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O2捕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34755发布日期:2022-12-13 22:58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CO2捕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co2捕集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o2捕集装置。


背景技术:

2.co2捕集,也称为碳捕集,是指从这些其他气体中分离co2,包括发电厂废气、工业烟道(排出)气体和工艺排放物,以及从大气中分离出来。一小部分高浓度co2源,例如来自生物乙醇发酵的那些,可以脱水并直接压缩,无需从废气或烟道气混合物中分离。co2捕集技术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包括运输)的关键组成部分。
3.吸收法目前常用的co2捕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实验室中,常需要研究不同材料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搅拌状态等环境下对co2的固碳情况。现有的co2捕集装置试验设备中,结构功能单一,无法满足试验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co2捕集装置,适用于研究不同材料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搅拌状态等环境下对co2的固碳情况。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co2捕集装置,包括反应容器以及设置在反应容器上的盖体;在反应容器的内腔中设置有振捣装置;在反应容器上设置有co2进气管、抽气管、以及多个气相接口管;在反应容器的内壁中设置有冷却介质通道和加热介质通道;在反应容器的底壁上设置有出料口;在盖体上设置有泄压保压阀以及进液口。
6.优选的,所述振捣装置为超声振捣棒,该超声振捣棒穿过所述盖体向下延伸至反应容器的内腔中。
7.优选的,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和加热介质通道均呈螺旋状分布在反应容器的内壁中,且冷却介质通道和加热介质通道上下交替设置。
8.优选的,在所述反应容器的内腔靠近底部位置处设置有ph监测装置;在反应容器靠近口部位置处设置有气压监测装置;所述ph监测装置和气压监测装置均连接至报警器。
9.优选的,所述盖体与反应容器通过多个锁紧螺钉紧固连接,在盖体与反应容器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10.优选的,在所述盖体上设置有第一压力表。
11.优选的,在co2进气管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表;在抽气管上设置有第三压力表;在每个气相接口管上分别设置有第四压力表。
12.优选的,所述反应容器为透明材质结构。
13.优选的,在反应容器的外壁包覆有可拆卸的隔热层。
14.优选的,在co2进气管、气相接口管上分别设置有减压阀;在抽气管上设置有背压阀。
15.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6.(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co2捕集装置,通过在反应容器的内腔中设置振捣装置,
实现了对反应容器的内腔中的物料进行振捣的目的,使得反应物料与co2均匀混合,观察振捣状态下物料的反应情况。
17.(2)通过在反应通气上设置抽气管,可用于抽取反应空气内部的气体以便于控制压力,可以研究不同压力下材料对co2的固碳情况。
18.(3)通过在反应容器的内壁中设置有冷却介质通道和加热介质通道,在对反应容器加热时,可以向加热介质通道中通入循环的加热介质进行加热;反之,在对反应容器进行冷却时,可以向冷却介质通道中通入循环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可以研究不同温度下材料对co2的固碳情况。
19.(4)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整搅拌装置搅拌强度,研究不同搅拌速度材料对co2的固碳情况。
20.(5)通过在反应容器的底壁上设置有出料口,便于将反应容器内的材料及时排出,同时通过在盖体上设置进液口,通过利用进液口与出液口结构,使得整个装置既便于排出已反应的材料,又便于添加新的材料进行下一步实验。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co2捕集装置的主视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co2捕集装置的俯视图。
