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穿孔注塑件的拉力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30283发布日期:2022-08-31 06:50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穿孔注塑件的拉力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注塑件测试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穿孔注塑件的拉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一些注塑件带有孔洞,且需要与其他壳体进行装配,此类注塑件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孔洞进行检验,同时也需要测试其与其他壳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通常测试其连接稳定性的方式为将二者连接后在一定拉力条件下,观察二者是否脱离;传统的测试方式对上述测试均采用分步进行,耗时耗力,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穿孔注塑件的拉力测试装置,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带孔洞的注塑件检测过程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穿孔注塑件的拉力测试装置,用于检测待测件,所述待测件上形成有通孔,其包括工作台;
5.定位机构,设于所述工作台上,用于固定所述待测件;
6.检测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工作台上的升降驱动组,测试组件以及连接所述测试组件与所述升降驱动组的拉力传感器,所述测试组件设于所述定位机构上方;
7.所述测试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勾环模组以及夹持所述勾环模组的第一夹持模组,所述第一夹持模组设于第一固定板上;
8.还包括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的测试杆,所述测试杆可穿设所述通孔;所述勾环模组通过所述测试杆带动所述待测件;
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定位机构为待测件提供稳定的装配位,通过测试杆能否穿过待测件上的通孔来检测通孔开孔是否达标,以此实现了穿孔注塑件的通孔检测;随后勾环模组通过测试杆与待测件实现连接,第一定位模组实现对勾环模组的固定,在升降驱动组的作用下,带动勾环模组上移,进而对待测件施加一向上的拉力,工作人员通过观察在一定拉力范围内待测件是否脱离定位机构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其中,测试杆在使用时可从第一固定板拆下,在不使用时则装配会第一固定板中,使用方便快捷;本方案既能够实现穿孔注塑件的通孔检测,同时又能够将测试杆用于拉力的检测,极大的提升了整体检测效率。
10.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形成有若干凹槽,所述测试杆可拆卸插置于所述凹槽上;
1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测试杆插置与凹槽内实现其余第一固定板的连接固定,采用该方式取放方便,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可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12.优选的,至少两个测试杆的直径不同;
13.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实际应用中可配备有多个型号的测试杆,以此适应多种不同型号的产品的测试,提升其检测的兼容性。
14.优选的,所述勾环模组包括吊钩主体以及吊置于所述吊钩主体上的吊环;
15.所述吊环包括三组,其中与所述吊钩主体直接接触的为第一吊环,其余两组所述吊环套至与第一吊环上;
16.在上述实现过程中,三组吊环配合实现吊钩主体于测试杆的连接;其中一组吊环吊置于吊钩主体上,以其为第一吊环,另外两组套环在套至于第一吊环上的同时,也套置于测试杆上;整体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灵活性强,测试效率高。
17.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模组还包括固定设于第一固定板上的第一固定块,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的第一夹块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块并与所述第一夹块连接的第一调节螺杆;
18.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块、第一夹块以及第一调节螺杆均包括两组,且呈相对设置;
1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一调节螺杆用于调节第一夹块的位置,两组第一夹块配合对勾环模组进行夹持;两组第一调节螺杆相互配合下,可于横向调整勾环模组的位置,进而可保证在测试时勾环模组处在合适位置,进而保证测试的精确性。
20.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与所述待测件适配的治具,以及用于夹持所述治具的第二夹持模组;
21.所述待测件可扣接于所述治具上;
22.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待测件扣接于治具上实现固定装配,随后通过检测机构对其连接性能进行检测。
23.优选的,所述第二夹持模组包括第二固定板,固定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的第二固定块,滑动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的第二夹块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块并与所述第二夹块连接的第二调节螺杆;
24.其中,所述第二固定块、第二夹块以及第二调节螺杆均包括两组,且呈相对设置;
2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二夹持模组可调整治具于横向上的位置,进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待测件的不同更换不同的治具,提升测试装置的适用范围。
26.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及检测机构均包括两组,且并排设置于工作台上;
