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及系统

文档序号:32312669发布日期:2022-11-23 12:36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及系统

1.本发明涉及隧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关于隧道爆破振动下管线的监测方法目前研究还较为少见。监测方法可以分为2种,一是直接监测方法,即直接在管线上安装振速传感器进行测试。但是,无论是浅埋和深埋的管线,直接开挖至管线然后安装传感器容易造成管线的破坏,再加之相关部门对管线的管制,很难直接在管线上安装传感器进行直接测试。二是间接监测方法,即通过在管线周围进行振速测试,然后根据其相互关系计算得出管线处的振速。对于较浅埋的管线,比较常用的是在地面进行振速测试,然后间接控制管线处的振速。对于深埋的管线,提出了地表和地下不同深度处布置传感器,得出爆破地震波沿竖向的传播规律,从而间接计算出管线处的实际振速,但此种方法由于需要打设深孔,实施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及系统,以改善上述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6.获取在隧道中进行爆破时掌子面前方围岩振速拟合曲线,记为第一曲线;获取在隧道中进行爆破时掌子面后方围岩振速拟合曲线,记为第二曲线;获取隧道上方管线的振速与管线围岩的振速之间的比值,记为第一数据;所述管线与所述隧道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7.发送在所述掌子面后方布设至少五个第一测点,且布设完成后在所述隧道中进行现场爆破的命令;
8.获取进行现场爆破时所述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一测点的峰值振速,记为第二数据;
9.根据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计算得到各第二测点的峰值振速,记为第三数据,所述第二测点位于所述掌子面前方;
10.根据所述第三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计算得到所述管线的振速。
1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地下管线振速测定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拟合曲线获取模块、发送爆破命令模块、第一测点振速获取模块、峰值振速计算模块和管线振速计算模块。
12.拟合曲线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在隧道中进行爆破时掌子面前方围岩振速拟合曲线,记为第一曲线;获取在隧道中进行爆破时掌子面后方围岩振速拟合曲线,记为第二曲线;获取隧道上方管线的振速与管线围岩的振速之间的比值,记为第一数据;所述管线与所述隧道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13.发送爆破命令模块,用于发送在所述掌子面后方布设至少五个第一测点,且布设完成后在所述隧道中进行现场爆破的命令;
14.第一测点振速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进行现场爆破时所述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一测点的峰值振速,记为第二数据;
15.峰值振速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计算得到各第二测点的峰值振速,记为第三数据,所述第二测点位于所述掌子面前方;
16.管线振速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计算得到所述管线的振速。
1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的步骤。
18.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的步骤。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0.1、目前,仅仅依靠地面间接监测很难解决管线的精确监测问题,而本发明通过建立管线周边围岩及隧道内部围岩的振动与管线振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加准确、更加便捷的测试管线爆破振动,有利于评价管线的安全情况。
21.2、在本发明中,可以通过测得的掌子面后方围岩振速得到管线处的振速,相较于通过地表振速来预测管线振速的监测方法,本发明的这种间接监测方法更加精确高效。
22.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4.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25.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硬岩掌子面前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
26.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硬岩掌子面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
27.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中硬岩掌子面前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
28.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中硬岩掌子面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
29.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软岩掌子面前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
30.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软岩掌子面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
31.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硬岩掌子面前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
32.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中硬岩掌子面前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
33.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软岩掌子面前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
