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细胞分析仪用光阑挡片及光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31478发布日期:2022-09-06 22:07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细胞分析仪用光阑挡片及光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体外诊断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血细胞分析仪用光阑挡片及光学装置,用于血细胞分析仪光学检测模块。


背景技术:

2.血细胞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检测原理之一为光学散射法。激光源发出的单色激光扫描每个细胞,细胞发出的前向散射光信号,其中散射光主要集中在前向1
°
~90
°
的角度范围内;对于1
°
~5
°
的小角度部分散射光可有效反应细胞体积的大小;另外一部分激光束可穿透细胞,所散射光主要集中在前向6
°
~90
°
的高角度内,可探测细胞内部结构(颗粒度、内核分叶状况)。由此实现对白细胞的亚群分类和计数。
3.图1是一种传统血细胞分析仪用的散射光接收装置光路示意图,采用透镜对散射光信号分离和控制。其中101为激光源,通常是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器101发出的光束经过聚焦镜102聚焦于流动池组103,细胞经过流动池组103产生散射光信号,经过挡直光阑104挡激光中的透射部分,低角度散射光经过聚焦透镜105聚焦,经过小孔106汇聚到光电二极管107上;由于单一透镜很难实现两个以上角度范围的光分离,因此在流动池组103垂直或者侧向角度上,设置高角度光检测装置,高角度散射光经过透镜108,将高角度光聚焦在光电倍增管110上。一般90
°
范围高角度光信号比较弱,因此透镜108要使用大数值孔径的非球面透镜提高集光量,并且在光电倍增管前面增加滤光片109来增加探测的信噪比。该方案存在的问题光路上光学器件多,具有独立两路散射光路调节,光学调试过于复杂。另外,散射光路上使用了非球面透镜,pmt等贵重器件,也增加了设计成本。
4.专利文献[cn 10149846 b]介绍了一款改良的前向散射光信号探测装置。从细胞发出的散射光透过流动池经过挡直光阑,阻挡未被细胞散射的直射光束,被准直透镜准直,经过正柱面镜压缩后,被线阵光电二极管阵列接收,光路上为了消除部分前向高角度散射光对前向小角度光的影响,还设置了光阑。另外光路上长条形狭缝用来阻挡周围的杂散光。专利文献的线阵光电二极管阵列及低角度散射信号投射示意图中,其散射光在光电二极管阵列投射截面是一个椭圆形,中间区域代表前向小角度光信号。方案通过各个子探测器的大小和位置来选择散射角度,进行收集。其中以探测子单元7和9的加和输出作为前向小角度散射信号,以探测单元6—1以及10—15共12个子探测单元的加和输出作为前向高角度散射信号,因采用了光电二极管阵列使得光路调节变得简单。专利中还提到调试方法:光路调节好以后,子探测单元和的差分输出为0,而此时中央单元的输出最大。根据以上描述的方案及实施例,可见光路使用透镜和多个光阑,设计复杂,同时使用了光电二极管阵列,存在成本高的问题。
[0005]
血液分析仪作为广泛使用的临床检测仪器,前向散射光检测装置作为光学检测装置的核心部分,除了考虑装调难度容易,利于批量生产外,设计简单,结构紧凑,成本低廉也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血细胞分析仪用光阑挡片及光学装置。
[0007]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血细胞分析仪用光阑挡片,包括挡片本体,所述挡片本体上设有第一透光区域和至少一组第二透光区域,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包括两个中心对称布置且圆心重合的第一弓形孔,两个第一弓形孔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挡光区域;至少一组第二透光区域以两个第一弓形孔的圆心为中心呈辐射状排布在两个第一弓形孔的外侧。
[000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光阑挡片,通过设置第一透光区域和呈辐射状排布的第二透光区域,可以利用第一透光区域实现前向小角度散射光透射过该区域,可以利用第二透光区域实现高角度散射光透射,实现了散射光的分离和控制,设计简单,结构紧凑,装调难度低,成本低廉。
[0009]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0]
进一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包括两个中心对称布置且圆心重合的第二弓形孔,两个第二弓形孔分别对应位于两个第一弓形孔的两侧,两个第二弓形孔的圆心与两个第一弓形孔的圆心重合。
[0011]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弓形孔,可以实现高角度散射光的进一步拆分成中角度、高角度,实现精细化测量需求。
[0012]
