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差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85421发布日期:2022-08-09 22:57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差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差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批量工件的机械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工件的精密尺寸和关键部位的加工精度是否合格进行检测,现阶段,通常采用人工检测的方式进行检测。但是,对于工件上公差范围在0.5mm以内的凸台、内孔、锥孔等结构,人工检测的效率很低,很难对该类结构全部检验,并且人工检测的方式存在测量手法、测量误差、读数误差等问题,无法确保工件的检验。
3.同时,用于检测公差范围较小的凸台、内孔、锥孔等结构的机械自动检测设备均结构较为复杂,操作较为繁琐,检测精度也不高,因此,设计一种专用于公差范围小难以检测的精密工件的公差检测装置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公差检测装置,第一移动部可以带动第二移动部和第三移动部靠近待检测工件,使第二移动部的检测面与待检测工件的基准面抵接,第三移动部的第一端与待检测工件的检测面抵接;第三移动部相对于第二移动部移动可以带动信号放大杠杆摆动,利用杠杆原理,通过第四端的摆动幅度可以计算待检测工件的尺寸是否合格,有效的解决了精密工件的尺寸公差范围小难以检测的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公差检测装置,包括:
7.固定部;
8.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可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沿第一直线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部连接有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的驱动组件;
9.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二移动部可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移动部上具有检测面;
10.第三移动部,所述第三移动部可相对于所述第二移动部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移动;所述第三移动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从所述检测面伸出;
11.信号放大杠杆,所述信号放大杠杆具有第三端、第四端和支点,所述信号放大杠杆通过所述支点与所述第二移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抵接;
12.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检测所述第四端的摆动幅度。
13.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初始状态;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之间设有第一复位组件;所述第二移动部与所述第三移动部之间设有第二复位组件;所述信号放大杠杆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之间设有第三复位组件。
14.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设有固定滑块和定位座,所述固定滑块上开设有滑动槽。
15.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导轨连接板,所述导轨连接板上固设有滑动导轨和滑动导向座,所述滑动导轨与所述滑动槽嵌合,所述滑动导向座上开设有导向孔。
16.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组件设为气缸或者油缸,所述驱动组件固设于所述定位座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导轨连接板连接。
17.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滑动套,所述滑动套穿设于所述滑动导向座的导向孔中,所述滑动套上固设有支撑架;;所述信号放大杠杆与所述支撑架可拆卸连接,所述检测组件固设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滑动套的端面设为所述检测面。
18.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动套与所述滑动导向座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滑动套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动导向座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使所述滑动套具有向所述初始状态时的位置移动的趋势,所述第一弹性件构成所述第一复位组件。
19.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移动部呈杆状,所述滑动套上具有供所述第三移动部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移动部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使所述第三移动部具有向所述初始状态时的位置移动的趋势;所述第二弹性件构成所述第二复位组件。
20.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端与所述支撑架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使所述第三端具有向所述第二端靠近的趋势;所述第三弹性件构成所述第三复位组件。
21.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检测组件设为传感器;所述第四端与所述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端与所述支点之间的距离。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表现在:
