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33122541发布日期:2023-02-01 04:13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倾角传感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2.倾角传感器由于其安装简单、非接触式检测、精度高等特点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例如,高精度激光仪器水平度测量、工程机械设备调平、定向卫星通讯天线的俯仰角测量、船舶航行的姿态测量、大坝检测、地质设备倾斜监测、火炮炮管初射角度测量、雷达车辆平台检测、卫星通讯车姿态检测等等。因为倾角传感器的用途广泛,倾角传感器工作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重要,所以,产品出厂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或者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校验以确保产品使用的可靠性。
3.相关技术中,如公告号为cn11309168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倾角传感器动态性能测试台架,其包括机架上转动安装有转轴,转轴上安装有测试平台,测试平台上安装有用于夹持倾角传感器的夹具,机架安装用于检测转轴转动角度的编码器,机架上还安装有用于控制转轴转动角度的节点控制器,节点控制器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控制器支架,控制器支架上固定安装有压盘,转轴上固定安装有节点盘,节点盘压靠在压盘上,压盘上开设有顶簧孔,顶簧孔中安装有顶球,顶簧孔中安装有一端顶靠在顶簧孔底部、另一端顶靠在顶球上的顶簧,节点盘上开设有节点槽,该测试台架以极低的设备成本即可实现对倾角传感器动态性能的检测,大大节省了测试花费,并且本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携带,极具实用价值。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目前,倾角传感器的测量方法较为简单,采用定点采集值的方法,即将倾角传感器在几个特定角度下采集到的值作为判定产品合格的依据,无法根据客户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精确度,尚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倾角传感器采用定点采集值的方法,无法根据客户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精确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包括:获取需求精度信息;根据所预设的刻度数据库中所存储的间隔数量信息和需求精度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需求精度信息所对应的间隔数量,将该间隔数量定义为需求间隔数量信息;将所预设的所有的节点槽编号信息按照需求间隔数量信息进行分析以得到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根据所预设的匹配数据库中所存储的顶球编号信息和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进行一一匹配分析以确定倾角传感器处于零度时插入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顶球编号,将该顶球编号定义为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
依次打开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节点槽和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的顶簧孔后进行试验。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输入想要的精度,然后按照精度将作为刻度的节点槽进行打开,非精度的节点槽均关闭,可以按照想要的精度进行测量,测量过程灵活,提高了仪器的适用范围。
8.可选的,还包括进行试验前需要将倾角传感器的倾角归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任意一个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节点槽内的压力传感信息;根据所预设的配对数据库中所存储的理论顶球编号信息和压力传感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压力传感信息所对应的理论顶球编号,将该理论顶球编号定义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判断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是否一致;若一致,则开始试验;若不一致,则计算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编号之间的差值,将该差值定义为编号差值信息;根据编号差值信息和所预设的单位角度信息计算出转动角度信息;将转轴按照转动角度信息进行转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每一个顶簧孔的深度不同使得同样弹簧在不同伸缩长度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压力,从而使得顶球对节点槽的抵接压力不同,便于分析出压盘上的顶簧孔和节点盘上的节点槽的对应关系和现在的位置关系,从而使得当将倾角传感器转动回零点时明确转动的角度,从而使得每次试验前均可以将倾角传感器上的数字置零,使得每次测量无需计算一次转动前后的数字,避免因原先倾角传感器的读数不准确而导致性能测试的结果不准确,提高了测试仪器的准确性。
