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用的随身式可收缩的测量工具

文档序号:30193876发布日期:2022-05-30 23:14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用的随身式可收缩的测量工具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用的随身式可收缩的测量工具。


背景技术:

2.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中,对建筑物的测量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建筑物的实际测量数据不符合施工图纸或施工要求,可能会引发建筑物倒塌等事故,而对建筑物的测量大多需要测量工具进行辅助进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便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对建筑物进行测量,从而减小了使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3.1、现有的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用的随身式可收缩的测量工具在使用时,现有的测量工具其长度是固定不变,从而导致较长的测量工具不便于进行携带,而较短的测量工具又不便于对较长的距离进行测量,从而不便于进行使用;
4.2、现有的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用的随身式可收缩的测量工具在使用时,墙体等建筑物基础通常会存在直角,而在建筑工程的测量过程中,通常需要对这些直角进行测量,而现有的测量工具只能用于长度测量,因此不便于进行使用。
5.因此,现有的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用的随身式可收缩的测量工具,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用的随身式可收缩的测量工具,通过利用主体组件和测量组件,通过主体组件中的旋钮带动内壳体进行运动,从而实现了对测量工具的整体长度进行改变,同时通过测量组件中的第一安装块和转动块便于使用者对直角进行检测,从而便于使用。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8.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用的随身式可收缩的测量工具,包括主体组件,所述主体组件的前端设置有测量组件,且主体组件的后端设置有水平组件;
9.所述主体组件包括旋钮、外壳体和内壳体,且旋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另一端贯穿外壳体的一侧外壁并螺纹连接在螺纹孔的内侧,且螺纹孔开设在内壳体的一侧外壁中心位置,所述内壳体间隙连接在外壳体的内侧,且内壳体的上表面前后端均设置有第一刻度线;
10.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块、转轴和转动块,且第一安装块的前端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的外壁上套设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间隙连接在安装槽的内侧。
11.进一步地,所述水平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块、凹槽和水平基准泡,且第二安装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外壳体的后端面上,所述第二安装块的后端面两侧均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水平基准泡,在使用过程中,凹槽的设置实现了对水平基准泡进行安装,
且水平基准泡的设置实现了使用者对水平度进行检测。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块的后端面均匀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的前端贯穿通孔并螺纹连接在安装孔的内侧,且安装孔均匀开设在外壳体的后端面上,在使用过程中,螺栓的设置便于对第二安装块进行装卸。
13.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一侧内壁的前后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且限位杆的另一端间隙连接在限位孔的内侧,所述限位孔分别开设在内壳体一侧外壁的前后端,在使用过程中,限位杆和限位孔的设置使得内壳体的运动更加稳定。
14.进一步地,所述内壳体的另一侧外壁贯穿外壳体的另一侧外壁并固定连接有挡板,且挡板另一侧外壁的前后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相向面上固定连接有握把,在使用过程中,安装板和握把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对该测量工具进行携带。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块固定连接在外壳体的前端面上,且第一安装块的上表面前端均匀设置有第二刻度线,在使用过程中,第二刻度线的设置便于使用者进行长度测量。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主体组件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当测量组件的长度不够使用者进行测量时,转动旋钮,旋钮带动丝杆进行转动,丝杆与螺纹孔之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故在螺纹的作用下,使得内壳体随着丝杆的转动而从外壳体的内侧运动,并通过内壳体上表面的第一刻度线来帮助使用者进行长度测量,从而方便使用者进行携带,同时也减小了该测量工具的长度,便于对其进行携带。