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37907发布日期:2022-11-26 08:41阅读:68来源:国知局
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滚石冲击模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2.危岩体是潜在的崩塌体,山体或其它高处上大小不一的若干块石头从陡崖或沿着斜坡快速滚落至地面或低洼处而引发自然灾害。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重力作用,但引发落石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一般为风化导致,任何外力引起的高处石块移位至悬空处皆可诱发落石。
3.危岩体中的滚石对铁路工程的危害极大,危岩体中的滚石给铁路工程中的隧道建设带来较大的技术性难题。在隧道附近的山体若是发生危岩体滚石灾害,则易导致铁路以及隧道受损,滚石冲击的潜在危害难以预估。现如今缺乏相对应的滚石模拟试验装置,若是能够通过滚石模拟试验装置对山体滚石进行模拟而获得实际滚石带来的冲击数据适当加强隧道外围保护,可对山体处的滚石灾害进行有效防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以解决现如今缺乏相对应的滚石模拟试验装置,若是能够通过滚石模拟试验装置对山体滚石进行模拟而获得实际滚石带来的冲击数据适当加强隧道外围保护,可对山体处的滚石灾害进行有效防控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包括:山坡模拟件和冲击试验机构。
6.所述冲击试验机构包括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一液压缸、侧板、固定板、弹性板件、重力传感器、数显仪表和摄像头,所述第一底板设置于所述山坡模拟件一侧,所述第二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上方,所述第一液压缸安装于所述第一底板顶部,且所述第二底板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液压缸输出轴端,两块所述侧板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底板顶部两侧,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上方,且所述固定板倾斜设置于两块所述侧板之间,所述弹性板件设置于固定板上方,且所述重力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弹性板件和所述固定板之间,倾斜设置的所述弹性板件与所述山坡模拟件的坡面呈垂直设置,所述数显仪表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上方,所述摄像头安装于所述侧板内侧,且所述摄像头的镜头对准所述数显仪表的显示区。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板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弹性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板安装于所述重力传感器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方,且所述弹性支撑件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顶部设置有第二垫片。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弹簧,所述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
第一支撑板,且所述弹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限位套筒,所述限位套筒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顶部,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限位套筒外部。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底部固定设置有限位套杆,所述限位套杆底端活动插设于所述限位套筒内部,且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限位套杆外部。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重力传感器设置有四组,且四组所述重力传感器分布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弹性板件四角处。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山坡模拟件的坡面上设置有模拟滚石放置区,所述放置区上设置有第一垫片。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山坡模拟件的坡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垫片固定嵌设于所述凹槽内部,且所述第一垫片顶部与所述山坡模拟件的坡面平齐。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内侧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摄像头背面铰接连接于所述支撑座,且所述支撑座侧面设置有固定螺栓。
16.该装置使用时需要人工拿着模拟滚石在第一垫片上方进行下落放置,而手部拿捏模拟滚石难以精准地控制每次滚石的下落高度,影响试验测量数据的精准度。