10.可选的,压力传感信息的校准方法包括:获取转轴距离信息和节点盘距离信息;计算节点盘距离信息和转轴距离信息之间的差值,将该差值定义为转轴伸出距离信息;根据转轴伸出距离信息、所预设的定位块长度信息以及节点盘厚度信息计算出间距信息;根据所预设的孔洞数据库中所存储的顶簧孔深度信息和核对顶球编号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顶簧孔深度,将该深度定义为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根据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和所预设的相对球占据长信息计算出理论弹簧伸长信息;根据间距信息、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和相对球占据长信息计算出实际弹簧伸长信息;根据所预设的弹力数据库中所存储的弹力强度信息分别和理论弹簧伸长信息以及实际弹簧伸长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理论弹簧伸长信息以及实际弹簧伸长信息所对应的弹力强度,将理论弹簧伸长信息所对应的弹力强度定义为理论弹力强度信息,将实际弹簧伸长信息所对应的弹力强度定义为实际弹力强度信息;
计算理论弹力强度信息和实际弹力强度信息之间的差值,将该差值定义为削弱强度信息;计算压力传感信息和削弱强度信息之间的差值,将该差值定义为实际压力传感信息;将压力传感信息更新为实际压力传感信息并输出。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计算因转动螺母松动使得实际的节点盘远离压盘而产生的空隙长度,从而测出弹簧实际伸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在理论位置和实际位置弹簧产生力的不同,从而确定在顶球上减少的力,然后根据测量值和减少的力之间的差值得到理论上的力,然后在回归到数据库中得到实际的编号的信息,减少了因产生间隙而出现误差的情况发生,提高了仪器测量以及归零的准确性。
12.可选的,将压力传感信息更新为实际压力传感信息并输出的方法包括:获取驱使转轴转动的当前扭力强度信息;计算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数量,将该数量定义为节点槽打开数量信息;根据所预设的转动数据库中所存储的扭力信息和实际弹力强度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实际弹力强度信息所对应的单个的扭力强度,将该扭力强度定义为单位扭力信息;计算节点槽打开数量信息和单位扭力信息的乘积,将该乘积定义为理论总扭力信息;判断当前扭力强度信息是否等于理论总扭力信息;若是,则输出压力传感信息;若否,则继续转动直至当前扭力强度信息等于理论总扭力信息后输出压力传感信息。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判断扭力大小从而确定顶球是否进入节点槽内,当扭力过小,说明转轴转动时顶球处于滑轨内而只和节点盘之间发生摩擦以及微弱的压力,而非在节点槽内和节点盘之间发生碰撞的阻力,故而通过分析扭力可以防止在滑轨内即输出压力传感信息而发生误传的情况,提高了压力传感信息传输的准确性。
14.可选的,压力传感信息出现异常时,异常检验的方法包括:判断所有的编号差值信息是否均一致;若一致,则输出正常工作信息;若不一致,则筛选出编号差值信息异常的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将该顶球编号定义为异常顶球编号信息;根据需求间隔数量信息和异常顶球编号信息计算出相邻顶球编号信息;根据相邻顶球编号信息和编号差值信息计算出相邻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根据需求间隔数量信息和单位角度信息计算出相邻转角信息;将转轴按照相邻转角信息进行转动后获取测试压力传感信息并计算出测试编号差值信息;根据相邻顶球编号信息和异常顶球编号信息计算出理论相邻编号差值信息;判断测试编号差值信息是否和理论相邻编号差值信息一致;若一致,则输出编号差值信息异常的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顶球结构损坏信息;
若不一致,则判断测试编号差值信息是否和编号差值信息一致;若一致,则输出异常顶球编号信息和节点槽异常信息;若不一致,则输出人为检查信息。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分析每个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编号之间的编号差值信息是否均一致,从而检测出异常的顶球编号信息,然后将异常顶球编号信息相邻的顶簧孔内的弹簧和顶球进行测试,从而分析出异常的问题所在,方便用户采用针对的手段进行维修,提高了仪器损坏后的维修效率。
16.可选的,输出编号差值信息异常的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后的补救方法包括:判断需求间隔数量信息是否大于0;若大于0,则根据异常顶球编号信息和编号差值信息计算出理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并计算处理得到理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将该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定义为理论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根据间距信息和理论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计算出理论全弹簧伸长信息;根据弹力数据库中所存储的弹力强度信息和理论全弹簧伸长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理论全弹簧伸长信息所对应的弹力强度,将该弹力强度定义为理论全弹力强度信息;判断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压力感应信息是否为理论全弹力强度信息;若是,则获取相邻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异常顶球编号信息之间的编号信息,将该编号信息定义为相邻未使用顶球编号信息;根据弹力数据库中所存储的弹簧伸长信息和所预设的无力强度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无力强度信息所对应的弹簧伸长长度,将弹簧伸长长度定义为无力弹簧伸长信息;根据无力弹簧伸长信息、理论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和相对球占据长信息计算出无力间距信息;根据理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单位角度信息和所预设的理论零点编号信息计算出切换角度信息;将相邻未使用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顶簧孔打开,将节点盘按照无力间距信息移开且将整个仪器按照切换角度信息进行转动后重新按照间距信息移动节点盘,然后按照所预设的平放角度信息放置整个仪器,最后将转轴按照转动角度信息进行转动;若否,则输出弹簧损坏信息;若等于0,则输出人为补救信息。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张开节点盘和压盘之间的间距,从而使得相邻的顶球和弹簧处于自由状态,顶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到最下方,然后转动仪器使得掉落的顶球进入到顶球损坏的顶簧孔内,从而在出现顶球消失的情况时补充顶球,提高了仪器的自动修复能力。