34.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15所述的测点布置示意图;
35.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实时测试时的测试示意图;
36.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系统结构示意图;
37.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结构示意图;
38.图中标记:701、拟合曲线获取模块;702、发送爆破命令模块;703、第一测点振速获取模块;704、峰值振速计算模块;705、管线振速计算模块;7011、三维模型构建单元;7012、测点布设单元;7013、波形图提取单元;7014、拟合曲线构建单元;7015、发送布设命令单元;7016、获取消息单元;7017、发送爆破命令单元;7018、振速获取单元;7041、第一曲线变形单元;7042、第二曲线变形单元;7043、第三测点峰值振速计算单元;7044、带入数据单元;7051、相乘计算单元;7052、平均计算单元;7019、隧道三维模型构建单元;70110、模拟操作单元;70111、第五测点峰值振速计算单元;70112、隧道三维模型构建单元;70113、比值计算单元;800、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801、处理器;802、存储器;803、多媒体组件;804、i/o接口;805、通信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或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1.实施例1
4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s1、步骤s2、步骤s3、步骤s4和步骤s5。
43.步骤s1、获取在隧道中进行爆破时掌子面前方围岩振速拟合曲线,记为第一曲线;获取在隧道中进行爆破时掌子面后方围岩振速拟合曲线,记为第二曲线;获取隧道上方管线的振速与管线围岩的振速之间的比值,记为第一数据;所述管线与所述隧道之间具有预设间距;在本步骤中,管线与隧道之间具有预设间距,此预设的间距小于等于1-2倍隧道的跨度,除了具有一定的间距之外,管线与隧道最好还是处于同一个地层中,因为若管线与隧道距离较远,可能会降低最终得到的管线的振速的准确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管线与隧道之间的位置关系做出了限制,通过此种方法可以提高最终测得的管线的振速的准确性。
44.在本步骤中,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可以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取,具体的实现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1、步骤s12、步骤s13和步骤s14。
45.步骤s11、构建所述隧道的三维模型;
46.为节约计算成本,本实施例建立以yoz面为对称面建立1/2对称模型,模型尺寸为100m(长)
×
10m(宽)
×
15m(高),单元尺寸控制在20cm左右。在模型对称面添加对称约束,其余面定义为无反射边界。采用单个炮孔模拟起爆,单次爆破药量8kg。此外,本实施例采用包含应变率效应的mat_plastic_kinematic材料模型对围岩进行模拟,通过改变材料模型参
数来模拟不同围岩级别情况。
47.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48.表1各级围岩材料参数
[0049][0050][0051]
在构建的过程中,根据上述步骤,即可构建得到硬岩、软岩和中硬岩对应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
[0052]
步骤s12、在所述隧道三维模型中布设第三测点,其中,在隧道掌子面后方和前方围岩上布设多个所述第三测点;
[0053]
在本步骤中,在掌子面后方的围岩上布设第三测点的时候,在距离掌子面后方10m的范围内,每间隔1m布设一个第三测点,在距离掌子面后方10m-30m的范围内,每间隔5m布设一个第三测点,在距离掌子面后方30m-50m的范围内,每隔10m布设一个第三测点;按照在掌子面后方的围岩上布设第三测点的方法,在掌子面前方的围岩上也设置多个第三测点;同时,在布设第三测点的时候,所有的测点最好布设在一条直线上;
[0054]
步骤s13、在所述三维模型中进行隧道爆破数值模拟操作,提取各所述第三测点的质点振速波形图,得到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
[0055]
进行隧道爆破数值模拟后,即可提取到各个第三测点的质点振速波形图,根据此波形图即可得到每个测点的峰值振速,得到峰值振速后即可通过步骤s14的方法完成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的构建;
[0056]
步骤s14、根据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构建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所述第一曲线以隧道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三测点与爆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隧道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为纵坐标;所述第二曲线以隧道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三测点与爆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隧道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为纵坐标。
[0057]
通过上述方法,即可得到硬岩掌子面前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硬岩掌子面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中硬岩掌子面前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中硬岩掌子面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软岩掌子面前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软岩掌子面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例如图2-图7所示,则各级围岩掌子面前后方振速拟合曲线可以如表2所示。
[0058]
表2各级围岩掌子面前后方拟合曲线
[0059][0060]
