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设备检定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40550发布日期:2022-11-11 18:12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度设备检定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定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温度设备检定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温度测量设备是一种可准确判断和测量温度的工具,为了消除加工误差,使每个温度测量设备出厂时均能达到测量精度,因此需要使用到检定检测装置。
3.在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合格的温度设备的测量拟合曲线可能与合格的温度设备的测量拟合曲线具有交点,而现有的检定检测装置通常使用一个固定的温度测量点对温度设备进行检测,一旦该温测量点与温度测量拟合曲线的交点重合,就会导致该检定检测装置发生误判,并且现有的检定检测装置通常依靠与环境温度对比进行检测,而环境温度中空气比热容低,且温度变化大,难以准确确定环境温度,导致该检定检测装置在检测时误差较大,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度设备检定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检定检测装置通常使用一个固定的温度测量点对温度设备进行检测,一旦该温测量点与温度测量拟合曲线的交点重合,就会导致该检定检测装置发生误判,并且现有的检定检测装置通常依靠与环境温度对比进行检测,而环境温度中空气比热容低,且温度变化大,难以准确确定环境温度,导致该检定检测装置在检测时误差较大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温度设备检定检测装置,包括机架、均温机构和循环机构,所述机架两侧转动连接有支撑辊,且支撑辊外侧缠绕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内部左右两侧设置有与机架固定连接的低温池与高温池,且低温池与高温池内部均设置有均温机构;
6.所述机架底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低温水箱与高温水箱,且低温水箱与低温池之间以及高温水箱与高温池之间均通过循环机构相连通。
7.优选的,所述机架上侧转动安装有两组压轮,且两组压轮均贴合输送带外侧设置,同时两组压轮分别位于低温池上方与高温池上方;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力挤压输送带并调整输送带的运动轨迹,使输送带上运送的温度设备依次经过低温池与高温池。
9.优选的,所述输送带表面均匀的开设有安装孔,且输送带贴合低温池以及高温池上表面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度设备均匀的插入安装孔内部并安装在输送带上,便于温度设备随输送带转动。
11.优选的,所述高温池表面开设有开口,且开口的宽度尺寸大于安装孔的直径尺寸,同时开口的中心线与安装孔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垂直面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温度设备在随输送带移动时经过开口进入低温池或
高温池内部。
13.优选的,所述均温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搅拌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驱动电机与搅拌桨一端相连接,两个所述搅拌桨分别悬空在低温池与高温池内部,两个所述驱动电机分别与在低温池与高温池外侧,两组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均匀固定在低温池内部与高温池内部;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带动搅拌桨转动,搅拌桨搅拌低温池以及高温池内的水,使低温池以及高温池内的水温保持均衡,随后温度传感器监测该水温,循环机构向低温池和高温池输送水,确保低温池以及高温池内的水温保持恒定。
15.优选的,所述循环机构包括进水叉管、回水叉管、水泵和电磁阀,两个所述水泵分别固定安装在低温水箱与高温水箱内部,且两个水泵分别与高温池前侧以及低温池前侧的进水叉管相连通,所述高温水箱与高温池后侧之间与低温水箱与低温池后侧之间均通过回水叉管相连通,且回水管与高温水箱以及低温水箱连通处安装有电磁阀;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电磁阀,低温池和高温池内的水经过回水叉管回到低温水箱和高温水箱内部,随后水泵抽取低温水箱和高温水箱内的水回到低温池和高温池内部,便于循环向低温池和高温池内输送热水。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温度设备检定检测装置,