18.可选的,检验仪器是否处于平放角度信息放置的方法包括:将理论零点编号信息所对应顶簧孔打开,且将节点盘按照无力间距信息移开并重新将节点盘靠近压盘;获取转动圆螺母的旋转圈数信息;
根据旋转圈数信息和所预设的单位圈数推进距离信息计算出实际推进距离信息;计算无力间距信息和实际推进距离信息之间的差值,将该差值定义为当前间距信息;判断当前间距信息是否大于间距信息;若大于,则判断转动圆螺母是否可以继续转动;若是,则继续转动并继续判断当前间距信息是否大于间距信息;若否,则输出仪器倾斜信息;若等于,则输出仪器平放信息。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最下方的顶球放松后判断转动圆螺母返回推进的距离来判断顶球是否滚动,从而确定整个仪器是否处于平放状态,提高了仪器的自我检查能力。
2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系统,包括:获取信息模块,用于获取需求精度信息;处理模块,与获取信息模块和启闭模块相连,用于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处理模块根据所预设的刻度数据库中所存储的间隔数量信息和需求精度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需求精度信息所对应的间隔数量,将该间隔数量定义为需求间隔数量信息;处理模块将所预设的所有的节点槽编号信息按照需求间隔数量信息进行分析以得到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处理模块根据所预设的匹配数据库中所存储的顶球编号信息和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进行一一匹配分析以确定倾角传感器处于零度时插入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顶球编号,将该顶球编号定义为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启闭模块,用于依次打开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节点槽和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的顶簧孔后进行试验。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输入想要的精度,然后按照精度将作为刻度的节点槽进行打开,非精度的节点槽均关闭,可以按照想要的精度进行测量,测量过程灵活,提高了仪器的适用范围。
22.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终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任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输入想要的精度,然后按照精度将作为刻度的节点槽进行打开,非精度的节点槽均关闭,可以按照想要的精度进行测量,测量过程灵活,提高了仪器的适用范围。
24.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存储相应的程序,具有转动精度高,定位准确的特点。
2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任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输入想要的精度,然后按照精度将作为刻度的节点槽进行打开,非精度的节点槽均关闭,可以按照想要的精度进行测量,测量过程灵活,提高了仪器的适用范围。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按照精度将作为刻度的节点槽进行打开,测量过程灵活,提高了仪器的适用范围;2.将倾角传感器上的数字置零,使得每次测量无需计算一次转动前后的数字,避免因原先倾角传感器的读数不准确而导致性能测试的结果不准确,提高了测试仪器的准确性;3.通检测出异常的顶球编号信息,分析出异常的问题所在,方便用户采用针对的手段进行维修,提高了仪器损坏后的维修效率。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仪器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节点控制器的剖视图。
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进行试验前需要将倾角传感器的倾角归零的方法的流程图。
3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压力传感信息的校准方法的流程图。
3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将压力传感信息更新为实际压力传感信息并输出的方法的流程图。
34.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压力传感信息出现异常时,异常检验的方法的流程图。
35.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输出编号差值信息异常的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后的补救方法的流程图。
36.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检验仪器是否处于平放角度信息放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37.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的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10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9.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0.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的主要流程描述如下:步骤100:获取需求精度信息。