得到上述拟合曲线之外,还可以将前后围岩振速绘制在一张图中,进行对比,硬岩掌子面前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中硬岩掌子面前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软岩掌子面前后方测点峰值振速拟合曲线分别如图8、9、10所示;
[0061]
除了步骤s11、步骤s12、步骤s13和步骤s14中的方法可以获取到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之外,还可以通过在隧道进行现场试验的方式获取得到,具体的实现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5、步骤s16、步骤s17和步骤s18;
[0062]
步骤s15、发送在第一隧道布设第三测点的命令,所述第一隧道具有第一掌子面,所述第一隧道为小净距隧道,在所述第一隧道上布设所述第三测点时,所述第一隧道上布设的全部所述第三测点均位于所述第一掌子面的后方;
[0063]
如图11所示,在本步骤中,所述第一隧道可以理解为先行隧道,所述隧道可以理解为后行隧道,先行隧道与后行隧道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后行隧道的跨度,先行隧道和后行隧道的跨度一样;当需要获取到隧道的掌子面前后方围岩的振速时,第三测点布设在先行隧道中,而不是布设在后行隧道中,在掌子面前后方布设第三测点的方法与步骤s12中的布设方法相同;
[0064]
步骤s16、获取确认消息,所述确认消息包括所述第三测点已布设完毕的消息;
[0065]
步骤s17、发送在所述隧道的掌子面处进行爆破试验的命令;
[0066]
步骤s18、获取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且根据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构建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所述第一曲线以隧道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三测点与爆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隧道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为纵坐标;所述第二曲线以隧道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三测点与爆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隧道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为纵坐标。
[0067]
在本步骤中,第一数据的获取方式可以包括步骤s19、步骤s110、步骤s111、步骤s112和步骤s113;
[0068]
步骤s19、构建所述隧道的三维模型,所述三维模型中包括位于所述隧道上方的管线;
[0069]
步骤s110、在所述管线上布设第四测点,在所述管线的围岩上布设第五测点,且在所述三维模型中进行隧道爆破数值模拟操作;
[0070]
在模型中布设第四测点的时候,在管线上布设第四测点时,沿着管线的轴线每间隔2m布设第四测点;第五测点的位置也是沿着管线的轴线每间隔2m布设第五测点,第四测点与第五测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用户自定义设置,但是最好是越小越好;
[0071]
步骤s111、提取各个所述第四测点的质点波形图,得到各个所述第四测点的峰值振速;提取各个所述第五测点的质点波形图,得到各个所述第五测点的峰值振速;
[0072]
步骤s112、将各所述第四测点与爆心之间的距离作为横坐标,各所述第四测点的
峰值振速作为纵坐标构建第三曲线;将各所述第五测点与爆心之间的距离作为横坐标,各所述第五测点的峰值振速作为纵坐标构建第四曲线;
[0073]
步骤s113、根据所述第四曲线和所述第三曲线得到隧道上方管线的振速与管线围岩的振速之间的比值。
[0074]
通过本步骤中的方法,当测得围岩上任意一个测点的峰值振速之后,通过第四曲线和第三曲线之间的关系即可算得管线的振速;
[0075]
在获取到上述三个参数之后,在进行实时测试的时候,测试的方法如图12所示,考虑到在掌子面前方不方便布设测点,因此均在掌子面的后面布设测点,具体步骤s2;
[0076]
步骤s2、发送在所述掌子面后方布设至少五个第一测点,且布设完成后在所述隧道中进行现场爆破的命令;
[0077]
步骤s3、获取进行现场爆破时所述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一测点的峰值振速,记为第二数据;
[0078]
步骤s4、根据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计算得到各第二测点的峰值振速,记为第三数据,所述第二测点位于所述掌子面前方;在本步骤中,具体的实现步骤包括步骤s41、步骤s42、步骤s43和步骤s44;
[0079]
步骤s41、将所述第一曲线变形为萨道夫斯基公式形式,将变形得到的公式记为第一公式;
[0080]
步骤s42、将所述第二曲线变形为萨道夫斯基公式形式,将变形得到的公式记为第二公式;
[0081]
步骤s43、根据所述第一公式和所述第二公式计算得到第三公式,所述第三公式包括由所述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计算得到所述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的公式;
[0082]
步骤s44、将所述第二数据带入所述第三公式中,计算得到所述第三数据。
[0083]
当进行现场爆破时,获取到掌子面后方各个第一测点的峰值振速后,即可以通过第三公式计算得到掌子面前方第二测点的峰值振速;
[0084]
步骤s5、根据所述第三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计算得到所述管线的振速。
[0085]
通过本步骤的方法就可以通过测得的掌子面后方围岩振速得到管线处的振速,相较于通过地表振速来预测管线振速的监测方法,这种间接监测方法更加精确高效。本步骤的具体实现步骤可以包括步骤s51和步骤s52;
[0086]
步骤s51、将进行所述现场爆破时所述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二测点的峰值振速与所述比值相乘,得到多个计算结果;
[0087]
步骤s52、将所有的所述计算结果求取平均值,得到所述管线的振速。
[0088]
当计算得到掌子面前方任意一个所述第二测点的峰值振速之后,即可得到对应管线上的某一点的峰值振速,通过此种方法即可得到管线上多个点对应的峰值振速,然后将所有的峰值振速求取平均值,即可得到管线的振速。
[0089]
目前,仅仅依靠地面间接监测很难解决管线的精确监测问题,而通过上述步骤,本实施例建立了管线周边围岩及隧道内部围岩的振动与管线振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加准确、更加便捷的测试管线爆破振动,有利于评价管线的安全情况。
[0090]
通过上述所有的步骤即可完成管线的振速的测定,但是上述步骤针对的是管线位
