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检测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66856发布日期:2022-10-29 00:36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检测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仪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粗蛋白检测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凯氏定氮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凯氏定氮仪是根据蛋白质中氮的含量恒定的原理,通过测定样品中氨的含量从而计算蛋白质含量的仪器,因其蛋白质含量测量计算的方法叫做凯氏定氮法,故被称为凯氏定氮仪,又名定氮仪、蛋白质测定仪、粗蛋白测定仪。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碳和氢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逸出,而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然后加碱蒸馏,使氨蒸出,用硼酸吸收后再以标准盐酸或硫酸溶液滴定。根据标准酸消耗量可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3.申请号cn201720246043.7公开了一种检测用凯氏定氮仪,包括机体、设于机体前部的蒸汽管、冷凝管、硼酸滴加管和设于蒸汽管外侧的样品消煮管,所述机体内设有蒸馏器和冷凝器,所述蒸馏器与蒸汽管连接,所述凯氏定氮仪还包括设于机体内的气液分离器,所述样品消煮管的中部为向外凸起容纳腔体,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端与样品消煮管可拆卸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冷凝器连接。该实用新型通过中部设置球形结构的样品消煮管,对消煮管内的液体起到缓冲蓄集的作用,使液体不易冲到开口顶部。
4.上述专利存在的缺陷是需要人工将消煮管安放在凯氏定氮仪上,然而,具体试验时,样品数量通常都很多,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向凯氏定氮仪上样时需要人工一一将消煮管安放在凯氏定氮仪上,由于样品数量多,人工操作效率低下,工作强度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检测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仪器。
6.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检测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仪器,包括凯氏定氮仪本体,所述凯氏定氮仪一侧设置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部设置有多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置管筒,每个所述置管筒的上部设置有一圈外沿,所述外沿与所述支撑台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升降驱动机构,所述支撑台的底部设置有来回驱动机构。
7.工作及使用过程:当需要向凯氏定氮仪上样时,将装有样品的多个消煮管依次置于置管筒内,凹槽用于承载置管筒,来回驱动机构带动支撑台水平移动,将消煮管移动至凯氏定氮仪的下方,之后升降驱动机构带动外沿及整个置管筒和消煮管上移,将消煮管安插在凯氏定氮仪上进行消煮,消煮完毕后将取下消煮管,将消煮后的消煮管置于原来的置管筒内,同时升降驱动机构带动置管筒下移使置管筒位于凹槽内,向前移动支撑台,下个装有样品的消煮管在升降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安插在凯氏定氮仪上进行消煮,进行上述重复的操作。通过支撑台、来回驱动机构、置管筒及外沿与支撑台之间的升降驱动机构的设置,通过
升降驱动机构带动置管筒及消煮管上移,方便自动将消煮管安插在凯氏定氮仪上,消煮完毕后,升降驱动机构带动置管筒回至凹槽内,消煮管取下也置于原来的置管筒内,再通过来回驱动机构带动支撑台向凯氏定氮仪所在一侧移动,将下个消煮管移动至凯氏定氮仪的下方,重复上述步骤继续进行样品消煮,整个过程自动上样,工作效率高。
8.进一步的,所述来回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台底部的直齿条,位于所述直齿条下部的至少两个与所述直齿条相啮合的主动齿轮及驱动所述主动齿轮的第三电机,所述支撑台两侧设置有限位机构。
9.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台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第三电机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位于所述支撑台两侧相对称的立板,位于每个所述立板上部内侧的滑槽及位于所述支撑台两侧且与所述滑槽相配合的滑条,立板固定在底座上。
10.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台上的第一电机及与所述第一电机相连的竖向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顶部固定于所述外沿上。
11.更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伸缩杆上套设有第一保护软管。
12.进一步的,所述外沿的上部设置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两个半环形夹,位于每个所述半环形夹外侧的水平驱动机构及位于所述水平驱动机构底部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固定在所述外沿上。
13.进一步的,所述水平驱动机构包括位于所述支撑杆顶部的第二电机及与第二电机相连的水平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连接在所述半环形夹的外侧。
14.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伸缩杆上套设有第二保护软管。