41.需求精度信息为人为需要的精度的信息。如图2和图3所示,当后方的节点盘足够大时,可以设置足够多的节点槽,从而将设置成精度到0.1甚至更小的单位的精度。
42.步骤101:根据所预设的刻度数据库中所存储的间隔数量信息和需求精度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需求精度信息所对应的间隔数量,将该间隔数量定义为需求间隔数量信
息。
43.需求间隔数量信息为每两个刻度之间的存在节点槽的数量信息。数据库中存储有间隔数量信息和需求精度信息的映射关系,由本领域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可能的精度进行均匀布置后观察需要的节点盘上的节点槽之间存在的节点槽的数量来进行记录并存储的。当系统接收到需求精度信息,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的间隔数量信息进行输出。
44.步骤102:将所预设的所有的节点槽编号信息按照需求间隔数量信息进行分析以得到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
45.节点槽编号信息为每一个节点槽的编号的信息。编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每一个节点槽的具体位置和角度。获取节点槽编号的方式可以为任意一种可以识别位置的方式,例如在对应节点槽的背面贴上标签,然后可以进行识别得到。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为开槽的节点槽的编号的信息。即在每个节点槽的槽口均安装有铰接或者滑移的封口盖板,且不影响其它的弹簧和顶球移动。
46.步骤103:根据所预设的匹配数据库中所存储的顶球编号信息和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进行一一匹配分析以确定倾角传感器处于零度时插入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顶球编号,将该顶球编号定义为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
47.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为转轴转动至倾角传感器上正常显示的数字为零时,此时插入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顶球编号的信息。获取该顶球编号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存在倾角传感器可以归零。数据库中存储有顶球编号信息和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映射关系。即当倾角传感器处于零度时,此时对准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顶球的编号即为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由本领域工作人员进行观察得到。当系统接收到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时,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的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进行输出。
48.步骤104:依次打开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节点槽和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的顶簧孔后进行试验。
49.如图3所示,当知道需求间隔数量信息、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之后,则可以从任意一个编号开始,然后依次将间隔需求间隔数量信息之后的编号的节点槽打开,也可以将对应编号的顶簧孔打开,而顶簧孔也可以通过铰接或者滑移于顶簧孔开口处的结构进行关闭,也可以通过设置于顶簧孔顶部的绳子进行拉动以收缩于顶簧孔内完全不伸出来。
50.参照图4,还包括进行试验前需要将倾角传感器的倾角归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200:获取任意一个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节点槽内的压力传感信息。
51.压力传感信息为节点槽的槽底处接收到的顶球在弹簧作用下的挤压力的信息。获取的方式可以为任意一种,例如在节点槽的槽底处设置压敏元件来感应压力。在本技术中,不同顶簧孔内的弹簧由于顶簧孔深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压力,用于区分顶簧孔,也可以用于作为区分顶球编号信息的方式。
52.步骤201:根据所预设的配对数据库中所存储的理论顶球编号信息和压力传感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压力传感信息所对应的理论顶球编号,将该理论顶球编号定义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
53.核对顶球编号信息为产生的压力为压力传感信息的理论上的顶球的编号的信息。数据库中存储有理论顶球编号信息和压力传感信息的映射关系。由本领域工作人员在设置不同深度的顶簧孔时对顶球的压力进行检测得到然后结合编号得到的。当系统接收到压力
传感信息时,则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的核对顶球编号信息进行输出。
54.步骤202:判断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是否一致。
55.判断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在试验开始前是否正好处于归零状态。由于编码器只能知道的是角度的变化,故而静态的仪器无法通过编号器进行归零确定。
56.步骤2021:若一致,则开始试验。
57.如果一致,则说明此时已经处于归零状态,则可以开始试验。
