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吸附泥浆自动式取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83010发布日期:2022-09-21 01:1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吸附泥浆自动式取芯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环保型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取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吸附泥浆自动式取芯机。


背景技术:

2.钻孔取芯机在当前的工程实际应用中,主要是以路面病害调查诊断、混凝土路面强度以及厚度检查为主的设备,主要有简单易拆卸、路面取芯后不造成原结构物的整体性破坏等优点,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3.1、在路面取芯过程中,为防止钻头在钻取过程中产生的高热量,需要配备额外的水桶,在取芯中边钻芯边吸清水降温,这样在每次工作中都要携带大量的清水,大大增加了工作的负担,减缓了工作效率。
4.2、在取芯机实际工作中,取芯筒钻取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泥浆,在工作后往往造成了原路面的污染,不仅会对路面美观度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会影响路面使用质量。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对取芯机的改造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目前路面取芯机的一些技术性难题,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吸附泥浆自动式取芯机,具有绿色无污染、易携带等优点,解决了目前取芯机携水不便利、取芯过程中泥浆污染路面等问题。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可吸附泥浆自动式的取芯机,包括取芯机本体,所述取芯机本体包括稳定承重板、固定在所述稳定承重板上的两根承重柱、以及设置在所述承重柱上能上下升降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固定设置有燃油式发电机和转轴,燃油式发电机的电机输出轴通过传动组件连接转轴;转轴底部同轴安装取芯筒;所述两根承重柱的顶部之间通过顶梁连接,顶梁上设置有升降轴,升降轴底部穿过承载板并与承载板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稳定承重板上设置有蓄水筒和储浆桶;所述承载板上设置有水泵和吸浆泵;所述取芯筒设置于承载板上且能绕自身轴线旋转,取芯筒顶部设有水管接头,取芯筒内底部沿其筒壁周向布置有水孔,所述水管接头与水孔通过位于取芯筒内的流道连通;
8.所述水泵进口与蓄水筒通过水管相连,水泵出口连接水管用于向取芯筒提供冷却水;所述吸浆泵的入口连接一段吸浆管,吸浆管端头设置有能与水管接头以可拆卸方式连接的接头,吸浆泵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储浆桶。
9.进一步的,所述可吸附泥浆自动式取芯机还包括升降互动套;升降互动套设置在两根承重柱上且能沿承重柱上下移动,升降互动套之间通过上下移动稳定横杆相连,上下移动稳定横杆上设有与所述转轴直径相匹配的轴承;轴承套设在转轴上;上下移动稳定横杆用于保持转轴稳定转动;所述水泵出口的水管固定在上下移动稳定横杆上,水管出口朝向所述取芯筒。
10.进一步的,所述燃油式发电机通过内部电线与所述水泵连接,提供工作电能。
11.进一步的,所述可吸附泥浆自动式取芯机还包括透明罩;透明罩底部设为敞口,透明罩顶部与所述上下移动稳定横杆相连固定,所述水泵出口连接的水管穿过透明罩的顶部,水管出口朝向所述取芯筒。
12.进一步的,所述透明罩沿高度方向设有折痕,透明罩沿高度方向能够伸缩。
13.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轴的顶部固定有转动滑轮圈,用以控制整个取芯筒上下的移动。
14.进一步地,所述取芯筒的筒壁底部外侧设有刀切钻头,刀切钻头凸出于取芯筒内部筒壁。
15.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底部设有卡槽,卡槽内设有螺旋连接器,螺旋连接器与固定连接头相连,与取芯筒构成一个整体。
16.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承重板的底部设置有可制动的滚轮。
17.进一步的,所述取芯筒内的水孔直径尺寸大约为5~6mm。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取芯机上设置吸浆泵,吸浆泵可与取芯筒顶部设置的水管接头相连,取芯筒内设置有流体管道,底部设置水孔;吸浆泵与水管接头相连时,可以实现对作业完成后的现场进行吸浆,减少原路面的污染。
20.本实用新型的取芯机上配置有上下移动稳定横杆和透明罩;上下移动稳定横杆可随承载板同步升降,其一方面稳定转轴使转轴能绕圈轴线转动,另一方面给透明罩提供安装面,使透明罩无需跟随转轴或取芯筒转动,延长透明罩的使用寿命。透明罩可以避免取芯过程中现场泥浆的飞溅,减少原路面的污染。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取芯筒下降工作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取芯筒结构剖视图。