18.(1)设置有低温池和高温池,温度设备放置在输送带的安装孔上,驱动设备带动输送带转动时,温度设备随输送带转动,此时压轮改变了输送带的移动轨迹,使输送带上的温度设备依次经过低温池与高温池,通过两次检测,规避了单次测量导致的误差,提高了良品率;
19.(2)设置有均温机构和循环机构,驱动电机带动搅拌桨转动,使低温池与高温池内的水温均衡,随后根据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数据,水泵通过进水叉管向低温池以及高温池内供水,确保低温池以及高温池内的水温保持在恒定值,利用水比热容大的特性,提高了该检定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使用起来更加实用。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机架新型三维剖切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机架,2、支撑辊,3、输送带,4、低温池,5、高温池,6、均温机构,61、驱动电机,62、搅拌桨,63、温度传感器,7、低温水箱,8、高温水箱,9、循环机构,91、进水叉管,92、回水叉管,93、水泵,94、电磁阀,10、电磁压轮,11、安装孔,12、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温度设备检定检测装置,如图1和图4所示,机架1两侧转动连接有支撑辊2,且支撑辊2外侧缠绕有输送带3。
2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机架1上侧转动安装有两组压轮10,且两组压轮10均贴合输送带3外侧设置,同时两组压轮10分别位于低温池4上方与高温池5上方,压轮10与支撑辊2配合挤压输送带3,调整输送带3的移动轨迹,同时在输送带3转动时,支撑辊2与压轮10随之转动,使输送带3转动更加流畅。
28.如图1和图3所示,输送带3表面均匀的开设有安装孔11,且输送带3贴合低温池4以及高温池5上表面设置,温度设备插入安装孔11内部,使温度设备随输送带3移动,直至输送带3经过低温池4以及高温池5时,支撑辊2依次经过低温池4以及高温池5。
29.如图1所示,输送带3内部左右两侧设置有与机架1固定连接的低温池4与高温池5,且低温池4与高温池5内部均设置有均温机构6。
3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高温池5表面开设有开口12,且开口12的宽度尺寸大于安装孔11的直径尺寸,同时开口12的中心线与安装孔11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垂直面上,便于安装在安装孔11内的温度设备经过开口12插入低温池4内部以及高温池5内部。
31.如图1所示,均温机构6包括驱动电机61、搅拌桨62和温度传感器63,驱动电机61与搅拌桨62一端相连接,两个搅拌桨62分别悬空在低温池4与高温池5内部,两个驱动电机61分别与在低温池4与高温池5外侧,两组温度传感器63分别均匀固定在低温池4内部与高温池5内部,驱动电机61带动搅拌桨62转动,搅拌桨62搅动低温池4以及高温池5内的水,使低温池4以及高温池5内各处的水温保持均衡。
32.如图1和图2所示,机架1底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低温水箱7与高温水箱8,且低温水箱7与低温池4之间以及高温水箱8与高温池5之间均通过循环机构9相连通。
3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循环机构9包括进水叉管91、回水叉管92、水泵93和电磁阀94,两个水泵93分别固定安装在低温水箱7与高温水箱8内部,且两个水泵93分别与高温池5前侧以及低温池4前侧的进水叉管91相连通,高温水箱8与高温池5后侧之间与低温水箱7与低温池4后侧之间均通过回水叉管92相连通,且回水管与高温水箱8以及低温水箱7连通处安装有电磁阀94,打开电磁阀94,使低温池4以及高温池5内的水经过回水叉管92回到低温水箱7以及高温水箱8内部,随后水泵抽取低温水箱7以及高温水箱8内的水经过进水叉管91进入低温池4以及高温池5内部,控制水在低温池4与低温水箱7之间以及高温池5与高温水箱8之间循环流动,便于确保低温池4以及高温池5内的水温。
34.使用时,启动外部加热设备,加热低温水箱7与高温水箱8内的水,将温度设备安装放置在安装孔11内部,外部驱动设备带动输送带3转动,温度设备随输送带3移动,同时压轮10与支撑辊2随输送带3移动并改变输送带3的移动轨迹,使输送带3上的温度设备下端经过开口12逐渐进入低温池4内部,启动驱动电机61,驱动电机61带动搅拌桨62转动,使低温池4内各处温度均衡,同时温度传感器63监测低温池4内的温度,一旦低于预定值,打开电磁阀94,使低温池4内的水经过回水叉管92回到低温水箱7,同时启动水泵93,水泵93抽取低温水箱7内的水经过进水叉管91进入低温池4,确保低温池4内的水温保持在预定值,同理,确保高温池5内的水温保持在预定值,温度设备随输送带3移动并依次经过低温池4与高温池5内,通过两次不同温度的检定检测,消除了检测误差,提高了检测精度,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5.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36.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