进一步,所述挡片本体上还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一挡光区域沿两个第一弓形孔中轴线的径向宽度为0.5mm~1mm。
[0013]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固定孔,方便将光阑挡片安装在光学装置上。
[0014]
进一步,相邻两组第二透光区域间隔布置。
[0015]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形成第二挡光区域,形成所需光斑。
[0016]
进一步,以所述第一弓形孔的圆心为中心向外的辐射方向,所述第一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二透光区域的直径依次增大。
[0017]
进一步,所述挡片本体采用钢制薄片,所述钢制薄片的厚度为0.2mm ~0.3mm。
[0018]
一种光学装置,包括上述的血细胞分析仪用光阑挡片,还包括光学主体、激光模组、流动池组件和光接收器;所述激光模组、流动池组件、光接收器均安装在所述光学主体上,所述流动池组件位于所述激光模组的激光路径前侧,所述光接收器位于所述流动池组件的前侧,所述挡片本体位于所述光接收器上且位于所述光接收器与所述流动池组件之间。
[001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简单,结构紧凑,方便装调。
[0020]
进一步,还包括光路调节装置,所述光路调节装置安装在所述光学主体上且与所述光接收器连接;所述光路调节装置包括水平调节机构和垂直调节机构,所述垂直调节机构安装在所述光学主体上且能够使自身相对于光学主体上下竖直运动,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安装在所述垂直调节机构上且能够使自身相对于光学主体水平运动。
[0021]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通过水平调节机构实现光接收器上光阑挡片的水平调节,可以通过垂直调节机构实现光接收器上光阑挡片的垂直调节。
[0022]
进一步,所述垂直调节机构包括垂直调节旋钮、垂直旋钮支架和垂直调节板,所述垂直调节板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光学主体上,所述垂直旋钮支架一端固定在所述垂直调节板上,所述垂直调节旋钮螺纹连接在所述光学主体的上端且与所述垂直旋钮支架的另一端卡接;
[0023]
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包括水平调节旋钮、水平旋钮支架和水平调节板,所述水平调节板可水平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垂直调节板的前端,所述水平旋钮支架一端固定在所述水平调节板上,所述水平调节旋钮螺纹连接在所述垂直调节板上且与所述水平旋钮支架的另一端卡接。
[0024]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通过拧动水平调节旋钮实现水平调节板相对于垂直调节板的水平移动,可以通过拧动垂直调节旋钮实现垂直调节板相对于光学主体的垂直移动。
[0025]
进一步,还包括温控模块,所述温控模块安装在所述光学主体上且调节光学主体的温度。
[0026]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温度模块可以实现对光学主体的温度控制,保持激光模组输出稳定以及光学装置的测量稳定。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传统血细胞分析仪用的散射光接收装置光路示意图;
[0028]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包含两个透光区域的光阑挡片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包含两个透光区域的光阑挡片感光区域的示意图;
[0030]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包含两个透光区域的光阑挡片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包含三个透光区域的光阑挡片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2]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3]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4]
图8为本实用新型垂直调节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9为使用本实用新型血细胞分析仪用光阑挡片的光路示意图;
[0036]
图10为使用本实用新型血细胞分析仪用光阑挡片控制散射角度的模型示意图一;
[0037]
图11为使用本实用新型血细胞分析仪用光阑挡片控制散射角度的模型示意图二;
[0038]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光阑挡片透光区域样式示意图;
[0039]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装置的一种最优解实施例示意图;
