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76620发布日期:2022-11-05 06:27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是框架-核心筒体系,而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上升,昼夜温湿差变大,同时由于其大体量的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极易导致温湿度差异,从而引起混凝土内部损伤,甚至造成变形裂缝,因此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过布置测点实时监测其温湿度发展,对于采取措施养护混凝土结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3.当前的混凝土检测方式:
4.(1)传统的检测方法对于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温湿度变化影响因素考虑不多,通常直接在混凝土内部直接预埋传感器,但是对于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影响,昼夜变化影响,阳光的影响,以及风速的影响考虑比较少。
5.(2)传统检测方法直接在混凝土内部布置一个测点或者不同地方布置,但是由于混凝土墙体厚度的影响,不同深度的温湿度变化规律不一样,因此混凝土的温湿度梯度无法判断出来,从而对于外界环境温湿度的影响分析也不准确。
6.(3)传统的检测方法对于混凝土内部温湿度检测主要通过现场读取数据,如果需要连续不断的读取数据需要人员一直在现场,考虑到施工现场比较杂乱,检测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都比较差。
7.经检索,授权公告号为cn215493418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检测装置,其包括布置在混凝土墙体北侧的北侧温湿度测点、布置在混凝土墙体南侧的南侧温湿度测点、布置在混凝土墙体西侧的西侧温湿度测点、布置在混凝土墙体北侧和西侧交叉处的第一风速测点和布置在混凝土墙体南侧和东侧交叉处的第二风速测点;北侧温湿度测点、南侧温湿度测点和西侧温湿度测点均包括置于对应侧墙体外侧的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和多个内部温湿度传感器,虽然该些内部温湿度传感器固定于钢筋的端头处且钢筋的端头插设于对应侧墙体内的不同深度处,第一风速测点和第二风速测点均包括风速传感器,该些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内部温湿度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均与数据传输中心电连接。
8.但是,上述结构中还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其三个内部温湿度传感器,通过三根不同长度的钢筋,将三个内部温湿度传感器分别绑扎于三根钢筋的端头,然后深入到对应侧墙体内部中去,并与周围钢筋进行固定,在使用中一旦内部温湿度传感器发生损坏则无法更换,从而无法进行检测。
9.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使用中发生损坏后可更换内部温湿度传感器,保障检测效果的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
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包括:自动检测装置本体,所述自动检测装置本体包括设置在混凝土墙体内的多根装配柱和多个内部温湿度传感器,所述装配柱为空腔结构,所述内部温湿度传感器外设有与所述装配柱底部固定连接的隔离网,所述内部温湿度传感器的顶部可拆卸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链条。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装配柱的内壁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连接支架位于所述定位槽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固定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端部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定位槽相适配的钢珠。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装配柱的顶部扣合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与所述链条的顶端固定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顶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把手,所述钢珠与所述凹槽的内壁滑动接触。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连接板上螺纹安装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与所述内部温湿度传感器螺纹连接。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紧固螺栓相适配的螺纹孔。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连接支架呈人字形,所述连接板呈矩形,所述定位槽呈弧形。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链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顶板相焊接。
19.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
21.通过将内部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装配柱和隔离网内,在保障检测的同时可在损坏后取出,从而保障施工检测的顺利进行,连接板、连接支架和链条方便吊装取出内部温湿度传感器,通过定位槽、凹槽、弹簧和钢珠可在安装时进行固定,拆除时自动解锁,使用稳定,通过顶板便于扣合在装配柱的顶部,对顶部进行封闭,通过把手便于操作顶板,通过紧固螺栓便于对连接板和内部温湿度传感器进行固定,在更换时进行拆除。
附图说明
22.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装配柱和温湿度传感器的主视剖视装配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顶板和把手的装配结构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板的结构图。
28.图中:1、混凝土墙体;2、装配柱;3、内部温湿度传感器;4、隔离网;5、连接板;6、连接支架;7、链条;8、定位槽;9、凹槽;10、弹簧;11、钢珠;12、顶板;13、把手;14、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9.请结合参阅图1-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装配柱和温湿度传感器的主视剖视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顶板和把手的装配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板的结构图。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包括:自动检测装置本体,所述自动检测装置本体包括设置在混凝土墙体1内的多根装配柱2和多个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所述装配柱2为空腔结构,所述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外设有与所述装配柱2底部固定连接的隔离网4,所述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的顶部可拆卸安装有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支架6,所述连接支架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链条7,通过将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安装在装配柱2和隔离网4内,在保障检测的同时可在损坏后取出,从而保障施工检测的顺利进行,连接板5、连接支架6和链条7方便吊装取出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
30.所述装配柱2的内壁上开设有定位槽8,所述连接支架6位于所述定位槽8的一侧开设有凹槽9,所述凹槽9内固定安装有弹簧10,所述弹簧10的端部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定位槽8相适配的钢珠11,通过定位槽8、凹槽9、弹簧10和钢珠11可在安装时进行固定,拆除时自动解锁,使用稳定。
31.所述装配柱2的顶部扣合有顶板12,所述顶板12的底部与所述链条7的顶端固定连接,通过顶板12便于扣合在装配柱2的顶部,对顶部进行封闭。
32.所述顶板1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把手13,所述钢珠11与所述凹槽9的内壁滑动接触,通过把手13便于操作顶板12。
33.所述连接板5上螺纹安装有紧固螺栓14,所述紧固螺栓14与所述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螺纹连接,通过紧固螺栓14便于对连接板5和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进行固定,在更换时进行拆除。
34.所述连接板5上开设有与所述紧固螺栓14相适配的螺纹孔。
35.所述连接支架6呈人字形,所述连接板5呈矩形,所述定位槽8呈弧形。
36.所述链条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支架6和所述顶板12相焊接。
3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38.使用时:
39.1.根据核心筒平面图,确定适当的温湿度布置测点和风速测点。
40.2.在混凝土浇筑前,将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安装在装配柱2上的隔离网4内,之后将装配柱2打入到模板内部不同深度,并与周围钢筋进行绑扎固定,确保浇筑时不会产生位移,同时将环境温湿度传感器置于模板的外侧。
41.3.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开始实时读取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和环境温湿度的数据,同时设置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变化速率警戒值。
42.4.在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变化速率达到警戒值的时候,将情况汇报给现场施工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
43.5.在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发生损坏无法及时读取时,通过把手13拉起顶板12,使顶板12拉动链条7,链条7带动连接支架6、连接板5和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滑出,在拉起时钢珠11在受力下缩入至凹槽9内并对弹簧10进行压缩,取出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后拆除紧固螺栓14即可进行更换进行重新安装。
44.6.整体操作完毕后可取出装配柱2和隔离网4内的组件,保留装配柱2和隔离网4并向内填充混凝土。
45.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检测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墙体温湿度的装置,通过将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安装在装配柱2和隔离网4内,在保障检测的同时可在损坏后取出,从而保障施工检测的顺利进行,连接板5、连接支架6和链条7方便吊装取出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通过定位槽8、凹槽9、弹簧10和钢珠11可在安装时进行固定,拆除时自动解锁,使用稳定,通过顶板12便于扣合在装配柱2的顶部,对顶部进行封闭,通过把手13便于操作顶板12,通过紧固螺栓14便于对连接板5和内部温湿度传感器3进行固定,在更换时进行拆除。
4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结构和附图主要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描述,在该设计原理的技术上,装置的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的设置并没有完全描述清楚,而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上述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可清楚获知其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的具体,申请文件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
48.其中所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4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