17.该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还包括滚石调节放置机构,所述滚石调节放置机构包括放置板、框架板、第一导向板、第二液压缸、支架板、轴杆和导向组件,所述放置板设置于所述山坡模拟件顶部,所述放置板顶部设置有通口,所述框架板固定安装于所述放置板顶部外沿,所述第一导向板设置于所述放置板顶部远离所述通口一端,两根所述轴杆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放置板两侧,所述支架板固定设置于所述山坡模拟件背面,所述第二液压缸安装于所述支架板顶部,且所述第二液压缸输出轴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轴杆,两组所述导向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放置板两侧,且所述导向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放置板和所述山坡模拟件顶部。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山坡模拟件包括支撑架板、坡面板和第三液压缸,所述坡面板顶端铰接于所述支撑架板顶部,所述第三液压缸设置于所述支撑架板内部,所述第三液压缸底端铰接于所述支撑架板内部底壁,所述第三液压缸输出轴端铰接于所述坡面板底部,所述固定板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端杆,所述端杆转动贯穿于所述侧板,所述端杆外部螺接设置有旋钮。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组件包括限位杆、支撑耳板和定位导杆,所述支撑耳板连接于所述放置板侧边,所述限位杆设置于所述支撑耳板下方,且所述限位杆底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山坡模拟件顶部,所述定位导杆底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限位杆顶端,且所述定位导杆顶端活动贯穿于所述支撑耳板,所述定位导杆外部设置有刻度纹。
20.同一模拟滚石在该装置上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才能够更加精准的获得冲击试验数据,但是每次模拟滚石下落完成冲击试验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收集,然后再将收集的同一模拟滚石重新摆放至预设位置进行下落模拟,反复收集模拟落石以及手持模拟落石摆放至同一预设位置较为繁琐、占用试验较多的时间。
21.该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还包括回收循环机构,所述回收循环机构包括导向板件、输送组件、支腿架、下料槽、下料塑型软管、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所述输送组
件倾斜安装于所述山坡模拟件一侧,所述支腿架设置于所述输送组件侧面,所述导向板件倾斜安装于所述山坡模拟件正面,且所述导向板件底端设置于所述输送组件输入端上方,所述下料槽设置于所述输送组件输出端下方,且所述第一固定架分别连接于所述下料槽和所述输送组件侧壁,所述下料塑型软管一端连通于所述下料槽端口,且所述下料塑型软管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板上方,所述第二固定架分别连接于所述下料塑型软管和所述输送组件侧壁。
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侧架、输送带、挡板和滚轴,两根所述滚轴分别转动设置于所述侧架两端,所述输送带套设于所述滚轴外部,所述侧架一侧连接于所述支腿架,所述侧架另一侧连接于所述山坡模拟件侧壁,若干组所述挡板等距设置于所述输送带外表面,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侧架一侧,且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端连接于所述滚轴端部,所述导向板件底端设置于所述输送带底端上方。
2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板件包括第二导向板和限位板,所述第二导向板倾斜安装于所述山坡模拟件正面,且所述第二导向板底端设置于所述输送带底端上方,所述限位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向板远离所述山坡模拟件一侧。
2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架包括圆盘和第一连杆,所述圆盘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料槽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杆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圆盘和所述输送组件侧壁。
2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固定环和第二连杆,所述固定环固定套设于所述下料塑型软管外部,所述第二连杆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环和所述输送组件侧壁。
2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使用时,手部将模拟滚石放置在山坡模拟件坡面上的第一垫片上方,待手部松开模拟滚石后,模拟滚石顺着山坡模拟件的坡面向下滚动,直至模拟滚石撞击至弹性板件上,重力传感器将受到的冲击力通过数显仪表显示,摄像头则是对数显仪表上的显示数据进行记录,摄像头拍摄到的最大数显值则就是滚石模拟带来的最大冲击力。同一模拟滚石需进行多次试验测量得出均值数据,再根据,模拟滚石以及模拟坡道的相应模拟比例可最终计算出实际滚石形成的最大冲击。最终可根据获得实际的滚石冲击数据,对隧道以及铁路两侧增加相应支撑强度的防护装置,确保铁路交通以及隧道的安全。