15.更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半环形夹的内侧设置有防滑垫。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7.1、通过支撑台、来回驱动机构、置管筒及外沿与支撑台之间的升降驱动机构的设置,通过升降驱动机构带动置管筒及消煮管上移,方便自动将消煮管安插在凯氏定氮仪上,消煮完毕后,升降驱动机构带动置管筒回至凹槽内,消煮管取下也置于原来的置管筒内,再通过来回驱动机构带动支撑台向凯氏定氮仪所在一侧移动,将下个消煮管移动至凯氏定氮仪的下方,重复上述步骤继续进行样品消煮,整个过程自动上样,工作效率高;
18.2、第三电机带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带动直齿条来回水平移动,由于支撑台是固定在直齿条上的,故支撑台随直齿条一起来回移动,支撑台两侧的限位机构对支撑台起限位作用,使支撑台水平平稳的来回移动,主动齿轮至少有两个,目的是平稳的支撑及带动直齿条及支撑台来回移动;
19.3、立板在支撑台两侧,支撑台两侧的滑条在立板的滑槽内来回移动,能很好的对支撑台起限位作用,使其平稳的来回移动;
20.4、通过夹紧机构的设置,两个半环形夹将消煮管环抱,使置管筒内的消煮管与置管筒为一个整体,在结合升降驱动机构实现了消煮管自动安插在凯氏定氮仪上及自动从凯氏定氮仪上取下;
21.5、防滑垫的材质为纱布、棉布或尼龙布,防滑垫的设置起增大阻力作用,使两个半环形夹对消煮管夹持更稳定和牢固。
附图说明
22.图1是一种用于检测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仪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图1中a的放大图;
24.图3是两个半环形夹及水平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限位机构及支撑台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1-底座,2-第三电机,3-主动齿轮,4-直齿条,5-支撑台,6-第一保护软管,7-外沿,8-支撑杆,9-消煮管,10-凯氏定氮仪本体,11-第一伸缩杆,12-第一电机,13-置管筒,14-凹槽,15-第二电机,16-第二保护软管,17-半环形夹,18-防滑垫,19-第二伸缩杆,20-立板,21-滑槽,22-滑条。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实施例1
30.如图1到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检测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仪器,包括凯氏定氮仪本体10,所述凯氏定氮仪一侧设置有支撑台5,所述支撑台5上部设置有多个凹槽14,每个所述凹槽14内设置有置管筒13,每个所述置管筒13的上部设置有一圈外沿7,所述外沿7与所述支撑台5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升降驱动机构,所述支撑台5的底部设置有来回驱动机构。
31.工作及使用过程:当需要向凯氏定氮仪上样时,将装有样品的多个消煮管9依次置于置管筒13内,凹槽14用于承载置管筒13,来回驱动机构带动支撑台5水平移动,将消煮管9移动至凯氏定氮仪的下方,之后升降驱动机构带动外沿7及整个置管筒13和消煮管9上移,将消煮管9安插在凯氏定氮仪上进行消煮,消煮完毕后将取下消煮管9,将消煮后的消煮管9置于原来的置管筒13内,同时升降驱动机构带动置管筒13下移使置管筒13位于凹槽14内,向前移动支撑台5,下个装有样品的消煮管9在升降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安插在凯氏定氮仪上进行消煮,进行上述重复的操作。通过支撑台5、来回驱动机构、置管筒13及外沿7与支撑台5之间的升降驱动机构的设置,通过升降驱动机构带动置管筒13及消煮管9上移,方便自动将消煮管9安插在凯氏定氮仪上,消煮完毕后,升降驱动机构带动置管筒13回至凹槽14内,消煮管9取下也置于原来的置管筒13内,再通过来回驱动机构带动支撑台5向凯氏定氮仪所在一侧移动,将下个消煮管9移动至凯氏定氮仪的下方,重复上述步骤继续进行样品消煮,整个过程自动上样,工作效率高。
32.实施例2
33.如图1和4所示,基于实施例1,所述来回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台5底部的
直齿条4,位于所述直齿条4下部的至少两个与所述直齿条4相啮合的主动齿轮3及驱动所述主动齿轮3的第三电机2,所述支撑台5两侧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支撑台5下方设置有底座1,所述第三电机2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位于所述支撑台5两侧相对称的立板20,位于每个所述立板20上部内侧的滑槽21及位于所述支撑台5两侧且与所述滑槽21相配合的滑条22,立板20固定在底座1上。
34.第三电机2带动主动齿轮3转动,主动齿轮3带动直齿条4来回水平移动,由于支撑台5是固定在直齿条4上的,故支撑台5随直齿条4一起来回移动,支撑台5两侧的限位机构对支撑台5起限位作用,使支撑台5水平平稳的来回移动,主动齿轮3至少有两个,目的是平稳的支撑及带动直齿条4及支撑台5来回移动;立板20在支撑台5两侧,支撑台5两侧的滑条22在立板20的滑槽21内来回移动,能很好的对支撑台5起限位作用,使其平稳的来回移动。
35.实施例3
36.如图1所示,基于实施例1,每个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台5上的第一电机12及与所述第一电机12相连的竖向第一伸缩杆11,所述第一伸缩杆11的顶部固定于所述外沿7上;每个所述第一伸缩杆11上套设有第一保护软管6。第一电机12带动第一伸缩杆11上下伸缩,带动外沿7及整个置管筒13上下移动;第一保护软管6为可伸缩的软管,能随第一伸缩杆11上下伸长或缩短,对第一伸缩杆11起保护作用。
37.实施例4
38.如图1-3所示,基于实施例1,所述外沿7的上部设置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两个半环形夹17,位于每个所述半环形夹17外侧的水平驱动机构及位于所述水平驱动机构底部的支撑杆8,所述支撑杆8固定在所述外沿7上,所述水平驱动机构包括位于所述支撑杆8顶部的第二电机15及与第二电机15相连的水平第二伸缩杆19,所述第二伸缩杆19连接在所述半环形夹17的外侧,所述第二伸缩杆19上套设有第二保护软管16,每个所述半环形夹17的内侧设置有防滑垫18。通过夹紧机构的设置,两个半环形夹17将消煮管9环抱,使置管筒13内的消煮管9与置管筒13为一个整体,在结合升降驱动机构实现了消煮管9自动安插在凯氏定氮仪上及自动从凯氏定氮仪上取下;第二电机15带动第二伸缩杆19来回移动,从而带动两个半环形夹17将消煮管9夹紧或松开,方便将消煮管9抱紧或取下;第二保护软管16为可伸缩的软管,对第二伸缩杆19起保护作用;防滑垫18的材质为纱布、棉布或尼龙布,防滑垫18的设置起增大阻力作用,使两个半环形夹17对消煮管9夹持更稳定和牢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