2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两组定位机构和检测机构相互配合可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检测效率,如当其中一组待测件在进行拉力测试时,此时工作人员可装配待测件与另一组定位机构中,如此可实现无缝衔接,提升生产效率。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既能够实现穿孔注塑件的通孔检测,同时又能够将测试杆用于拉力的检测,极大的提升了整体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其中:10、工作台;20、定位机构;21、第二夹持模组;211、第二固定板; 212、第二固定块;213、第二调节螺杆;214、第二夹块;22、治具;221、待测件;30、检测机构;31、升降驱动组;32、勾环模组;321、吊钩主体;322、吊环;33、第一夹持模组;331、第一固定块;332、第一调节螺杆;333、第一夹块;34、测试杆;35、拉力传感器;36、第一固定板;40、控制箱;50、导杆。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35.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6.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7.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38.实施例
39.一些注塑件带有孔洞,且需要与其他壳体进行装配,此类注塑件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孔洞进行检验,同时也需要测试其与其他壳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通常测试其连接稳定性的方式为将二者连接后在一定拉力条件下,观察二者是否脱离;传统的测试方式对上述测试均采用分步进行,耗时耗力,影响生产效率;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40.具体的,请参见图1-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穿孔注塑件的拉力测试装置,包括工作台10,设于工作台10上的定位机构20及检测机构30;
41.具体的,定位机构20用于固定待测件221;
42.具体的,检测机构30包括设于工作台10上的升降驱动组31,测试组件以及连接测试组件与升降驱动组31的拉力传感器35,测试组件设于定位机构上方;
43.进一步的,测试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36,勾环模组32以及夹持勾环模组 32的第一夹持模组33,第一夹持模组33设于第一固定板36上;
44.进一步的,还包括可拆卸设于第一固定板36上的测试杆34,测试杆34可穿设通孔;勾环模组32通过测试杆34带动待测件221;
45.在上述方案中,定位机构20为待测件221提供稳定的装配位,通过测试杆 34能否穿过待测件221上的通孔来检测通孔开孔是否达标,以此实现了穿孔注塑件的通孔检测;随后勾环模组32通过测试杆34与待测件221实现连接,第一定位模组实现对勾环模组32的固定,在升降驱动组31的作用下,带动勾环模组32上移,进而对待测件221施加一向上的拉力,工作人员通过观察在一定拉力范围内待测件221是否脱离定位机构20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其中,测试杆34在使用时可从第一固定板36拆下,在不使用时则装配会第一固定板36中,使用方便快捷;本方案既能够实现穿孔注塑件的通孔检测,同时又能够将测试杆34用于拉力的检测,极大的提升了整体检测效率
46.具体的,在第一固定板36上形成有若干凹槽,测试杆34可拆卸插置于凹槽上;
47.在上述方案中,测试杆34插置与凹槽内实现其余第一固定板36的连接固定,采用该方式取放方便,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可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48.具体的,至少两个测试杆34的直径不同;
49.在上述方案中,实际应用中可配备有多个型号的测试杆34,以此适应多种不同型号的产品的测试,提升其检测的兼容性。
50.具体的,勾环模组32包括吊钩主体321以及吊置于吊钩主体321上的吊环 322;
51.进一步的,吊环322包括三组,其中与吊钩主体321直接接触的为第一吊环322,其余两组吊环322套至与第一吊环322上;
52.在上述方案中,三组吊环322配合实现吊钩主体321于测试杆34的连接;其中一组吊环322吊置于吊钩主体321上,以其为第一吊环322,另外两组套环在套至于第一吊环322上的同时,也套置于测试杆34上;整体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灵活性强,测试效率高。
53.具体的,第一夹持模组33还包括固定设于第一固定板36上的第一固定块 331,滑动设于第一固定板36上的第一夹块333以及穿设于第一固定块331并与第一夹块333连接的第一调节螺杆332;
54.其中,第一固定块331、第一夹块333以及第一调节螺杆332均包括两组,且呈相对设置;
55.在上述方案中,第一调节螺杆332用于调节第一夹块333的位置,两组第一夹块333配合对勾环模组32进行夹持;两组第一调节螺杆332相互配合下,可于横向调整勾环模组32的位置,进而可保证在测试时勾环模组32处在合适位置,进而保证测试的精确性。
56.进一步的,定位机构20包括与待测件221适配的治具22,以及用于夹持所述治具22的第二夹持模组21;
57.进一步的,待测件221可扣接于治具22上;
58.在上述方案中,待测件221扣接于治具22上实现固定装配,随后通过检测机构30对其连接性能进行检测。
59.具体的,第二夹持模组21包括第二固定板211,固定设于第二固定板211 上的第二固定块212,滑动设于第二固定板211上的第二夹块214以及穿设于第二固定块212并与第二夹块214连接的第二调节螺杆213;
60.其中,第二固定块212、第二夹块214以及第二调节螺杆213均包括两组,且呈相对设置;
61.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夹持模组21可调整治具22于横向上的位置,进而根据实际情
况进行调节;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待测件221的不同更换不同的治具 22,提升测试装置的适用范围。
62.进一步的,在第一固定块331与第一滑块之间设置有导杆50,导杆50可限制滑块的移动轨迹,令其实现精准的单向移动。
63.进一步的,第二固定块212与第二滑块之间也设置有导杆50。
64.具体的,定位机构20及检测机构30均包括两组,且并排设置于工作台10 上;
65.在上述方案中,两组定位机构20和检测机构30相互配合可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检测效率,如当其中一组待测件221在进行拉力测试时,此时工作人员可装配待测件221与另一组定位机构20中,如此可实现无缝衔接,提升生产效率。
66.进一步的,在工作台10上设置有控制箱40,控制箱40的电路控制机构本技术在此不作进一步赘述。
6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68.以上所述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