58.步骤2022:若不一致,则计算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编号之间的差值,将该差值定义为编号差值信息。
59.编号差值信息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编号之间的差值。如果不一致,则需要计算不归零的角度到归零的角度所需要转动的角度的信息。
60.步骤203:根据编号差值信息和所预设的单位角度信息计算出转动角度信息。
61.单位角度信息为两个相邻的编号之间的角度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两者相乘。转动角度信息为不归零的角度到归零的角度所需要转动的角度的信息。
62.步骤204:将转轴按照转动角度信息进行转动。
63.当已知从当前状态到归零状态的角度时,可以按照该角度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归零。
64.参照图5,压力传感信息的校准方法包括:步骤300:获取转轴距离信息和节点盘距离信息。
65.转轴距离信息为从侧面测量的转轴到测距仪器的距离的信息。由测距仪器进行获取,例如红外线测距仪。节点盘距离信息为从侧面测量的节点盘到测距仪器的距离的信息。
66.步骤301:计算节点盘距离信息和转轴距离信息之间的差值,将该差值定义为转轴伸出距离信息。
67.转轴伸出距离信息为转轴从节点盘内穿过的长度的信息,即转轴位于节点盘一侧的长度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两者相减。
68.步骤302:根据转轴伸出距离信息、所预设的定位块长度信息以及节点盘厚度信息计算出间距信息。
69.间距信息为节点盘和压盘之间的距离的信息。定位块长度信息为转轴上伸入节点槽并从远离压盘的一侧伸出的部分的长度的信息。节点盘厚度信息为节点盘的厚度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定位块长度信息减去转轴伸出距离信息,减去节点盘厚度信息。
70.需要注意的是,当间距信息不存在时,可以直接输出压力传感信息。
71.步骤303:根据所预设的孔洞数据库中所存储的顶簧孔深度信息和核对顶球编号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顶簧孔深度,将该深度定义为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
72.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顶球所处的顶簧孔的深度的信息。数据库中存储有顶簧孔深度信息和核对顶球编号信息的映射关系。由本领域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编号对对应的顶簧孔孔深进行测量得到。当系统接收到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时,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的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进行输出。
73.步骤304:根据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和所预设的相对球占据长信息计算出理论弹簧伸长信息。
74.相对球占据长信息为节点盘和压盘充分接触无缝隙时,顶球部分位于节点槽内,另外部分在顶簧孔内所占据的相对长度的信息,这一部分不包含弹簧抵接在顶球上和顶球在深度方向上重合的部分。由本领域工作人员按照实际的位置进行测量得到。理论弹簧伸长信息为节点盘和压盘充分接触无缝隙时,顶球部分位于节点槽内,另外部分在顶簧孔内时弹簧的长度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两者相减。
75.步骤305:根据间距信息、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和相对球占据长信息计算出实际弹簧伸长信息。
76.实际弹簧伸长信息为当压盘和节点盘之间存在缝隙时实际的弹簧的长度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间距信息加上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减去相对球占据长信息。
77.步骤306:根据所预设的弹力数据库中所存储的弹力强度信息分别和理论弹簧伸长信息以及实际弹簧伸长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理论弹簧伸长信息以及实际弹簧伸长信息所对应的弹力强度,将理论弹簧伸长信息所对应的弹力强度定义为理论弹力强度信息,将实际弹簧伸长信息所对应的弹力强度定义为实际弹力强度信息。
78.理论弹力强度信息为弹簧的长度为理论弹簧伸长信息时弹簧驱使顶球顶在节点槽内所产生的的挤压力的信息。实际弹力强度信息为弹簧的长度为实际弹簧伸长信息时弹簧驱使顶球顶在节点槽内所产生的的挤压力的信息。数据库中存储有弹力强度信息和弹簧伸长信息的映射关系。由本领域工作人员按照不同伸缩长度的弹簧进行试验,然后检测到的压力进行记录并存储得到的。
79.当系统接收到理论弹簧伸长信息时,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的弹力强度信息,以理论弹力强度信息输出。当系统接收到实际弹簧伸长信息时,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的弹力强度信息,以实际弹力强度信息输出步骤307:计算理论弹力强度信息和实际弹力强度信息之间的差值,将该差值定义为削弱强度信息。
80.削弱强度信息为从理论弹簧伸长信息伸长到实际弹簧伸长信息时弹簧的弹力减小的强度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两者相减。
81.步骤308:计算压力传感信息和削弱强度信息之间的差值,将该差值定义为实际压力传感信息。
82.实际压力传感信息为如果在当前状态下将压盘和节点盘压紧时理论上的感应到的压力的大小的信息。数据库中存储有理论顶球编号信息和压力传感信息的映射关系,但是由于有间隙的存在,所以往往会有不同的压力大小,所以很难建立数据库。而如果只测试在压合状态下的压力大小,则压力大小固定,容易建立且数据大幅度减少,容易操作。
83.步骤309:将压力传感信息更新为实际压力传感信息并输出。
84.参照图6,将压力传感信息更新为实际压力传感信息并输出的方法包括:步骤400:获取驱使转轴转动的当前扭力强度信息。
85.当前扭力强度信息为能够将转轴转动时的扭力的大小。每次开始时均将扭力按照从小到大进行增加,然后当转轴转动时,则开始进行获取。扭力大小可以由扭力仪测量得到。
