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环境检测土壤取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51357发布日期:2022-12-14 03:00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环境检测土壤取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壤取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环境检测土壤取样设备。


背景技术:

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在对某一地区进行生态环境检测时,对于该地区土壤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而在土壤检测前,需要采集该地区的土壤样品,方可进行后续土壤的检测作业,而采用传统的土壤取样器进行土壤取样,人工按压插取较为费力,且插取深度不便控制,使用效果不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操作省力便捷的土壤取样设备,来对生态环境地区土壤进行检测前的取样。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态环境检测土壤取样设备,具有取样管插取较为省力便捷,且取样管插取深度便于控制,同时取样管拆装简单方便,且开合方便快捷,便于取样管中土壤样品较为完整的取出的特点。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环境检测土壤取样设备,包括u形架,所述u形架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正反电机,所述u形架的上端开设有通孔,所述正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通孔并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部四周旋合连接有内螺纹管,所述内螺纹管的底端两侧均固定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卡,且所述限位卡与u形架滑动连接,所述内螺纹管的底端内部固定连接有磁吸片,所述内螺纹管的底端两侧均固定有插条,所述内螺纹管的底端设置有取样管,且所述取样管的上端与磁吸片相互吸合,所述取样管包括半管一和半管二,所述半管一的一侧左右两端均一体成型有连接条,所述半管二的一侧左右两端均开设有连接槽,且所述连接条与连接槽卡合连接。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环境检测土壤取样设备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条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半管一与半管二的外壁均一体成型有限位条,且所述限位条与限位槽滑动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环境检测土壤取样设备优选技术方案,所述u形架的底端两侧均固定有支板,且所述支板的宽度大于u形架的厚度。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环境检测土壤取样设备优选技术方案,所述u形架的上端两侧均固定有立把,所述立把的上端固定有握把,且所述握把与立把呈“u”字形相互垂直。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环境检测土壤取样设备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条为弧形结构且呈对称分布。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态环境检测土壤取样设备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取样管的
长度大于插条的长度,且所述取样管的底端为斜口。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本实用新型在取样时,通过将u形架置于待取样区域土层上方,而后通过正反电机带动螺纹杆进行转动,从而通过在固定位置进行转动的螺纹杆带动内螺纹管下移,并通过限位卡相对u形架下滑进行导向限位,通过取样管插入土壤中进行取样,土壤样品临时存于取样管中,取样管插取较为省力便捷,且取样管插取深度便于控制,使用效果更佳。