[0040]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装置对应的光阑关键尺寸示意图。
[0041]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42]
101、激光源;102、聚焦镜;103、流动池组;104、挡直光阑;105、聚焦透镜;106、小孔;107、光电二极管;108、透镜;109、滤光片;110、光电倍增管;
[0043]
11、光学主体;12、激光模组;13、流动池组件;131、流动池;112、滑动槽;
[0044]
14、挡片本体;140、光投影区域;
[0045]
141、第一挡光区域;
[0046]
142、第一透光区域;142a、第一左弓形透光区域;142b、第一右弓形透光区域;
[0047]
143、第二透光区域;143a、第二左弓形透光区域;143b、第二右弓形透光区域;
[0048]
144、第三透光区域;144a、第三左弓形透光区域;144b、第三右弓形透光区域;
[0049]
145、固定孔;145a、左固定孔;145b、右固定孔;
[0050]
15、光接收器;151、第一感光区域;152、第二感光区域;153、第三感光区域;153a、左感光区域;153b、右感光区域;
[0051]
16、光路调节装置;161、水平调节板;162、水平调节旋钮;163、垂直调节板;164、垂直调节旋钮;165、水平旋钮支架;166、垂直旋钮支架; 17、温控模块;18、细牙螺纹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53]
实施例1
[0054]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血细胞分析仪用光阑挡片,包括挡片本体14,所述挡片本体14上设有第一透光区域142和至少一组第二透光区域143,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42包括两个中心对称布置且圆心重合的第一弓形孔,两个第一弓形孔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挡光区域141;至少一组第二透光区域以两个第一弓形孔的圆心为中心呈辐射状排布在两个第一弓形孔的外侧。所述第一挡光区域141是光阑挡片中心不透光区域狭小区域,主要作用是对透射激光进行阻挡,不让激光透射部分传导至光接收器上。
[0055]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43包括两个中心对称布置且圆心重合的第二弓形孔,两个第二弓形孔分别对应位于两个第一弓形孔的两侧,两个第二弓形孔的圆心与两个第一弓形孔的圆心重合。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弓形孔,可以实现高角度散射光透射。
[0056]
具体的,如图2~图5所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42的两个第一弓形孔分别为第一左弓形透光区域142a和第一右弓形透光区域142b。第二透光区域 143的两个第二弓形孔分别为第二左弓形透光区域143a和第二右弓形透光区域143b。第一左弓形透光区域142a与第二左弓形透光区域143a之间、第一右弓形透光区域142b与第二右弓形透光区域143b之间还分别形成有第二挡光区域。
[0057]
图3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光接收器感光区域示意图。与光阑挡片对应的光接收器15包含第一感光区域151及第二感光区域152。第一感光区域151 为中心正方形区域,第一感光区域接收从挡片本体14的第一透光区域142 通过的小角度散射光信号;第二感光区域152包含左右两个矩形感光区,左感光区域152a和右感光区域152b,分别对应接收从挡片本体14的第二透光区域143的第二左弓形透光区域143a通过的高角度散射光信号;
[0058]
本技术实施例可以通过扩展挡片本体14的透光区域数量和以及光接收器15对应等量的感光区域数量,可以实现高角度散射角度的进一步拆分成中角度,高角度进行精细化测量需求。比如图5所示,在挡片本体14上设置三个透光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42,第二透光区域143,第三透光区域 144排布呈中心放射,也是均包含左右两个弓形部分;对应的光接收器感光区域,如图5示意,也是呈中心放射排布的,及其在光接收器上也对应三个感光区。第一感光区域151为中心正方形区域,第一感光区域151接收从挡片本体14的第一透光区域142通过的小角度散射光信号;第二感光区域152 包含左右两个矩形感光区,左感光区域152a和右感光区域152b,分别对应接收从挡片本体14的第二透光区域143的中角度散
射光信号;第三感光区域153包含左右两个矩形感光区,左感光区域153a和右感光区域153b,分别对应接收从挡片本体14的第三透光区域144的通过的中角度散射光信号。
[0059]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挡片本体14上还设有固定孔145,所述第一挡光区域141沿两个第一弓形孔中轴线的径向宽度为0.5mm~1mm。通过设置固定孔,方便将光阑挡片安装在光学装置上。
[0060]
