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力测试机用限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17195发布日期:2022-11-25 18:00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力测试机用限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拉力测试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力测试机用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2.拉力测试机又名万能材料试验机,万能试验机是用来针对各种材料进行仪器设备静载、拉伸、压缩、弯曲、剪切、撕裂、剥离等力学性能试验用的机械加力的试验机,适用于塑料板材、管材、异型材,塑料薄膜及橡胶、电线电缆、钢材、玻纤维等材料的各种物理机械性能测试为材料开发,拉力测试机在使用时,工作台用于固定工件的方式通常以螺杆进行固定,由于螺杆表面的螺纹容易磨损,极容易导致限位效果差,不稳定的情况发生,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拉力测试机在使用时,工作台用于固定工件的方式通常以螺杆进行固定,由于螺杆表面的螺纹容易磨损,极容易导致限位效果差,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力测试机用限位结构,具备提高拉力测试机对工件限位更稳定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拉力测试机在使用时,工作台用于固定工件的方式通常以螺杆进行固定,由于螺杆表面的螺纹容易磨损,极容易导致限位效果差,不稳定的情况发生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拉力测试机用限位结构,包括拉力测试机、底座和工件台,所述拉力测试机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工件台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工件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工件板,所述工件板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t型块,所述工件板的顶部开设有与t型块配合使用的t型槽,所述限位板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限位板的前侧开设有与定位组件配合使用的定位槽,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控制组件。
5.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轨迹杆和轨迹块,所述轨迹杆的前侧和后侧均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轨迹块套设于轨迹杆的表面,所述轨迹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后侧贯穿至壳体的后侧,且与定位槽配合使用,所述定位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挤压块,所述挤压块后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拉簧,所述拉簧的后侧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块和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顶部与控制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的左侧通过第一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靠近挤压块的一侧通过第二转轴与挤压块的表面活动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控制杆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壳体的内壁开设有与滑块配合使用的滑槽。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拉簧的内部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后侧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轨迹块的前侧开设有轨迹孔,所述轨迹孔与轨迹杆
配合使用。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定位槽的数量为若干,且均匀分布于限位板的前侧。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拉力测试机、底座、工件台、工件板、限位板、t型块、壳体、定位组件和控制组件的配合使用,使用者通过控制组件与定位组件之间配合使定位杆离开定位槽内部,之后沿着t型槽的轨迹,将限位板表面与工件表面紧密接触,之后松开控制块,通过定位组件对限位板进行限位,同时使限位板对工件进行限位,提高工件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拉力测试机在使用时,工作台用于固定工件的方式通常以螺杆进行固定,由于螺杆表面的螺纹容易磨损,极容易导致限位效果差,不稳定的情况发生的问题。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定位组件,能够通过沿着t型槽的轨迹,将限位板表面与工件表面紧密接触,之后松开控制块,通过定位组件对限位板进行限位,同时使限位板对工件进行限位,提高工件的稳定性。
14.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控制组件,能够通过控制组件与定位组件之间配合使定位杆离开定位槽内部,之后便可以沿t型槽的轨迹对限位板位置进行调节。
15.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块和滑槽,能够限制控制杆的位置,为控制杆提供移动轨迹,避免其位置发生偏移。
