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埋管固定节试压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32364发布日期:2022-05-18 22:02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埋管固定节试压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管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埋管固定节试压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发展集中供热技术对于能源的高效利用和降低排放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支撑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热力管道作为集中供热热网的核心装备,热力管道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热网的热力损失特性和安全性。因此,提升热力管道的保温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3.固定节作为热力管道之间的连接原件,是热力管道中必不可少的配件之一:一方面起到对管道位置的定位作用,能够有效阻隔管道运行过程中的推力,防止供热管道与外护钢管因温度过高导致的径向错位;另一方面通过密封防治管道漏损对相邻管道的保温性能进行破坏,最大限度降低管道漏损造成的安全风险。因此,可靠的固定节不仅包括其强度特征、保温绝热特征,而且还包括其密封特性。由于固定节数量大,如何快速的实现对固定节密封特性进行准确可靠的测试评价,成为实际生产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提升热网的安装制造以及可靠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并提供一种直埋管固定节试压检测装置。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埋管固定节试压检测装置,包括液压缸、压板、第一密封垫、第二密封垫和承台;待检测的固定节包括同轴连接且具有间隔的工作管和外套管,外套管套设于工作管中间段外部,工作管包括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
7.所述液压缸的作用端压设于压板的上端面,压板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密封垫,第一密封垫能压设封闭工作管的第一端侧;所述承台为具有气腔且顶面设有贯通口的箱体结构,贯通口的尺寸介于工作管和外套管之间,承台顶面沿贯通口周向设有第二密封垫;工作管的第二端侧能经贯通口伸入承台内腔中,且外套管的同端侧压设于承台顶面的第二密封垫上;所述气腔中还设有用于检测压力的压力表,并通过进气管与外界连通。
8.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节为保温隔断式固定节;工作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环状的支撑隔断板,以将工作管和外套管之间的环形腔室沿径向分为互不连通的第一隔断区和第二隔断区。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隔断板与工作管外壁和外套管内壁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垫和第二密封垫材质为橡胶垫或聚氨酯垫。
11.作为优选,所述进气管上设有用于调节气流大小的调节阀。
12.作为优选,所述压力表与用于显示检测结果的显示屏相连。
13.作为优选,所述液压缸安装于支撑横梁上,支撑横梁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用于支撑固定的立柱。
14.进一步的,所述承台底部连接有底板;立柱为高度可调节结构,其一端与支撑横梁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15.作为优选,所述贯通口为圆形口,其直径介于工作管和外套管的直径之间。
16.作为优选,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承台内腔相连通,且进气管与承台的连接处封闭,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外部的供气装置连接。
17.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通过设置承台和压板等部件,以便于调整检测装置的高度,满足不同高度的固定节的检查需求;
19.(2)通过设置支撑横梁和立柱,便于调整工作台的位置,以对不同位置的固定节进行检测;
20.(3)通过设置压力表能够更为直观、准确得观察到检测结果;
21.(4)本实用新型能够对保温隔断式固定节的两端分别进行试验,能够快速精准得找到气密性出现问题所在的管段,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检测装置的检测过程示意图;
24.图中:液压缸1、支撑横梁2、立柱3、压板4、第一密封垫5、第二密封垫6、承台7、压力表8、进气管9、固定节10、气腔11、工作管21、外套管22、支撑隔断板23、第一隔断区24、第二隔断区25。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在没有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均可进行相应组合。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埋管固定节试压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主要用于直埋管固定节的压力检测,以便于判断固定节的泄露情况。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装置可以适用于现有的直埋管固定节结构,下面首先对固定节结构进行简要说明:
27.固定节10包括同轴连接的工作管21和外套管22,外套管22套设于工作管21中间段外部,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并形成环形的空间。工作管21包括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若是采用保温隔断式固定节,则固定节的结构还包括,具体如下:工作管21和外套管22之间设有环状的支撑隔断板23,以将工作管21和外套管22之间的环形腔室沿径向分为互不连通的第一隔断区24和第二隔断区25;为了使第一隔断区24和第二隔断区25互不连通,可以将支撑隔断板23与工作管21外壁和外套管22内壁之间的连接方式均采用焊接连接方式。
28.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直埋管固定节试压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主要包括液压缸1、压板4、第一密封垫5、第二密封垫6和承台7。液压缸1位于检测装置的最上方,其作用端压设于压板4的上端面,在使用时能对压板4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压板4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密封垫5,第一密封垫5能压设封闭工作管21的第一端侧。承台7为箱体结构,其
内部具有气腔11,顶面设有贯通口,贯通口的尺寸介于工作管21和外套管22之间,承台7顶面沿贯通口周向设有第二密封垫6。例如,可以将贯通口为圆形口,其直径介于工作管21和外套管22的直径之间;但在实际使用时,还可以将贯通口设置为矩形、多边形等其他形状,只要能够保证工作管21的第二端侧能经贯通口伸入承台7内腔中,且外套管22的同端侧压设于承台7顶面的第二密封垫6上。承台7内部的气腔11中还设有用于检测压力的压力表8,气腔11通过进气管9与外界连通。
29.在实际应用时,为了保证更好的密封效果,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6的材质可以采用柔性的橡胶垫或聚氨酯垫。进气管9上设有用于调节气流大小的调节阀,以便于根据需要控制气流大小或者气路的开闭。压力表8与用于显示检测结果的显示屏相连,以便于能够更好的观察承台7内部气腔11的压力变化。进气管9的一端与承台7内腔相连通,且进气管9与承台7的连接处封闭,进气管9的另一端与外部的供气装置连接。液压缸1安装于支撑横梁2上,支撑横梁2底部固定连接有多根用于支撑固定支撑横梁2的立柱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装置为一体化结构,可以在承台7底部连接有底板,立柱3为高度可调节结构,立柱3的一端与支撑横梁2底部固定连接,立柱3的另一端与底板固定连接。
30.以保温隔断式固定节为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检测该固定节的内部是否可以完全隔断,工作原理如下:
31.取固定节10的一端方向为上,液压机1向下顶紧,使工作管21上方、外套管22下方分别嵌入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6中,以起到密封作用。在承台7气腔内用进气管9增加气压至设置压力,随后保持预设时间后观察气压表8是否有压降,以此判定固定节内部是否完全隔断。
32.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检测装置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33.s1.选取固定节10第一端口方向为上;
34.s2.液压机1向下顶紧,使工作管21上方、外套管22下方分别嵌入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6,形成第一隔断区24和第二隔断区25;
35.s3.在密闭气腔11内通过进气管9增加气压,至气压表8读数为第一设置压力po1后停止;
36.s4.保持预设的第一预设时间后,观察气压表8示数变化至第一试验压力p1;
37.s5.将固定节10方向转置,选取固定节10第二端口方向为上,进行相同的操作,具体如s6~s8记载。
38.s6.液压机向1下顶紧,使工作管21上方、外套管22下方分别嵌入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6,形成第一隔断区24和第二隔断区25;
39.s7.在密闭气腔11内通过进气管9增加气压,至气压表8读数为第二设置压力po2后停止;
40.s8.保持预设的第二预设时间后,观察气压表8示数变化至第二试验压力p2;
41.s9.将所述第一试验压力p1、第二试验压力p2分别与第一设置压力po1、第二设置压力po2进行比较,得到第一相对压差ξ1、第二相对压差ξ2,公式如下:
[0042][0043]
当第一相对压差ξ1和第二相对压差ξ2的值均小于0.5%,试验结果表明所检测的
直埋管固定节的气密性能合格;
[0044]
当第一相对压差ξ1和第二相对压差ξ2的值均大于0.5%,试验结果表明所检测的直埋管固定节的气密性能不合格,问题出在第一隔断区24和第二隔断区25两段的结构上;
[0045]
当仅有第一相对压差ξ1的值大于0.5%,试验结果表明所检测的直埋管固定节的气密性能不合格,问题出在第一隔断区24这一段的结构上;
[0046]
当仅有第二相对压差ξ2的值大于0.5%,试验结果表明所检测的直埋管固定节的气密性能不合格,问题出在第二隔断区25这一段的结构上。
[0047]
整体上而言,与现有传统方法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承台、压板等便于调整检测仪器的高度,满足不同形状、不同位置的固定节的检查需求;通过设置压力表、上密封垫、下密封垫,能够更为直观、准确得观察到检测结果;能够对固定节两端分别进行试验,能够快速精准得找到气密性出现问题所在的管段,效率较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对不同形状固定节进行检测,检测精度及工作效率较高,能够准确快速的判定固定节的气密性,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推广性。
[0048]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