于掌子面前方的情况。随着隧道的开挖,管线与掌子面的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在本实施例中,当管线位于掌子面正方面的时候,采用的测定方法与管线位于掌子面前方的方法一样;当管线位于掌子面后方面的时候,直接利用掌子面后方各测点的峰值振速和第一数据就可以计算得到管线的振速,通过此种方法即可得到管线上多个点对应的峰值振速,然后将所有的峰值振速求取平均值,即可得到管线的振速。
[0091]
在通过上述步骤计算得到管线振速之后,还可以按照管线振动安全标准来分析管线是否处于安全的状态,其中,当分析得出管线处于不安全的状态时,可以对爆破的参数进行调整,以保证管线处于安全的状态下,通过此种方式可以保障管线的正常工作以及隧道的安全施工。
[0092]
实施例2
[0093]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地下管线振速测定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拟合曲线获取模块701、发送爆破命令模块702、第一测点振速获取模块703、峰值振速计算模块704和管线振速计算模块705。
[0094]
拟合曲线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在隧道中进行爆破时掌子面前方围岩振速拟合曲线,记为第一曲线;获取在隧道中进行爆破时掌子面后方围岩振速拟合曲线,记为第二曲线;获取隧道上方管线的振速与管线围岩的振速之间的比值,记为第一数据;所述管线与所述隧道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0095]
发送爆破命令模块702,用于发送在所述掌子面后方布设至少五个第一测点,且布设完成后在所述隧道中进行现场爆破的命令;
[0096]
第一测点振速获取模块703,用于获取进行现场爆破时所述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一测点的峰值振速,记为第二数据;
[0097]
峰值振速计算模块704,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计算得到各第二测点的峰值振速,记为第三数据,所述第二测点位于所述掌子面前方;
[0098]
管线振速计算模块705,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计算得到所述管线的振速。
[0099]
在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拟合曲线获取模块701,还包括三维模型构建单元7011、测点布设单元7012、波形图提取单元7013和拟合曲线构建单元7014。
[0100]
三维模型构建单元7011,用于构建所述隧道的三维模型;
[0101]
测点布设单元7012,用于在所述隧道三维模型中布设第三测点,其中,在隧道掌子面后方和前方围岩上布设多个所述第三测点;
[0102]
波形图提取单元7013,用于在所述三维模型中进行隧道爆破数值模拟操作,提取各所述第三测点的质点振速波形图,得到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
[0103]
拟合曲线构建单元7014,用于根据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构建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所述第一曲线以隧道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三测点与爆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隧道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为纵坐标;所述第二曲线以隧道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三测点与爆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隧道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为纵坐标。
[0104]
在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拟合曲线获取模块701,还包括发送布设命令单元7015、获取消息单元7016、发送爆破命令单元7017和振速获取单元7018。
[0105]
发送布设命令单元7015,用于发送在第一隧道布设第三测点的命令,所述第一隧道具有第一掌子面,所述第一隧道为小净距隧道,在所述第一隧道上布设所述第三测点时,所述第一隧道上布设的全部所述第三测点均位于所述第一掌子面的后方;
[0106]
获取消息单元7016,用于获取确认消息,所述确认消息包括所述第三测点已布设完毕的消息;
[0107]
发送爆破命令单元7017,用于发送在所述隧道的掌子面处进行爆破试验的命令;
[0108]
振速获取单元7018,用于获取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且根据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构建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二曲线,所述第一曲线以隧道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三测点与爆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隧道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为纵坐标;所述第二曲线以隧道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三测点与爆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隧道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为纵坐标。
[0109]
在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峰值振速计算模块704,还包括第一曲线变形单元7041、第二曲线变形单元7042、第三测点峰值振速计算单元7043和带入数据单元7044。
[0110]
第一曲线变形单元7041,用于将所述第一曲线变形为萨道夫斯基公式形式,将变形得到的公式记为第一公式;
[0111]
第二曲线变形单元7042,用于将所述第二曲线变形为萨道夫斯基公式形式,将变形得到的公式记为第二公式;
[0112]
第三测点峰值振速计算单元704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公式和所述第二公式计算得到第三公式,所述第三公式包括由所述掌子面后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计算得到所述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三测点的峰值振速的公式;