16.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定位柱,能够限制拉簧的位置,避免拉簧拉伸时发生形变。
17.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轨迹孔,能够通过轨迹杆与轨迹孔之间的配合,限制轨迹块的位置,同时提高其稳定性。
18.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定位槽,能够在限位板位置调节后,定位组件与定位槽之间配合,限制限位板的位置。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工件板左视的剖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3.图中:1、拉力测试机;2、底座;3、工件台;4、工件板;5、限位板;6、t型块;7、壳体;8、定位组件;801、轨迹杆;802、轨迹块;803、定位杆;804、挤压块;805、拉簧;9、定位槽;10、控制组件;1001、控制块;1002、控制杆;1003、连接杆;11、滑块;12、滑槽;13、定位柱;14、轨迹孔;15、t型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拉力测试机用限位结构,包括拉力测试机1、底座2和工件台3,拉力测试机1的底部与底座2的顶部固定连接,工件台3的底部与底座2的顶部固定连接,工件台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工件板4,工件板4顶部的两侧均设置
有限位板5,限位板5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t型块6,工件板4的顶部开设有与t型块6配合使用的t型槽15,限位板5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壳体7,壳体7的内部设置有定位组件8,限位板5的前侧开设有与定位组件8配合使用的定位槽9,壳体7的顶部设置有控制组件10。
27.参考图4,定位组件8包括轨迹杆801和轨迹块802,轨迹杆801的前侧和后侧均与壳体7的内壁固定连接,轨迹块802套设于轨迹杆801的表面,轨迹块8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杆803,定位杆803的后侧贯穿至壳体7的后侧,且与定位槽9配合使用,定位杆80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挤压块804,挤压块804后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拉簧805,拉簧805的后侧与壳体7的内壁固定连接。
28.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定位组件8,能够通过沿着t型槽15的轨迹,将限位板5表面与工件表面紧密接触,之后松开控制块1001,通过定位组件8对限位板5进行限位,同时使限位板5对工件进行限位,提高工件的稳定性。
29.参考图2和图4,控制组件10包括控制块1001和控制杆1002,控制杆1002的顶部与控制块1001的底部固定连接,控制杆1002的左侧通过第一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有连接杆1003,连接杆1003靠近挤压块804的一侧通过第二转轴与挤压块804的表面活动连接。
30.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控制组件10,能够通过控制组件10与定位组件8之间配合使定位杆803离开定位槽9内部,之后便可以沿t型槽15的轨迹对限位板5位置进行调节。
31.参考图4,控制杆100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滑块11,壳体7的内壁开设有与滑块11配合使用的滑槽12。
32.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滑块11和滑槽12,能够限制控制杆1002的位置,为控制杆1002提供移动轨迹,避免其位置发生偏移。
33.参考图4,拉簧805的内部设置有定位柱13,定位柱13的后侧与壳体7的内壁固定连接。
34.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定位柱13,能够限制拉簧805的位置,避免拉簧805拉伸时发生形变。
35.参考图4,轨迹块802的前侧开设有轨迹孔14,轨迹孔14与轨迹杆801配合使用。
36.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轨迹孔14,能够通过轨迹杆801与轨迹孔14之间的配合,限制轨迹块802的位置,同时提高其稳定性。
37.参考图2和图4,定位槽9的数量为若干,且均匀分布于限位板5的前侧。
38.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定位槽9,能够在限位板5位置调节后,定位组件8与定位槽9之间配合,限制限位板5的位置。
3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40.在使用时,使用者先将工件放置于工件板4的顶部,之后向下推动控制块1001,控制块1001带动控制杆1002向下移动,控制杆1002带动连接杆1003通过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的配合,带动挤压块804向前移动,挤压块804带动定位杆803离开定位槽9内部,之后沿着t型槽15的轨迹,将限位板5表面与工件表面紧密接触,之后松开控制块1001,拉簧805产的拉力拉动挤压块804向后移动,挤压块804带动定位杆803进入对应定位槽9内部,从而对限位板5进行限位,同时使限位板5对工件进行限位,提高工件的稳定性。
41.综上所述:该拉力测试机用限位结构,通过设置拉力测试机1、底座2、工件台3、工件板4、限位板5、t型块6、壳体7、定位组件8和控制组件10的配合使用,使用者通过控制组件
10与定位组件8之间配合使定位杆803离开定位槽9内部,之后沿着t型槽15的轨迹,将限位板5表面与工件表面紧密接触,之后松开控制块1001,通过定位组件8对限位板5进行限位,同时使限位板5对工件进行限位,提高工件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拉力测试机在使用时,工作台用于固定工件的方式通常以螺杆进行固定,由于螺杆表面的螺纹容易磨损,极容易导致限位效果差,不稳定的情况发生的问题。
4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