86.步骤401:计算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数量,将该数量定义为节点槽打开数量信息。
87.节点槽打开数量信息为所有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数量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累加的方式,即当一个节点槽打开时自动累计。
88.步骤402:根据所预设的转动数据库中所存储的扭力信息和实际弹力强度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实际弹力强度信息所对应的单个的扭力强度,将该扭力强度定义为单位扭力信息。
89.单位扭力信息为弹簧以实际弹力强度信息作用在顶球上且顶球插入节点槽内时将顶球转动的扭力的信息。数据库中存储有扭力信息和实际弹力强度信息的映射关系。即仅设置一个顶球弹簧结构,然后在不同间距的时候计算不同的实际强度信息,然后观察将转轴转动时的扭力大小进行记录。当系统接收到实际弹力强度信息时,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的单位扭力信息进行输出。
90.步骤403:计算节点槽打开数量信息和单位扭力信息的乘积,将该乘积定义为理论总扭力信息。
91.理论总扭力信息为所有的顶球均插入节点槽内时的总体的扭力的大小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两者相乘。
92.步骤404:判断当前扭力强度信息是否等于理论总扭力信息。
93.判断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是否均插入了节点槽内。
94.步骤4041:若是,则输出压力传感信息。
95.如果是的,则说明此时所有的顶球均进入了节点槽内,那么就可以正常输出。
96.步骤4042:若否,则继续转动直至当前扭力强度信息等于理论总扭力信息后输出压力传感信息。
97.如果不是,则说明此时顶球在滑轨内仅受到因为弹簧的张力而产生的摩擦力,故而需要继续转动直至顶球位于节点槽内。
98.参照图7,压力传感信息出现异常时,异常检验的方法包括:步骤500:判断所有的编号差值信息是否均一致。
99.判断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是否所有的顶球弹簧结构均正常工作。由于压盘和节点盘均是固定的,所以顶簧孔的编号和节点槽的编号肯定是同步变化的,所以这些编号不会变化,故而说明此时存在压力检测不正常的问题。
100.步骤5001:若一致,则输出正常工作信息。
101.正常工作信息为顶球弹簧结构正常工作的信息。输出的方式为文字输出或者绿灯表示的方式。如果一致,则说明此时均正常工作。
102.步骤5002:若不一致,则筛选出编号差值信息异常的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将该顶球编号定义为异常顶球编号信息。
103.异常顶球编号信息为计算出来的编号差值信息异常的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筛选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节点槽的编号。此时虽然测出来的是异常的,但是此时的节点槽的编号是正确的。
104.步骤501:根据需求间隔数量信息和异常顶球编号信息计算出相邻顶球编号信息。
105.相邻顶球编号信息为异常顶球编号信息左右间隔需求间隔数量信息范围的顶球的编号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异常顶球编号信息加减需求间隔数量信息。
106.步骤502:根据相邻顶球编号信息和编号差值信息计算出相邻核对顶球编号信息。
107.相邻核对顶球编号信息为相邻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顶球的编号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相邻顶球编号信息和编号差值信息之和,计算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相邻顶球编号信息的顶球。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相邻处的顶球是正常的。
108.步骤503:根据需求间隔数量信息和单位角度信息计算出相邻转角信息。
109.相邻转角信息为相邻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顶簧孔转动至异常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节点槽处所需要转动的角度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两者相乘。
110.步骤504:将转轴按照相邻转角信息进行转动后获取测试压力传感信息并计算出测试编号差值信息。
111.测试压力传感信息为将转轴按照相邻转角信息进行转动后相邻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顶簧孔转动至异常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节点槽处且顶球插入对应的节点槽内时该节点槽内感应到的压力传感信息。
112.测试编号差值信息为按照测试压力传感信息测出的此时对应的顶球编号和节点槽编号的差值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步骤201-2022的方式。
113.步骤505:根据相邻顶球编号信息和异常顶球编号信息计算出理论相邻编号差值信息。
114.理论相邻编号差值信息为按照理论上的相邻顶球编号信息和异常顶球编号信息之间的差值。计算的方式为两者相减。
115.步骤506:判断测试编号差值信息是否和理论相邻编号差值信息一致。
116.判断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相邻的正常顶球弹簧结构顶入节点槽内时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117.步骤5061:若一致,则输出编号差值信息异常的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顶球结构损坏信息。
118.顶球结构损坏信息为顶球弹簧结构损坏的信息。输出的方式可以为任意一种提醒的方式,例如文字输出。
119.如果一致,则说明此时的异常顶球编号信息对应的节点槽是正常的,则说明问题处在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顶簧孔内的顶球弹簧结构的问题,则可以输出编号差值信息异常的核对顶球编号信息,以方便用户快速查找到异常的顶簧孔和内部的顶球弹簧结构。
