前提下,比较3组试件的弯曲强度,决定是否拆除或
保留固化不充分的部位;
61.如果弯曲强度p2和弯曲强度p3均小于弯曲强度p1,且均小于产品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则拆除固化不充分的部位;
62.如果弯曲强度p2小于弯曲强度p1,但弯曲强度p3接近弯曲强度p1,且满足产品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需进一步比较玻璃化转变温度t3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1;如果玻璃化转变温度t3小于玻璃化转变温度t1,则表明固化不充分的胶粘剂材料耐热性不够,对未充分固化部分应拆除;如果玻璃化转变温度t3与玻璃化转变温度t1相当,则未充分固化部分可保留。
63.(3)对于胶固化后颜色存在差异的现象
64.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结构胶粘剂已固化,但存在明显色差,担心强度不够的问题,可进行如下处理:
65.步骤3.1:检验
66.从施工现场采用微破损的方式,取出颜色有明显差异的已固化的胶粘剂材料,同时取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
67.将施工现场取得的有明显色差的胶粘剂材料依据《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gb/t 2567-2008制备弯曲试件,并测试其弯曲强度,同时测试试件的红外谱图;将未施工的胶粘剂产品的各组分按产品说明书的配比拌制后,按《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gb/t 2567-2008制备弯曲试件,采用60℃,24h加热处理的方式让试件快速固化,并测试其弯曲强度p1;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法测试得到该试件的红外谱图;
68.步骤3.2:处置
69.①
对比有明显色差的已固化胶粘剂材料与未施工胶粘剂产品试件的红外谱图,如果典型官能团的特征峰差异大,说明已固化胶粘剂材料与未施工胶粘剂产品试件缺乏一致性,存在偷工减料,应拆除;
70.②
当红外谱图一致的前提下,色差可判定为施工原因所致;如果现场已固化胶粘剂材料试件的弯曲强度小于产品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则拆除;如果弯曲强度满足产品标准指标要求,则保留。
71.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