12.2、本实用新型在取样后,还可进一步将内螺纹管底端位于插条内的取样管拔出,取样管的上端与磁吸片分离,然后再向外掰开半管一以及半管二,连接条与连接槽相互分离,通过上述操作可在取样后将取样管快速取下,以便取样管中土壤样品较为完整的取出,进而便于后续的检测使用,取样管拆装简单方便,开合方便快捷,整体使用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卡与u形架连接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螺纹管与取样管连接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图4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内螺纹管与取样管仰视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图6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u形架;2、支板;3、立把;4、握把;5、正反电机;6、通孔;7、螺纹杆;8、内螺纹管;9、连杆;10、限位卡;11、磁吸片;12、插条;13、限位槽;14、取样管;15、半管一;16、半管二;17、限位条;18、连接条;19、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环境检测土壤取样设备,包括u形架1,u形架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正反电机5,u形架1的上端开设有通孔6,正反电机5的输出轴贯穿通孔6并固定连接有螺纹杆7,螺纹杆7的外部四周旋合连接有内螺纹管8,内螺纹管8的底端两侧均固定有连杆9,连杆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卡10,且限位卡10与u形架1滑动连接,其中通过两个限位卡10相u形架1的两侧上下滑动,可对螺纹杆7外上下移动的内螺纹管8进行导向限位,防止内螺纹管8左右转动,以便内螺纹管8以及取样管14平稳下移,内螺纹管8的底端内部固定连接有磁吸片11,其中通过磁吸片11磁吸,可防止内螺纹管8底端的取样管14下坠掉落,内螺纹管8的底端两侧均固定有插条
12,其中通过两个插条12可对取样管14两侧进行限位,可防止取样管14中的半管一15和半管二16向外活动张开,内螺纹管8的底端设置有取样管14,且取样管14的上端与磁吸片11相互吸合,取样管14包括半管一15和半管二16,半管一15的一侧左右两端均一体成型有连接条18,半管二16的一侧左右两端均开设有连接槽19,且连接条18与连接槽19卡合连接,其中通过连接条18与连接槽19卡合连接,可提高半管一15和半管二16的连接效果,防止半管一15和半管二16内的土壤于连接缝处侧漏,本实用新型在取样时,通过将u形架1置于待取样区域土层上方,而后通过正反电机5带动螺纹杆7进行转动,从而通过在固定位置进行转动的螺纹杆7带动内螺纹管8下移,并通过限位卡10相对u形架1下滑进行导向限位,通过取样管14插入土壤中进行取样,土壤样品临时存于取样管14中,取样管14插取较为省力便捷,且取样管14插取深度便于控制,使用效果更佳,同时在取样后,还可进一步将内螺纹管8底端位于插条12内的取样管14拔出,取样管14的上端与磁吸片11分离,然后再向外掰开半管一15以及半管二16,连接条18与连接槽19相互分离,通过上述操作可在取样后将取样管14快速取下,以便取样管14中土壤样品较为完整的取出,进而便于后续的检测使用,取样管14拆装简单方便,开合方便快捷,整体使用效果更佳,另外,本实施例中未作详细说明的内容均为现有公知技术,此处不再进行过多的介绍。
25.参照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插条12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13,半管一15与半管二16的外壁均一体成型有限位条17,且限位条17与限位槽13滑动连接,其中通过插条12内限位槽13的设置,以及半管一15与半管二16外限位条17的设置,以便取样管14于两个插条12内的居中插设。
26.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u形架1的底端两侧均固定有支板2,且支板2的宽度大于u形架1的厚度,其中通过支板2的设置,可增大u形架1底端的支撑面,以便u形架1的稳定支撑,放置更为稳定,另外,u形架1的上端两侧均固定有立把3,立把3的上端固定有握把4,且握把4与立把3呈“u”字形相互垂直,其中通过立把3以及握把4的设置,便于u形架1随手拎提,使用更为灵活。
27.参照图1、图2、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插条12为弧形结构且呈对称分布,以便与弧形的半管一15与半管二16外壁贴合接触,另外,取样管14的长度大于插条12的长度,且取样管14的底端为斜口,以便取样管14轻松插入土壤中。
28.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及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通过握把4以及立把3拎提,将u形架1置于待取样区域土层上方,并通过支板2进行稳定支撑,之后外接电源启动正反电机5,通过正反电机5带动螺纹杆7进行转动,从而通过在固定位置进行转动的螺纹杆7带动内螺纹管8下移,并通过限位卡10相对u形架1下滑进行导向限位,防止内螺纹管8左右转动,以便内螺纹管8以及取样管14平稳下移,通过取样管14插入土壤中进行取样,土壤样品临时存于取样管14中,然后通过正反电机5反向带动螺纹杆7进行转动,从而将内螺纹管8以及带存有土壤样品的取样管14收回,取样管14插取较为省力便捷,且取样管14插取深度便于控制,使用效果更佳,之后进一步将内螺纹管8底端位于插条12内的取样管14拔出,取样管14的上端与磁吸片11分离,限位条(17相对限位槽13滑出脱离,然后再向外掰开半管一15以及半管二16,连接条18与连接槽19相互分离,通过上述操作可在取样后将取样管14快速取下,以便取样管14中土壤样品较为完整的取出,进而便于后续的检测使用,取样管14拆装简单方便,开合方便快捷,整体使用效果更佳。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