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测量组件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第一安装块上表面的第二刻度线可对墙体等建筑物基础的长度进行测量,同时当需要对墙体的直角进行检测时,首先将第一安装块贴合在待检测的角度的一边,接着对转动块施加外力的作用,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得转动块产生运动的趋势,转轴贯穿转动块的一侧,从而在转轴的限位作用下,使得转动块以转轴为圆心进行转动,从而使得转动块与第一安装块保持直角状态,此时若转动块与待检测的角度的另一边贴合在一起,则证明该检测的的角为直角,从而不仅方便使用人员进行长度测量,同时也便于对墙体等建筑物基础的直角边进行检测,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测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水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5.1、主体组件;11、旋钮;12、丝杆;13、外壳体;14、螺纹孔;15、内壳体;16、挡板;17、安装孔;18、限位杆;19、限位孔;110、第一刻度线;111、安装板;112、握把;2、测量组件;21、
第一安装块;22、安装槽;23、转轴;24、转动块;25、第二刻度线;3、水平组件;31、第二安装块;32、凹槽;33、水平基准泡;34、通孔;3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7.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用的随身式可收缩的测量工具,包括主体组件1,主体组件1的前端设置有测量组件2,主体组件1的后端设置有水平组件3;
28.主体组件1包括旋钮11、外壳体13和内壳体15,旋钮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丝杆12,丝杆12的另一端贯穿外壳体13的一侧外壁并螺纹连接在螺纹孔14的内侧,螺纹孔14开设在内壳体15的一侧外壁中心位置,内壳体15间隙连接在外壳体13的内侧,内壳体15的上表面前后端均设置有第一刻度线110;
29.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当测量组件2的长度不够使用者进行测量时,转动旋钮11,旋钮11带动丝杆12进行转动,丝杆12与螺纹孔14之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故在螺纹的作用下,使得内壳体15随着丝杆12的转动而从外壳体13的内侧运动,并通过内壳体15上表面的第一刻度线110来帮助使用者进行长度测量,从而方便使用者进行携带,同时也减小了该测量工具的长度,便于对其进行携带;
30.测量组件2包括第一安装块21、转轴23和转动块24,第一安装块21的前端面开设有安装槽22,安装槽22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转轴23,转轴23的外壁上套设有转动块24,转动块24间隙连接在安装槽22的内侧,第一安装块21固定连接在外壳体13的前端面上,第一安装块21的上表面前端均匀设置有第二刻度线25;
31.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第一安装块21上表面的第二刻度线25可对墙体等建筑物基础的长度进行测量,同时当需要对墙体的直角进行检测时,首先将第一安装块21贴合在待检测的角度的一边,接着对转动块24施加外力的作用,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得转动块24产生运动的趋势,转轴23贯穿转动块24的一侧,从而在转轴23的限位作用下,使得转动块24以转轴23为圆心进行转动,从而使得转动块24与第一安装块21保持直角状态,此时若转动块24与待检测的角度的另一边贴合在一起,则证明该检测的的角为直角,从而不仅方便使用人员进行长度测量,同时也便于对墙体等建筑物基础的直角边进行检测,便于使用。
32.其中如图4所示,水平组件3包括第二安装块31、凹槽32和水平基准泡33,第二安装块31通过螺栓35固定连接在外壳体13的后端面上,第二安装块31的后端面两侧均开设有凹槽32,凹槽32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水平基准泡33,第二安装块31的后端面均匀开设有通孔34,通孔34内螺纹连接有螺栓35,螺栓35的前端贯穿通孔34并螺纹连接在安装孔17的内侧,安装孔17均匀开设在外壳体13的后端面上;
33.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墙体等建筑物基础进行水平校准时,首先将第二安装块31的后端面贴合在检测位置上,并对水平基准泡33进行观察,从而达到对墙体等建筑物基础进行水平校准;
34.同时,在需要对第二安装块31进行安装时,首先将第二安装块31放置在外壳体13的后端,并使得第二安装块31上的通孔34与外壳体13后端面上的安装孔17对齐,接着将螺
栓35的前端贯穿通孔34并螺纹连接在安装孔17内,从而实现了对第二安装块31进行安装。
35.其中如图2所示,外壳体13一侧内壁的前后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18,限位杆18的另一端间隙连接在限位孔19的内侧,限位孔19分别开设在内壳体15一侧外壁的前后端,内壳体15的另一侧外壁贯穿外壳体13的另一侧外壁并固定连接有挡板16,挡板16另一侧外壁的前后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11,安装板111的相向面上固定连接有握把112;
36.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在内壳体15相对外壳体13进行运动时,其内壳体15外壁上的限位孔19与限位杆18之间产生摩擦力的作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对限位杆18的相对运动产生阻碍作用,从而使得内壳体15的运动更加稳定;
37.同时,握住握把112,并对握把112施加外力的作用,外力通过握把112传递到安装板111上,并通过安装板111传递到外壳体13上,从而方便使用人员对该测量工具进行携带。
3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