24.图中:1-反应容器;101-出料口;2-盖体;201-泄压保压阀;201-泄压保压阀;202-进液口;3-振捣装置;4-co2进气管;5-抽气管;6-气相接口管;7-冷却介质通道;8-加热介质通道;9-ph监测装置;10-气压监测装置;11-锁紧螺钉;12-密封圈;13a-第一压力表;13b-第二压力表;13c-第三压力表;13d-第四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7.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
的保护范围之内。
28.结合图1、图2所示,一种co2捕集装置,包括反应容器1以及设置在反应容器1上的盖体2;在反应容器1的内腔中设置有振捣装置3;在反应容器1上设置有co2进气管4、抽气管5、以及多个气相接口管6;在反应容器1的内壁中设置有冷却介质通道7和加热介质通道8;在反应容器1的底壁上设置有出料口101;在盖体2上设置有泄压保压阀201以及进液口202。
29.所述振捣装置3为超声振捣棒,该超声振捣棒穿过所述盖体2向下延伸至反应容器1的内腔中,通过超声振捣棒实现反应物料与co2的混合,另外,可以通过控制超声振捣棒的振捣强度,以便于观察不同振捣强度混合状态材料对co2的固碳情况。
30.所述冷却介质通道7和加热介质通道8均呈螺旋状分布在反应容器1的内壁中,且冷却介质通道7和加热介质通道8上下交替设置。在对反应容器1进行加热时,将加热介质通道8通过管道与热力设备连接,并在加热介质通道8中循环通入热力介质,热力介质可以为导热油、蒸汽、热水等。反之,在对反应容器1进行冷却时,将冷却介质通道7通过管道与冷却设备连接,并在冷却介质通道7中循环通入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可以为冷却水、冷导热油或冷却风等。另外,冷却介质通道7和加热介质通道8上下交替设置结构,可以使得反应容器加热或者冷却时,整体温度变化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局部高温或者局部低温。
31.在所述反应容器1的内腔靠近底部位置处设置有ph监测装置9;在反应容器1靠近口部位置处设置有气压监测装置10;所述ph监测装置9和气压监测装置10均连接至报警器。可通过ph值和气压值的稳定数据,报警co2捕集状态,当ph值变化小于0.2,气压值在5分钟内无变化,则反应结束。通过ph监测装置9和气压监测装置10控制报警器报警,研究不同条件状态,材料的固碳速度。
32.所述盖体2与反应容器1通过多个锁紧螺钉11紧固连接,在盖体2与反应容器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2。
33.在所述盖体2上设置有第一压力表13a。进一步地,在co2进气管4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表13b;在抽气管5上设置有第三压力表13c;在每个气相接口管6上分别设置有第四压力表13d。以便于观察反应容器1内部的压力,以及各个管体上的压力情况。通过泄压保压阀201配合各个压力表,可用于调整通入二氧化碳浓度,以及通入其它气体浓度,研究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其它气体浓度材料对co2的固碳情况。
34.所述反应容器1为透明材质结构,可观察反应容器内物料状况。
35.在反应容器1的外壁包覆有可拆卸的隔热层。
36.在co2进气管4、气相接口管6上分别设置有减压阀;在抽气管5上设置有背压阀,通过减压阀、背压阀进一步对反应容器1内部的压力进行控制。
37.另外,在出料口101上配阀门及取样器系统(图中未示出),以便于控制物料排出以及进行取样。
38.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co2捕集设备,其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9.a.将捕集co2的材料通过进液口202放入反应容器1内,采用抽真空设备连接抽气管5进行抽真空处理。
40.b.从co2进气管4通入co2气体,利用气相接口管6通入水蒸气或其它气体,以研究不同气体环境下,材料co2的固碳情况。
41.c.设备暂停减压后,可以从进液口202中途添加不同的反应液体,研究不同液体环
境下,材料co2的固碳情况。
42.d.通过对加热介质通道8中通入加热介质,对反应容器1内材料进行加热,研究不同温度环境下,材料co2的固碳情况。
43.e.通过振捣装置3对反应容器内材料进行振捣搅拌,研究不同搅拌速度下,材料co2的固碳情况。
44.f.通过泄压保压阀201对通入反应容器1的气体压力进行控制,研究不同压力环境下,材料co2的固碳情况。
45.g.反应中止或结束后,可以通过盖体上的泄压保压阀201降低反应容器内压力,停止向加热介质通道8中通入加热介质,同时对冷却介质通道7中通入冷却介质,以对反应容器1进行降温。
46.h.捕集装置恢复正常压力和温度后,开启出料口101,将反应容器1内材料取出,开启振捣装置3可辅助材料加速流出。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