2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山坡模拟件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冲击试验机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弹性板件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弹性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34.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滚石调节放置机构结构示意图;
35.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回收循环机构结构示意图;
36.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下料槽和下料塑型软管安装结构示意图;
37.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输送组件结构示意图。
38.图标:
39.10-山坡模拟件;101-第一垫片;110-支撑架板;120-坡面板;130-第三液压缸;20-冲击试验机构;210-第一底板;220-第二底板;230-第一液压缸;240-侧板;250-固定板;251-端杆;252-旋钮;260-弹性板件;261-第一支撑板;262-第二支撑板;263-弹性支撑件;2631-弹簧;2632-限位套筒;2633-限位套杆;264-第二垫片;270-重力传感器;280-数显仪表;290-摄像头;30-滚石调节放置机构;310-放置板;311-通口;320-框架板;330-第一导向板;340-第二液压缸;350-支架板;360-轴杆;370-导向组件;371-限位杆;372-支撑耳板;373-定位导杆;40-回收循环机构;410-导向板件;411-第二导向板;412-限位板;420-输送组件;421-驱动电机;422-侧架;423-输送带;424-挡板;430-支腿架;440-下料槽;450-下料塑型软管;460-第一固定架;461-圆盘;462-第一连杆;470-第二固定架;471-固定环;472-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1.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8.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
49.请参阅图1-图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包括:山坡模拟件10和冲击试验机构20。
50.请参阅图1,山坡模拟件10的坡面上设置有模拟滚石放置区,放置区上设置有第一垫片101。山坡模拟件10的坡面上设置有凹槽,第一垫片101固定嵌设于凹槽内部,且第一垫片101顶部与山坡模拟件10的坡面平齐。其中,凹槽是用于固定嵌设安装第一垫片101,第一垫片101可采用橡胶垫片,即第一垫片101可以是模拟滚石的放置区域。
51.请参阅图3,冲击试验机构20包括第一底板210、第二底板220、第一液压缸230、侧板240、固定板250、弹性板件260、重力传感器270、数显仪表280和摄像头290。第一底板210设置于山坡模拟件10一侧,第二底板220设置于第一底板210上方,第一液压缸230安装于第一底板210顶部,且第二底板220底部固定连接于第一液压缸230输出轴端;第二底板220和第一液压缸230输出轴端之间通过螺栓固定。第一液压缸230用于提升弹性板件260的高度,可适用于多种高度的山坡模拟件10。两块侧板240分别固定安装于第二底板220顶部两侧,侧板240和第二底板220之间通过焊接固定。固定板250设置于第二底板220上方,且固定板250倾斜设置于两块侧板240之间,固定板250和侧板240之间采用螺栓固定;弹性板件260设置于固定板250上方,且重力传感器270安装于弹性板件260和固定板250之间,倾斜设置的弹性板件260与山坡模拟件10的坡面呈垂直设置,数显仪表280放置于第二底板220上方,摄像头290安装于侧板240内侧,且摄像头290的镜头对准数显仪表280的显示区。手部将模拟滚石放置在山坡模拟件10坡面上的第一垫片101上方,待手部松开模拟滚石后,模拟滚石顺着山坡模拟件10的坡面向下滚动,直至模拟滚石撞击至弹性板件260上,重力传感器270将受到的冲击力通过数显仪表280显示,摄像头290则是对数显仪表280上的显示数据进行记录,摄像头290拍摄到的最大数显值则就是滚石模拟带来的最大冲击力。同一模拟滚石需进行多次试验测量得出均值数据,再根据,模拟滚石以及模拟坡道的相应模拟比例可最终计算出实际滚石形成的最大冲击。由于山坡模拟件10的坡道长度有限,可手动升高模拟滚石在第一垫片101上的高度,以模拟出模拟滚石在更高的坡道上。具体地投掷高度对应的坡道长度,可根据山坡模拟件10中坡道的倾斜角度和受力分析进行计算得出相关数据。最终可根据获得实际的滚石冲击数据,对隧道以及铁路两侧增加相应支撑强度的防护装置,确保铁路交通以及隧道的安全。