[0113]
带入数据单元7044,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带入所述第三公式中,计算得到所述第三数据。
[0114]
在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线振速计算模块705,还包括相乘计算单元7051和平均计算单元7052。
[0115]
相乘计算单元7051,用于将进行所述现场爆破时所述掌子面前方各所述第二测点的峰值振速与所述比值相乘,得到多个计算结果;
[0116]
平均计算单元7052,用于将所有的所述计算结果求取平均值,得到所述管线的振速。
[0117]
在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拟合曲线获取模块701,还包括隧道三维模型构建单元7019、模拟操作单元70110、第五测点峰值振速计算单元70111、第四曲线构建单元70112和比值计算单元70113。
[0118]
隧道三维模型构建单元7019,用于构建所述隧道的三维模型,所述三维模型中包括位于所述隧道上方的管线;
[0119]
模拟操作单元70110,用于在所述管线上布设第四测点,在所述管线的围岩上布设第五测点,且在所述三维模型中进行隧道爆破数值模拟操作;
[0120]
第五测点峰值振速计算单元70111,用于提取各个所述第四测点的质点波形图,得到各个所述第四测点的峰值振速;提取各个所述第五测点的质点波形图,得到各个所述第五测点的峰值振速;
[0121]
第四曲线构建单元70112,用于将各所述第四测点与爆心之间的距离作为横坐标,各所述第四测点的峰值振速作为纵坐标构建第三曲线;将各所述第五测点与爆心之间的距离作为横坐标,各所述第五测点的峰值振速作为纵坐标构建第四曲线;
[0122]
比值计算单元70113,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曲线和所述第三曲线得到隧道上方管线的振速与管线围岩的振速之间的比值。
[0123]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0124]
实施例3
[0125]
相应于上面的方法实施例,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下文描述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与上文描述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0126]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800的框图。如图14所示,该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800可以包括:处理器801,存储器802。该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800还可以包括多媒体组件803,i/o接口804,以及通信组件805中的一者或多者。
[0127]
其中,处理器801用于控制该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800的整体操作,以完成上述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8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该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800的操作,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用于在该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例如联系人数据、收发的消息、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该存储器8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多媒体组件803可以包括屏幕和音频组件。其中屏幕例如可以是触摸屏,音频组件用于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可以包括一个麦克风,麦克风用于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2或通过通信组件805发送。音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i/o接口804为处理器801和其他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其他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鼠标,按钮等。这些按钮可以是虚拟按钮或者实体按钮。通信组件805用于该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800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例如wi-fi,蓝牙,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简称nfc),2g、3g或4g,或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因此相应的该通信组件805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nfc模块。
[0128]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简称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
[0129]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
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80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该地下管线振速测定设备800的处理器801执行以完成上述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
[0130]
实施例4
[0131]
相应于上面的方法实施例,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下文描述的一种可读存储介质与上文描述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0132]
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地下管线振速测定方法的步骤。
[0133]
该可读存储介质具体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程序代码的可读存储介质。
[013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