23.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移动部可以带动第二移动部和第三移动部靠近待检测工件,使第二移动部的检测面与待检测工件的基准面抵接,第三移动部的第一端与待检测工件的检测面抵接;第三移动部相对于第二移动部移动可以带动信号放大杠杆摆动,利用杠杆原理,通过第四端的摆动幅度可以计算待检测工件的尺寸是否合格,有效的解决了精密工件的尺寸公差范围小难以检测的的问题。
24.2、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复位组件、第二复位组件和第三复位组件,可以分别使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和第三移动部在不受外力时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便于重复使用。
25.3、本实用新型需要从待测量工件上选定基准面,利用滑动套的端面与待测量工件基准面接触,即可检验需检测部位与工件基准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有效的避免直接测量造成的误差。
26.4、本实用新型利用信号放大杠杆的支点更靠近第三端,可以使得第四端的摆动幅度可以放大第三移动部的位移,另外可根据检测公差的放大倍数需要,选择信号放大杆的放大倍数,检测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公差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处于初始状态的侧视图;
29.图3为图2中第二移动部和第三移动部的剖视图;
30.图4为图1处于检测状态的侧视图;
31.图5为图4中第二移动部和第三移动部的剖视图。
32.图中:11-底座、12-固定滑块、13-定位座、21-驱动组件、22-导轨连接板、23-滑动导轨、24-滑动导向座、31-滑动套、311-检测面、32-支撑架、33-通孔、4-第三移动部、41-第一端、42-第二端、5-信号放大杠杆、51-第三端、52-第四端、53-支点、6-检测组件、7-第一复位组件、8-第二复位组件、9-第三复位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34.请参照图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公差检测装置的一种实施例,包括:
35.固定部,固定部用于支撑第一移动部;
36.第一移动部,第一移动部可相对于固定部沿第一直线方向移动,第一移动部连接有驱动第一移动部移动的驱动组件21,第一移动部移动可以带动第二移动部和第三移动部4移动;
37.第二移动部,第二移动部可相对于第一移动部沿第一直线方向移动;第二移动部上具有检测面311,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检测面311优选的与第一直线方向垂直;在检测工件时,检测面311与工件的基准面抵接后,第二移动部相对于工件静止;
38.第三移动部4,第三移动部4可相对于第二移动部沿第一直线方向移动;第三移动部4具有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第一端41从检测面311伸出;在检测工件时,第一端41与工件的需检测部位抵接后,第三移动部4相对于工件静止;
39.信号放大杠杆5,信号放大杠杆5可相对于第二移动部绕支点53转动,支点53位于第三端51和第四端52之间,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支点53优选的与第一直线方向垂直;第二端42与第三端51抵接,当第三移动部4相对于第二移动部移动时,第二端42推送第三端51摆动,利用杠杆原理,第四端52成比例的向相反方向摆动;
40.检测组件6,检测组件6检测第四端52的摆动幅度,根据第四端52与支点53的距离与第三端51与支点53的距离的比,可以计算出第三移动部4相对于第二移动部的移动距离,从而可以计算出工件待检测部位的尺寸。
41.需要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和图4,第一直线方向为水平方向。
42.需要说明的,本实用新型具有初始状态,该初始状态为本实用新型处于未检测工件时的状态;第一移动部与第二移动部之间设有第一复位组件7,第一复位组件7用于将第一移动部与第二移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恢复到初始状态时的位置;第二移动部与第三移动部4之间设有第二复位组件8,第二复位组件8用于将第二移动部与第三移动部4之间的相对位置恢复到初始状态时的位置;信号放大杠杆5与第二移动部之间设有第三复位组件9,第三复位组件9用于将信号放大杠杆5与第二移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恢复到初始状态时的位置。
43.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5,固定部包括底座11,底座11上固设有固定滑块12和定位座13,固定滑块12用于支撑第一移动部并与第一移动部滑动连接,定位座13用于固定支撑驱动组件21;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滑块12、定位座13和底座11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44.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照图1-图5,第一移动部包括导轨连接板22,导轨连接板22上固设有滑动导轨23和滑动导向座24,滑动导轨23与固定滑块12滑动连接实现第一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移动;具体的,固定滑块12上开设有滑动槽,滑动导轨23与滑动槽嵌合,实现滑动导轨23与固定滑块12之间的滑动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导轨连接板22、滑动导轨23和滑动导向座24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45.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照图1-图5,驱动组件21设为气缸或者油缸,驱动组件21固设于定位座13上,驱动组件21与导轨连接板22固定连接从而驱动第一移动部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1也可以为电动推杆。