5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液压缸230、重力传感器270、数显仪表280和摄像头290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第一液压缸230、重力传感器270、数显仪表280和摄像头290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5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请参阅图3,弹性板件260包括第一支撑板261、第二支撑板262和弹性支撑件263。第一支撑板261安装于重力传感器270顶部,第二支撑板262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61上方,且弹性支撑件263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支撑板261和第二支撑板262。第一支撑板261顶部设置有第二垫片264,第二垫片264采用橡胶垫片。第一支撑板261顶部的第二垫片264以及第一支撑板261和第二支撑板262之间的弹性支撑件263均是用于减震缓冲保护落下的模拟滚石,保证模拟滚石不易碎裂,可反复进行多次测量,提高试验精准度。
54.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弹性支撑件263包括弹簧2631,弹簧2631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板261,且弹簧2631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板262。第一支撑板261和第二支撑板262之间的弹簧2631起到缓冲的作用。第一支撑板261和第二支撑板262之间设置有限位套筒2632,限位套筒2632底部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板261顶部,弹簧2631套设于限位套筒2632外部。第二支撑板262底部固定设置有限位套杆2633,限位套杆2633底端活动插设于限位套筒2632内部,且弹簧2631套设于限位套杆2633外部。限位套杆2633和限位套杆2633的设置则是用于限位弹簧2631沿着限位套杆2633轴向稳定压缩或者舒张。
5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重力传感器270设置有四组,且四组重力传感器270分布在固定板250和弹性板件260四角处,四组重力传感器270分布设置使得弹性板件260在固定板250上方被支撑地更加稳定。侧板240内侧设置有支撑座,摄像头290背面铰接连接于支撑座,且支撑座侧面设置有固定螺栓;通过调节固定螺栓可调节摄像头290的镜头角度,使得摄像头290的镜头对准数显仪表280的显示区,清晰地记录数显仪表280显示的读数。
56.该装置使用时需要人工拿着模拟滚石在第一垫片101上方进行下落放置,而手部拿捏模拟滚石难以精准地控制每次滚石的下落高度,影响试验测量数据的精准度。
57.请参阅图6,该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还包括滚石调节放置机构30,滚石调节放置机构30包括放置板310、框架板320、第一导向板330、第二液压缸340、支架板350、轴杆360和导向组件370。放置板310设置于山坡模拟件10顶部,放置板310顶部设置有通口311,通口311处于第一垫片101的正上方。框架板320固定安装于放置板310顶部外沿,第一导向板330设置于放置板310顶部远离通口311一端;框架板320和第一导向板330与放置板310分别采用焊接固定。两根轴杆360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放置板310两侧,轴杆360和放置板310之间通过焊接固定;支架板350固定设置于山坡模拟件10背面,支架板350和山坡模拟件10之间通过螺栓固定;第二液压缸340安装于支架板350顶部,且第二液压缸340输出轴端固定连接于轴杆360,第二液压缸340输出轴端和轴杆360之间采用螺栓固定。两组导向组件370分别设置于放置板310两侧,且导向组件370分别连接于放置板310和山坡模拟件10顶部。
58.通过第二液压缸340输出端带动轴杆360在竖直方向移动,即带动轴杆360之间的放置板310在竖直方向移动至指定的高度;将模拟滚石放置在第一导向板330上,模拟滚石
从第一导向板330滑落撞击框架板320内壁后从通口311自由落体至第一垫片101上,最终顺着山坡模拟件10的坡道滚落至弹性板件260完成冲击试验数据采集。相比于手持模拟滚石,该方式则增加精准地控制模拟滚石的下落高度,可提高试验数据的精准度。
59.请参阅图2,山坡模拟件10包括支撑架板110、坡面板120和第三液压缸130。坡面板120顶端铰接于支撑架板110顶部,第三液压缸130设置于支撑架板110内部,第三液压缸130底端铰接于支撑架板110内部底壁,第三液压缸130输出轴端铰接于坡面板120底部,固定板250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端杆251,端杆251转动贯穿于侧板240,端杆251外部螺接设置有旋钮252。
60.其中,坡面板120的设计方式可缩小比例模拟实际的山体坡面,包括山体坡面上的凸起以及凹陷。通过第三液压缸130的设置,第三液压缸130输出轴端可推动坡面板120移动一定的角度,即模拟不同角度的山体坡面。端杆251的设置实现固定板250倾斜面角度进行调节,旋转旋钮252使得端杆251被固定,即使得固定板250被固定,倾斜的固定板250带动弹性板件260一同移动倾斜,调整弹性板件260的倾斜角度,即可模拟隧道外壁从不同的角度受到冲击时的实验数据。山体坡面以及弹性板件260可以调节角度,使得该试验装置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6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液压缸340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第二液压缸340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6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导向组件370包括限位杆371、支撑耳板372和定位导杆373。支撑耳板372连接于放置板310侧边,支撑耳板372和放置板310之间通过焊接固定;限位杆371设置于支撑耳板372下方,且限位杆371底端固定连接于山坡模拟件10顶部,且限位杆371和山坡模拟件10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定位导杆373底端固定连接于限位杆371顶端,定位导杆373和限位杆371之间通过焊接固定;且定位导杆373顶端活动贯穿于支撑耳板372,定位导杆373外部设置有刻度纹。定位导杆373外部的刻度纹可使得该装置进行模拟试验时,需要使用额外的测量器具即可精准定位放置板310的高度,即定位模拟滚石的下落高度。定位导杆373配合支撑耳板372是用于限位放置板310在竖直方向稳定移动。