具体的,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固定孔145包括左固定孔145a 和右固定孔145b,所述挡片本体14可以通过左固定孔145a和右固定孔145b 固定在光接收器15上。
[0061]
如图2~图5所示,相邻两组第二透光区域143间隔布置。便于形成第二挡光区域,形成所需光斑。
[0062]
如图2~图5所示,以所述第一弓形孔的圆心为中心向外的辐射方向,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42以及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43的直径依次增大。
[0063]
本实施例的所述挡片本体14采用钢制薄片,所述钢制薄片的厚度为 0.2mm~0.3mm。
[0064]
本实施例的光阑挡片,通过设置第一透光区域和呈辐射状排布的第二透光区域,可以利用第一透光区域实现前向小角度散射光透射过该区域,可以利用第二透光区域实现高角度散射光透射,实现了散射光的分离和控制,设计简单,结构紧凑,装调难度低,成本低廉。
[0065]
实施例2
[0066]
如图6~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光学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1的血细胞分析仪用光阑挡片,还包括光学主体11、激光模组12、流动池组件13 和光接收器15;所述激光模组12、流动池组件13、光接收器15均安装在所述光学主体11上,所述流动池组件13位于所述激光模组12的激光路径前侧,所述光接收器15位于所述流动池组件13的前侧,所述挡片本体14位于所述光接收器15上且位于所述光接收器15与所述流动池组件13之间,本实施例的光学装置设计简单,结构紧凑,方便装调。
[0067]
如图6~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装置还包括光路调节装置16,所述光路调节装置16安装在所述光学主体11上且与所述光接收器15连接;所述光路调节装置16包括水平调节机构和垂直调节机构,所述垂直调节机构安装在所述光学主体11上且能够使自身相对于光学主体11上下竖直运动,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安装在所述垂直调节机构上且能够使自身相对于光学主体11水平运动。可以通过水平调节机构实现光接收器上光阑挡片的水平调节,可以通过垂直调节机构实现光接收器上光阑挡片的垂直调节。
[0068]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为,所述垂直调节机构包括垂直调节旋钮164、垂直旋钮支架166和垂直调节板163,所述垂直调节板163可上下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光学主体11上,所述垂直旋钮支架166一端固定在所述垂直调节板163上,所述垂直调节旋钮164螺纹连接在所述光学主体11的上端且与所述垂直旋钮支架166的另一端卡接;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包括水平调节旋钮162、水平旋钮支架165和水平调节板161,所述水平调节板161可水平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垂直调节板163的前端,所述水平旋钮支架165一端固定在所述水平调节板161上,所述水平调节旋钮162螺纹连接在所述垂直调节板163上且与所述水平旋钮支架165的另一端卡接。可以通过拧动水平调节旋钮实现水平调节板相对于垂直调节板的水平移动,可以通过拧动垂直调节旋钮实现垂直调节板相对于光学主体的垂直移
动。
[0069]
具体的,如图6和图7所示,光接收器15通过螺钉安装于水平调节板 161上,水平调节板161进一步安装于垂直调节板163(在调节位置前,此位置螺钉预紧,调节后固定),水平调节板161设置水平凸台1611,垂直调节板163设置水平凹槽(未示出),水平凸台1611和水平凹槽间隙配合,水平调节板161可水平方向滑动;水平调节旋钮162一端设置卡槽,另一端设置细牙螺纹段18(未示出),水平调节旋钮162的细牙螺纹和垂直调节板 163对应螺纹孔相连接。水平旋钮支架165一端设置固定孔,采用螺钉固定在水平调节板161上,另一端90度弯折,上面设置第一半圆形孔1651;卡槽卡在第一半圆形孔1651中,可以转动。因此,实现光阑挡片水平调节具体为:用手转动水平调节旋钮162,螺纹连动水平调节板161,水平调节板 161可水平方向滑动,挡片本体14固定于光接收器15上,也因此水平调节板161水平方向的滑动,实现了光阑挡片水平方向位置调节;
[0070]
垂直调节板163安装于光学主体11上(在调节位置前,此位置螺钉预紧,调节后固定),垂直调节板163设置竖直凸台1631,光学主体11设置竖直布置的滑动槽112,竖直凸台1631和滑动槽112间隙配合,可实现垂直调节板163垂直方向滑动;同理,垂直调节旋钮164一端卡设置卡槽1641,另一端设置细牙螺纹段18(未示出),见图8为垂直调节旋钮示意图,垂直调节旋钮164和光学主体11对应螺纹孔相连接。垂直旋钮支架166一端设置固定孔,采用螺钉固定在垂直调节板163上,另一端90度弯折,上面设置第二半圆形孔1661;卡槽1641卡在第二半圆形孔1661中,可以转动。因此,实现光阑挡片垂直调节具体为:用手转动垂直调节旋钮164,螺纹连动垂直调节板163,垂直调节板163可相对于光学主体11沿垂直方向滑动,由于水平调节板161固定于垂直调节板163,因此实现了光阑挡片垂直方向的调节。