24.图中:1、蓄水筒;2、注水孔;3、转轴;4、承重柱;5、升降互动套;6、承载板;7、水泵;8、顶梁;9、升降轴;10、转动滑轮圈;11、燃油式发电机;12、取芯筒;13、透明罩;14、刀切钻头;15、水孔;16、螺旋连接器;17、上下移动稳定横杆;18、吸浆泵;19、进浆口;20、储浆桶;21、排淤口;22、稳定承重板;23、固定连接头;24、水管接头;25、水泵入口;26、吸浆泵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6.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吸附泥浆自动式取芯机,包括取芯机本体,所述取芯机本体包括稳定承重板22、固定在稳定承重板22上的两根承重柱4、以及设置在承重柱4上可上下升降的承载板6;承载板6上固定设置有燃油式发电机11和转轴3,燃油式发电机11的电机输出轴通过传动组件连接转轴3;转轴3底部同轴安装有取芯筒12;两根承重柱4的顶部之间通过顶梁8连接,顶梁8上设置有升降轴9,升降轴9底部穿过承载板6并与承载板6通过螺纹连接;转动滑轮圈10固定在升降轴9顶部,用以控制整个取芯筒12上下的移动;稳
定承重板22上设置有蓄水筒1和储浆桶20;承载板6上设置有水泵7和吸浆泵18,水泵7上设有橡胶管接入水泵入口25,吸浆泵18上设有橡胶管连接吸浆泵出口26;取芯筒12设置于承载板6上,且能绕自身轴线旋转,取芯筒12顶部设有固定连接头23,固定连接头23上设有水管接头24,取芯筒12内底部沿周向布置有水孔15,水管接头24与水孔15通过设置于取芯筒12内的流道连通;取芯筒12内的水孔15直径尺寸大约为5~6mm,刀切钻头14位于取芯筒12筒壁底部外侧,刀切钻头14稍凸出于内部筒壁。螺旋连接器16,安装在转轴3底部的卡槽内,用以取芯筒12的安装拆卸。进浆口19安装在储浆筒顶部,用橡胶管连接水管接头24,用以吸出芯洞内浮浆。固定连接头23与螺旋连接器16相连接,与取芯筒12构成一个整体。
27.水泵7与蓄水筒1通过水管相连,蓄水筒1的顶部设有注水孔2,水管的一端连接水泵入口25,另一端连接注水孔2。水泵7出口连接水管用于向取芯筒12提供冷却水;吸浆泵18的入口连接一段吸浆管,吸浆管端头设置有可与水管接头24以可拆卸方式连接的接头,吸浆泵出口26通过管路连接储浆桶20的进浆口19。
2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水管均采用橡胶管,其中一个橡胶管的一端从蓄水筒1的顶部注水孔2进入蓄水筒1,另一端连接水泵入口25;另一个橡胶管一端连接吸浆泵出口26,另一端从储浆桶20的进浆口19伸入储浆桶20;储浆桶20底部侧壁开设有排淤口21。
29.在本实施例中,吸浆泵18的类型可选择为市售的常用水泵,吸浆泵18仅在完成取芯并需吸浆时开启。吸浆泵18可由蓄电池供电,或由燃油式发电机11供电;若由燃油式发电机11供电,则在取芯结束后,关闭与燃油式发电机11相连的电机,避免电机带动取芯筒12转动。
30.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升降互动套5;升降互动套5设置在两根承重柱4上且能沿承重柱4上下移动,升降互动套5之间通过上下移动稳定横杆17相连,上下移动稳定横杆17上设有与转轴3直径匹配的轴承;轴承套设在转轴3上;上下移动稳定横杆17用于保持转轴3稳定转动。水泵7出口的水管固定在上下移动稳定横杆17上,水管出口朝向取芯筒12。
31.转轴3顶部是与承载板6相连的,转轴3通过皮带与燃油式发电机11的电机输出轴相连,为了保证转轴3绕其轴线旋转,保证取芯筒12安全工作,有必要在转轴3的下端套设轴承;本实用新型的上下移动稳定横杆17即起到该作用。上下移动稳定横杆17在本实施例中是随承载板6同步移动的。
32.燃油式发电机11为燃料能源发电机,通过人工抽拉的方式进行发电,燃油发电机11还为水泵7和吸浆泵18提供工作电能。
33.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可吸附泥浆自动式取芯机还包括透明罩13;透明罩13底部敞口,透明罩13顶部与上下移动稳定横杆17相连固定,水泵7出口连接的水管穿过透明罩13的顶部,水管出口朝向取芯筒12。透明罩13沿高度方向设有折痕,透明罩13沿高度方向可伸缩。透明罩13可以避免取芯过程中现场泥浆的飞溅,减少原路面的污染,并便于操作人员观察。
34.稳定承重板22的底部可设置有可制动的滚轮,便于取芯机的移动。
35.工作时,首先将取芯机移动到取芯位置,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取芯筒12并将其安装在转轴3上。连接水泵7的进出口水管,其中水泵7的进水管连接至蓄水筒1,水泵7的出水管朝向取芯筒12顶部的外壁面;
36.安装透明罩13,透明罩13罩住取芯筒12,透明罩13上预先设置有一个供水管穿过的孔洞,水泵7的出水管穿过透明罩13。启动燃油式发电机11,燃油式发电机11带动转轴3转动,取芯筒12随之转动,操控转动滑轮圈10,使升降轴9转动,升降轴9转动带动整个承载板6向下运动进行取芯作业,转动滑轮圈10控制整个取芯筒12上下的移动。取芯过程中,水泵7持续工作用水对取芯筒12进行冷却和润滑;
37.取芯完成后;将吸浆口的进浆管连接至水管接头24,启动吸浆泵18,进行现场吸浆,污浆被收集至储浆桶20;
38.吸浆完毕后,操控转动滑轮圈10,使承载板6向上移动,取芯机复位,完成一次取芯作业。
3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