63.同一模拟滚石在该装置上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才能够更加精准的获得冲击试验数据,但是每次模拟滚石下落完成冲击试验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收集,然后再将收集的同一模拟滚石重新摆放至预设位置进行下落模拟,反复收集模拟落石以及手持模拟落石摆放至同一预设位置较为繁琐、占用试验较多的时间。
64.请参阅图7,该危岩体滚石冲击模拟试验装置还包括回收循环机构40,回收循环机构40包括导向板件410、输送组件420、支腿架430、下料槽440、下料塑型软管450、第一固定架460和第二固定架470。输送组件420倾斜安装于山坡模拟件10一侧,支腿架430设置于输送组件420侧面,导向板件410倾斜安装于山坡模拟件10正面,导向板件410和山坡模拟件10之间通过螺栓固定;且导向板件410底端设置于输送组件420输入端上方,下料槽440设置于输送组件420输出端下方,且第一固定架460分别连接于下料槽440和输送组件420侧壁,第一固定架460与下料槽440和输送组件420分别采用螺栓固定;下料塑型软管450一端连通于下料槽440端口,且下料塑型软管450一端设置于第一导向板330上方。其中,下料塑型软管450采用可弯折塑型的金属软管,下料塑型软管450底端的高度可根据放置板310上第一导
向板330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得从下料塑型软管450出料的模拟滚石进入第一导向板330取代再次放置模拟滚石的操作。第二固定架470分别连接于下料塑型软管450和输送组件420侧壁;第二固定架470和下料塑型软管450之间通过焊接固定,第二固定架470和输送组件420侧壁之间采用螺栓固定。
65.从山坡模拟件10滚落至弹性板件260上的模拟落石完成一次测量试验后,弹性板件260上的模拟落石最终顺着倾斜的弹性板件260滚落至导向板件410上,经过倾斜的导向板件410滚落至输送组件420输送至下料槽440下料,最终模拟滚石经过下料塑型软管450下落至第一导向板330上方,顺着第一导向板330滑落撞击框架板320内壁后从通口311再次自由落体至山坡模拟件10的坡道上滚动完成再一次的冲击试验。该装置实现同一模拟滚石自动完成反复冲击试验测量,模拟滚石不需要手动反复收集和手持放置下落位置,提高试验效率。
6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请参阅图9,输送组件420包括驱动电机421、侧架422、输送带423、挡板424和滚轴。两根滚轴分别转动设置于侧架422两端,输送带423套设于滚轴外部,侧架422一侧连接于支腿架430,侧架422和支腿架430之间通过螺栓固定。侧架422另一侧连接于山坡模拟件10侧壁,若干组挡板424等距设置于输送带423外表面,挡板424和输送带42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驱动电机421安装于侧架422一侧,且驱动电机421输出轴端连接于滚轴端部,导向板件410底端设置于输送带423底端上方。即从导向板件410下料的模拟滚石直接滚落至输送带423上,驱动电机421带动滚轴和输送带423转动,挡板424用于挡住模拟滚石防止在输送带423上滑落,最终将模拟滚石输送至下料槽440内部。
6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驱动电机421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驱动电机421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6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导向板件410包括第二导向板411和限位板412。第二导向板411倾斜安装于山坡模拟件10正面,且第二导向板411底端设置于输送带423底端上方,限位板412固定设置于第二导向板411远离山坡模拟件10一侧。弹性板件260上的模拟落石最终顺着倾斜的弹性板件260滚落至导向板件410中的第二导向板411上,在顺着第二导向板411滚落至输送带423上。第二导向板411一侧的限位板412是用于限位在第二导向板411上滚落的模拟滚石,防止模拟滚石从第二导向板411侧面滑落。
6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第一固定架460包括圆盘461和第一连杆462。圆盘461固定安装于下料槽440一端,圆盘461和下料槽440之间通过螺栓固定;且第一连杆462两端分别连接于圆盘461和输送组件420侧壁。圆盘461和第一连杆462是用于支撑下料槽440。第二固定架470包括固定环471和第二连杆472,固定环471固定套设于下料塑型软管450外部,固定环471和下料塑型软管450之间采用焊接固定;第二连杆472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环471和输送组件420侧壁;固定环471和第二连杆472则是用于支撑下料塑型软管450。
7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
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7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