120.步骤5062:若不一致,则判断测试编号差值信息是否和编号差值信息一致。
121.如果不一致,则说明此时可能是节点槽的问题,则可能节点槽内存在问题导致节点槽内的结构损坏而不输出。则需要判断是否仍然和原先的一致。
122.步骤5071:若一致,则输出异常顶球编号信息和节点槽异常信息。
123.节点槽异常信息为节点槽内异常的信息。输出的方式可以以文字的方式。如果一致,则说明此时是节点槽的问题,则输出异常的节点槽的编号,方便用户快速查找到异常的节点槽。
124.步骤5072:若不一致,则输出人为检查信息。
125.人为检查信息为需要人为亲自检查的信息。输出的方式可以以文字的方式。如果不一致,则说明此时靠机器本身查不出问题,所以需要用户自己来差参照图8,输出编号差值信息异常的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后的补救方法包括:
步骤600:判断需求间隔数量信息是否大于0。
126.判断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是否有相邻的关闭的顶簧孔内的顶球弹簧结构。
127.步骤6001:若大于0,则根据异常顶球编号信息和编号差值信息计算出理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并计算处理得到理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将该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定义为理论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
128.理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为理论上放置于该处的顶球的编号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两者相加。理论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为当此处不存在顶球且不存在间距信息时弹簧直接顶入节点槽内的长度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步骤300-303的方式。
129.步骤6002:若等于0,则输出人为补救信息。
130.人为补救信息为需要人为安装顶球的信息。如果等于1,则说明此时不存在相邻不使用的顶球弹簧结构,则需要人来安装。
131.步骤601:根据间距信息和理论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计算出理论全弹簧伸长信息。
132.理论全弹簧伸长信息为当存在间距信息时弹簧直接顶入节点槽内的长度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两者相加。
133.步骤602:根据弹力数据库中所存储的弹力强度信息和理论全弹簧伸长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理论全弹簧伸长信息所对应的弹力强度,将该弹力强度定义为理论全弹力强度信息。
134.理论全弹力强度信息为仅存在弹簧时弹簧顶在节点槽内产生的弹力的信息。数据库由步骤306的方法建立,在此不做赘述。当系统接收到理论全弹簧伸长信息时,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到理论全弹力强度信息进行输出。
135.步骤603:判断核对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的压力感应信息是否为理论全弹力强度信息。
136.判断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是否仅存在弹簧。由于弹簧和顶球并非互相固定,所以顶球可能在压盘和节点盘之间脱离时掉落或者丢失,则需要判断是否还是顶球损坏而弹簧全力顶在节点槽内的过程。
137.步骤6031:若是,则获取相邻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异常顶球编号信息之间的编号信息,将该编号信息定义为相邻未使用顶球编号信息。
138.相邻未使用顶球编号信息为相邻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异常顶球编号信息之间的编号信息。获取的方式为数字选择,即选择的数字位于相邻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和异常顶球编号信息之间。如果是的,则说明此时只有弹簧。
139.步骤6032:若否,则输出弹簧损坏信息。
140.弹簧损坏信息为弹簧损坏的信息。输出的方式可以以文字的方式。如果不是,则说明此时可能是弹簧损坏的情况,则输出弹簧损坏信息。
141.步骤604:根据弹力数据库中所存储的弹簧伸长信息和所预设的无力强度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无力强度信息所对应的弹簧伸长长度,将弹簧伸长长度定义为无力弹簧伸长信息。
142.无力强度信息为强度为零的信息。无力弹簧伸长信息为弹簧伸长到该长度时弹簧处于自由状态而不产生弹力的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由步骤306的方法建立,在此不做赘述。当系统接收到无力强度信息时,反向从数据库中查找到无力弹簧伸长信息进行输出。
143.步骤605:根据无力弹簧伸长信息、理论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和相对球占据长信息计算出无力间距信息。
144.无力间距信息为将弹簧伸长至无力弹簧伸长信息时需要的压盘和节点盘之间的距离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无力弹簧伸长信息加上相对球占据长信息减去理论核对顶簧孔深度信息。
145.步骤606:根据理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单位角度信息和所预设的理论零点编号信息计算出切换角度信息。
146.理论零点编号信息为位于最底下的顶簧孔的编号的信息。切换角度信息为将整个仪器进行转动以使得理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转动至最底下的状态的角度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理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减去理论零点编号信息得到的编号的差值乘以单位角度信息得到。
