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厨房锅具生产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60590发布日期:2023-01-17 17:41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厨房锅具生产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应用于厨房锅具生产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锅具一般是指烹调食物或者烧水的各种器具,锅具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压力锅、煎锅、炒锅、汤锅、蒸锅、奶锅和电饭锅多功能锅等,按照锅底形状可分为平底锅和圆底锅。
3.现有技术中厨房锅具在生产后大多都要对其成品进行检测,用以确定生产出的锅具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以及各种规定指标是否达到,锅具的种类较多,大小不一,而传统的检测装置大多只能对一种锅具进行固定后检测,实用性较低,且在对锅具进行固定后,锅具的位置大多不可移动,这使得工作人员不便于对锅具的不同位置进行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厨房锅具生产的检测装置,具有实用性高和便于检测的优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厨房锅具生产的检测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中部活动连接有转动体,所述转动体的上端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的中部活动连接有固定体,所述固定体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中部活动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移动板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中部活动连接有固定弧板,所述固定弧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固定体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移动轴,所述移动轴的左端活动套接有移动体,所述移动体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移动轴的左端活动连接有限位体,所述转动体的左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
6.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底板的中部开设有转动槽,转动体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转动把手。
7.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移动槽为“十”字形卡槽,固定体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卡块且与移动槽相适配,所述固定体的下端活动连接有滚轮且活动连接于移动槽的下端。
8.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第一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移动板和固定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位于移动板的左端,所述第一支架位于移动板的右端。
9.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第二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固定弧板和固定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弧板由两个弧板组成,固定体为“l”字形板,移动体由左端的橡胶板和右端的圆柱轴组成。
10.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限位体由中部的弹簧和前后两端的卡块组成,所述限位体前后两端的卡块与限位槽相适配,所述移动轴的中部开设有卡槽且与限位体相适配。
11.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转动槽为“t”字形卡槽且与转动体活动卡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锅具挤压固定弧板沿第二支架向下转动,将第二弹簧向下挤压,使得第二弹簧为固定弧板提供弹力与锅具侧面贴合,若是检测锅具侧面不平,则会挤压移动板向下移动,使得移动板带动第二支架和固定弧板移动,从而使得固定弧板保持与锅具侧面贴合的状态,接着推动固定体向左移动至锅具底部与固定板贴合,再将限位槽沿移动轴移动至移动体左端与锅具内底部贴合的位置,接着松开对移动体的推动,使得限位体与限位槽卡接,限制移动体移动后位置,即限制锅具位置;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检测过程中可移动转动体,使得转动体在转动槽的内部转动,使得转动体带动锅具移动,方便检测。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整体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动体的剖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处放大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底板的剖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b处放大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板的爆炸图。
21.附图标记:1、底板;2、转动体;3、移动槽;4、固定体;5、第一支架;6、移动板;7、第一弹簧;8、第二支架;9、固定弧板;10、第二弹簧;11、移动轴;12、移动体;13、限位槽;14、限位体;15、固定板;16、转动槽;17、转动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一种应用于厨房锅具生产的检测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中部活动连接有转动体2,转动体2的上端开设有移动槽3,移动槽3的中部活动连接有固定体4,固定体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架5,第一支架5的中部活动连接有移动板6,移动板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7,移动板6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架8,第二支架8的中部活动连接有固定弧板9,固定弧板9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0,固定体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移动轴11,移动轴11的左端活动套接有移动体12,移动体12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13,移动轴11的左端活动连接有限位体14,转动体2的左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15。通过转动体2的左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15,使得固定板15可帮助固定体4固定锅具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底板1的中部开设有转动槽16,转动体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转动把手17;
24.通过转动体2上端固定安装的转动把手17,使得转动体2易于转动。
25.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2所示,移动槽3为“十”字形卡槽,固定体4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卡块且与移动槽3相适配,固定体4的下端活动连接有滚轮且活动连接于移动槽3的下端;
26.通过移动槽3为“十”字形卡槽,又通过固定体4的中部卡块与移动槽3相适配,使得移动槽3可限制固定体4的移动方向,通过固定体4的下端活动连接有滚轮且滚轮放置于移
动槽3的下端,使得滚轮可帮助减小固定体4移动时的摩擦力。
27.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弹簧7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移动板6和固定体4固定连接,第一弹簧7位于移动板6的左端,第一支架5位于移动板6的右端;
28.通过第一弹簧7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移动板6和固定体4固定连接,使得第一弹簧7可限制移动板6的移动位置,通过第一弹簧7位于移动板6的左端,又通过第一支架5位于移动板6的右端,使得移动板6左端受到挤压时会绕第一支架5向下移动。
29.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6所示,第二弹簧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固定弧板9和固定体4固定连接,固定弧板9由两个弧板组成,固定体4为“l”字形板,移动体12由左端的橡胶板和右端的圆柱轴组成;
30.通过第二弹簧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固定弧板9和固定体4固定连接,使得第二弹簧10可限制固定弧板9的移动范围。通过固定弧板9由两个弧板组成,使得固定弧板9可与锅具贴合,通过移动体12由左端的橡胶板和右端的圆柱轴组成,使得移动体12与锅具贴合时可减小对锅具的损伤。
31.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限位体14由中部的弹簧和前后两端的卡块组成,限位体14前后两端的卡块与限位槽13相适配,移动轴11的中部开设有卡槽且与限位体14相适配;
32.通过限位体14由中部的弹簧和前后两端的卡块组成,又通过限位体14前后两端的卡块与限位槽13相适配,使得限位体14可与限位槽13活动卡接,通过移动轴11的中部卡槽与限位体14相适配,使得限位体14可在移动轴11的中部移动。
33.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转动槽16为“t”字形卡槽且与转动体2活动卡接;
34.通过转动槽16为“t”字形卡槽且与转动体2活动卡接,使得转动槽16可限制转动体2的移动方向。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36.使用时将锅具放置于固定弧板9的上方,放置时调整锅具位置至锅底与固定板15贴合,锅具内部与移动体12贴合的方向,锅具放置于固定弧板9的上方后,锅具会挤压固定弧板9沿第二支架8向下转动,即将第二弹簧10向下挤压,使得第二弹簧10为固定弧板9提供弹力与锅具侧面贴合,若是检测锅具侧面不平,则会挤压移动板6向下移动,使得移动板6带动第二支架8和固定弧板9移动,从而使得固定弧板9保持与锅具侧面贴合的状态,接着推动固定体4向左移动至锅具底部与固定板15贴合,之后将限位槽13沿移动轴11移动至移动体12左端与锅具内底部贴合的位置,接着松开对移动体12的推动,使得限位体14与限位槽13卡接,限制移动体12移动后位置,即限制锅具位置,之后即可对锅具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可移动转动体2,使得转动体2在转动槽16的内部转动,使得转动体2带动锅具移动,方便检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