[0071]
采用本实施例的光路调节装置16的调节过程为,光学装置调试上分三步:激光模组12通过在光学主体11的滑动槽112的滑动调节,将光束焦点引导到流动池131,光束透过流动池中心到光路调节装置16;通过垂直调节旋钮164可垂直移动挡片本体14,将挡片本体14的第一挡光区域141垂直方向中心引导到透射激光光斑;通过水平调节旋钮162可水平移动光阑挡片,将挡片本体14的第一挡光区域141水平方向中心引导透射激光光斑;由此可实现透射激光光斑对准光阑挡片第一挡光区域141中心位置,完成光学装置的调试。
[0072]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装置还包括温控模块17,所述温控模块17安装在所述光学主体11上且调节光学主体11的温度。温度模块可以实现对光学主体的温度控制,保持激光模组输出稳定以及光学装置的测量稳定。
[0073]
采用本实施例的光学装置要实现光阑挡片对角度的控制,就要计算光阑挡片对应的第一透光区域142和第二透光区域143各自的弓形透光区域尺寸,以实现对散射角度范围的控制;一般地,流动池作为核心器件,尺寸是设计开始就已知的,流动池距离光阑挡片的距离遵循结构设计上尽可能小的原则,这样可以节约光接收器件的面积。
[0074]
激光模组12出射为聚焦光斑,作用在流动池组件13的流动池131上,细胞经过流动池131发出的散射光经过挡片本体14的分离后,其中低角度散射光信号被光接收器15的第一感光区域151接收,高角度散射光信号被光接收器15的第二感光区域152接收;
[0075]
如图9和图10所示,一束散射光经过流动池鞘液,穿过流动池壁,透过空气,投射在到光阑挡片。根据折射原理和三角函数,α为散射角度、β、γ分别为光线进入流动池,和进入空气的折射角,鞘液的折射率ns=1.333,流动池折射率ng=1.456,空气折射率n0=1,l1、l2
为流动池参数,l3为流动池131距离挡片本体14的距离,d1,d2,d3为散射光线在流动池内壁,外壁以及光阑挡片上的投射光斑直径,此有(1)~(4)式;
[0076]ns
×
sinα=ng×
sinβ=n0×
sinγ
ꢀꢀꢀꢀꢀꢀꢀꢀꢀꢀꢀꢀꢀꢀꢀꢀꢀꢀ
(1)
[0077]d1/2
=l1×
×
tanα
ꢀꢀꢀꢀꢀꢀꢀꢀꢀꢀꢀꢀꢀꢀꢀꢀꢀꢀꢀꢀꢀꢀꢀꢀꢀꢀꢀꢀ
(2)
[0078]d2/2
=l2×
×
tanβ+d
1/2
ꢀꢀꢀꢀꢀꢀꢀꢀꢀꢀꢀꢀꢀꢀꢀꢀꢀꢀꢀ
(3)
[0079]d3/2
=l2×
×
tanγ+d
1/2
ꢀꢀꢀꢀꢀꢀꢀꢀꢀꢀꢀꢀꢀꢀꢀꢀꢀꢀꢀꢀꢀꢀ
(4)
[0080]
实际散射光是有角度范围的,最终光投影区域140应为环形区域。如图 11图所示。d3、d4为散射光在光阑挡片的光投影区域140的环形区域内径和外径;进一步,d3、d4围成的光投影区域140可以分割成小角度和大角度的光投影区域。假设集合a={a1,a2,a3,a4},a1,a2分割为小角度散射光范围的下限及上限值,a3,a4分割大角度散射光范围的下限及上限值,其中 a1<a2<a3<a4;假设集合b={b1,b2,b3,b4},b1,b2为小角度散射光透过光阑环形区域范围内径和外径,b3,b4为大角度散射光通过光阑环形区域范围内径和外径,b1<b2<b3<b4。由此形成散射角度a和光阑挡片环形区直径b的映射关系;由(1)~(4)式,带入l1、l2,l3,及分别带入散射角度值a1,a2,a3,a4,如图12所示,即可得到小角度散射光对应环形区域的内径b1、外径b2、以及大角度散射光对应环形区域的内径b3以及外径b4;光阑挡片透光区域没有设计成圆环形,而是设计成弓形,实际上是一种变种,主要是为了确保功能结构上的支撑。光阑挡片是钢制薄片,厚度在 0.2~0.3mm。
[0081]
如图12所示为光阑挡片透光区域样式,图12的左图是光阑挡片的透光区域理论样式,图12的右图是光阑挡片实际设计样式。其其尺寸对应关系:挡片本体14第一挡光区域宽度等于环形区域内径,值为b1;第一透光区域 142直径等于环形区域外径,值为b2;第二透光区域143直径等于环形区域外径,值为b4;左弓形透光区域143a和右弓形透光区域143b间隔b3;本光学装置的一种最优实施解示意图,如图13所示。流动池垂直液流截面m 和g分别为4
×
4mm,流道尺寸h和k分别为0.2
×
0.2mm,对应上述流动池参数l1为100um、l2为1.9mm,流动池距离光阑挡片距离为f为10mm。实施例小角度散射光角度b要控制在1~5
°
,则挡片本体14的第一透光区域142 直径n为2.65mm,挡片本体14的第一挡光区宽度q为0.53mm;高角度散射光角度d要控制在6~20
°
,挡片本体14的第二透光区143直径p为 11.54mm,左弓形透光区域143a和右弓形透光区域143b间隔r为3.19mm,图14标注该光学装置对应的光阑关键尺寸。
[008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83]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84]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85]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86]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87]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