147.步骤607:将相邻未使用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顶簧孔打开,将节点盘按照无力间距信息移开且将整个仪器按照切换角度信息进行转动后重新按照间距信息移动节点盘,然后按照所预设的平放角度信息放置整个仪器,最后将转轴按照转动角度信息进行转动。
148.平放角度信息为将仪器平方时的角度的信息。将相邻未使用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顶簧孔打开,将节点盘按照无力间距信息移开,使得相邻未使用顶球编号信息所对应顶簧孔内的顶球掉落至最底下,此时最底下具有接盘,使得顶球不会滚动。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其余的顶簧孔均关闭。
149.然后将将整个仪器按照切换角度信息进行转动后,使得理论核对顶球编号信息不存在顶球的顶簧孔对准顶球,然后重新按照间距信息移动节点盘,使得顶球进入顶簧孔内。最后按照所预设的平放角度信息放置整个仪器,使得整个仪器回到原始的状态,最后将转轴按照转动角度信息进行转动,以将倾角传感器归零。此时,打开的顶簧孔内均具有正常工作的弹簧顶球结构。
150.参照图9,检验仪器是否处于平放角度信息放置的方法包括:步骤700:将理论零点编号信息所对应顶簧孔打开,且将节点盘按照无力间距信息移开并重新将节点盘靠近压盘。
151.将理论零点编号信息所对应顶簧孔打开,且将节点盘按照无力间距信息移开并重新将节点盘靠近压盘,此时的顶球处于节点盘和压盘之间,且此时弹簧并不对顶球造成压力。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其余的顶簧孔均关闭。
152.步骤701:获取转动圆螺母的旋转圈数信息。
153.旋转圈数信息为转动圆螺母的旋转的圈数的信息。获取的方式为圈数传感器获取的到。
154.步骤702:根据旋转圈数信息和所预设的单位圈数推进距离信息计算出实际推进距离信息。
155.单位圈数推进距离信息为转动圆螺母转动一圈后前进的距离的信息。实际推进距离信息为转动圆螺母按照旋转圈数信息进行转动后前进的距离的信息。计算的方式为两者相乘。
156.步骤703:计算无力间距信息和实际推进距离信息之间的差值,将该差值定义为当前间距信息。
157.当前间距信息为无力间距信息和实际推进距离信息之间的差值的信息。当从无力间距信息所对应的距离不断推进后,压盘和节点盘之间的距离不断的减少。
158.步骤704:判断当前间距信息是否大于间距信息。
159.判断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顶球是否在重力作用下沿滑轨滑动而并非始终对准对应的节点槽。
160.步骤7041:若大于,则判断转动圆螺母是否可以继续转动。
161.如果大于,则无法说明情况,所以需要判断转动圆螺母是否可以继续转动,从而确定转动圆螺母已经无法转动。
162.步骤7042:若等于,则输出仪器平放信息。
163.仪器平放信息为仪器处于平放的状态的信息。输出的方式也可以为绿灯的方式。如果等于,则说明此时压盘和节点盘仍然可以转动回位,说明此时的顶球并未移动,则可以输出仪器平放信息。
164.步骤7051:若是,则继续转动并继续判断当前间距信息是否大于间距信息。
165.如果是可以继续转动,则说明此时还没达到原先状态或者还没有卡住顶球,则为了测出顶球的位置需要继续转动。
166.步骤7052:若否,则输出仪器倾斜信息。
167.仪器倾斜信息为仪器处于倾斜而并非平放的信息。输出的方式也可以为红灯的方式。如果是平放状态下的话,顶球是不会移动的,故而会产生当前间距现象等于间距信息的现象。但是如果当前间距信息大于间距信息且无法继续靠近时,则说明此时顶球处于滑轨内而增大了间距,则说明顶球移动,则说明此时仪器倾斜。
168.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系统,包括:参照图10,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系统,包括:获取信息模块803,用于获取需求精度信息;处理模块801,与获取信息模块803和启闭模块802相连,用于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归零模块804,与处理模块801相连,用于进行试验前需要将倾角传感器的倾角归零;校准模块805,与处理模块801相连,用于校准压力传感信息;输出模块806,与处理模块801相连,用于将压力传感信息更新为实际压力传感信息后输出;检验模块807,与处理模块801相连,用于检验异常的压力传感信息;补救模块808,与处理模块801相连,用于输出编号差值信息异常的核对顶球编号信息后进行补救;处理模块801根据所预设的刻度数据库中所存储的间隔数量信息和需求精度信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需求精度信息所对应的间隔数量,将该间隔数量定义为需求间隔数量信息;处理模块801将所预设的所有的节点槽编号信息按照需求间隔数量信息进行分析以得到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处理模块801根据所预设的匹配数据库中所存储的顶球编号信息和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进行一一匹配分析以确定倾角传感器处于零度时插入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顶球
编号,将该顶球编号定义为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启闭模块802,用于依次打开节点槽打开编号信息的节点槽和零度对准顶球编号信息的顶簧孔后进行试验。
16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170.计算机存储介质例如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171.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一种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172.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17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说明书(包括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者具有类似目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