46.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照图1-图5,第二移动部包括滑动套31,滑动套31上固设有支撑架32;滑动套31与滑动导向座24滑动连接实现第二移动部相对于第一移动部移动;具体的,滑动导向座24上开设有导向孔,滑动套31穿设于该导向孔内并可沿该导向孔的轴向移动,实现滑动套31与滑动导向座24之间的滑动连接;信号放大杠杆5可拆卸的与支撑架32转动连接实现信号放大杠杆5相对于第二移动部转动,通过调节支点53的位置,可以调节第四端52与支点53的距离与第三端51与支点53的距离的比值,从而调节放大比例;检测组件6固设于支撑架32上,检测组件6与第二移动部的位置相对固定,可以准确的检测信号放大杠杆5的摆动幅度;检测面311设为滑动套31的端面,在检测时,检测面311与工件上的基准面抵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滑动套31和支撑架32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47.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5,滑动套31与滑动导向座24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滑动套31抵接,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滑动导向座24抵接,第一弹性件使滑动套31具有向初始状态的位置移动的趋势,第一弹性件构成第一复位组件7;进一步的,第一弹性件和支撑架32分别位于滑动导向座24的两侧,在初始状态时,支撑架32与滑动导向座24的端面抵接,可以在不受外力时,定位第二移动部与第一移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具体的,第一弹性件为弹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也可以为弹片,以能够使滑动套31具有向初始状态的位置移动的趋势为准。
48.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和图5,第三移动部4呈杆状,滑动套31上具有供第三移动部4穿过的通孔33,第三移动部4与通孔33滑动连接实现第三移动部4与第二移动部之间的相对移动;通孔33内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三移动部4抵接,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通孔33的内壁抵接,第二弹性件使第三移动部4具有向初始状态的位置移动的趋势;第二弹性件构成第二复位组件8;进一步的,第三移动部4和通孔33内均应具有方便与第二弹性件抵接的挡台,且第三移动部4和通孔33内均应具有限位面,在初始状态时,第三移动部4和通孔33内的限位面抵接,可以在不受外力时,定位第三移动部4与第二移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具体的,第二弹性件为弹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也可以为弹片,以能够使第三移动部4具有向初始状态的位置移动的趋势为准。
49.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和图4,第三端51与支撑架32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三端51连接,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支撑架32连接,第三弹性件使第三
端51具有向第二端42靠近的趋势;第三弹性件构成第三复位组件9;具体的,第三弹性件为弹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弹性件也可以为弹片,以能够使信号放大杠杆5的第三端51始终与第三移动部4的第二端42抵接为准;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复位组件9还可以设为套设于信号放大杠杆5与支撑架32的转动轴上的夹子弹簧,同样可以保证信号放大杠杆5的第三端51跟随第三移动部4的第二端42移动。
50.需要说明的,请参照图1-图5,检测组件6设为传感器,具体的,传感器为距离传感器;在其他实施例中,检测组件6也可以为千分表;另外,第四端52与支点53之间的距离应大于第三端51与支点53之间的距离,使得第四端52的摆动幅度应大于第三移动部4相对于第二移动部的位移,且第四端52的摆动幅度与第三移动部4相对于第二移动部的位移呈正比,在便于检测的同时,可以方便的计算第三移动部4相对于第二移动部的位移。
51.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检测过程如下:
52.将待检测工件放置于指定工位,并使待检测工件的基准面面向第二移动部的检测面311;驱动组件21推动第一移动部带动第二移动部和第三移动部4向靠近工件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首先,第三移动部4的第一端41与待检测工件的需检测部位抵接,第三移动部4相对于第二移动部向后移动,带动信号放大杠杆5摆动;然后,第二移动部的检测面311与待检测工件的基准面抵接,第二移动部相对于第一移动部向后移动,此时,第二移动部与第三移动部4相对静止,检测组件6可以检测到信号放大杠杆5的第四端52摆动到最大幅度;当第四端52的最大摆动幅度超出或小于预设的幅度范围时,判定为工件不合格;当第四端52的最大摆动幅度在预设的幅度范围时判定工件为合格。
53.检测完毕后,驱动组件21拉动第一移动部退回,第二移动部和第三移动部4分别与工件分离后,在第一复位组件7和第二复位组件8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同时,当第二移动部和第三移动部4之间出现相对移动时,信号放大杠杆5在第三复位组件9的作用下自动复位;便于进行下一个工件的检测。
54.需要说明的,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检测公差范围较小的内孔或凸台结构;为了保证检测精度,信号放大杠杆5的放大比例可以根据检测尺寸公差范围和检测传感器的精度进行调整;为了保证第三移动部4的第一端41与待检测工件的需检测部位抵接时,第三移动部4可以相对于第二移动部移动,第二弹性件的弹性系数应大于第一弹性件的弹性系数。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