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高分子物质染色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26774发布日期:2023-01-14 00:59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高分子物质染色仪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技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生物高分子物质染色仪器。


背景技术:

2.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可以在一定的介质上,以电泳的方式将具备不同电荷的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分离,在此介质通常是指凝胶介质,其种类包括但不限于聚丙烯酰胺,琼脂糖。在此所谓的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等。比如习惯用于蛋白分离检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将蛋白样品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后,蛋白会依照一定规律在凝胶上排列。以下此类染色物均称为凝胶,其中的被染色物质为蛋白质。染色的目的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染料着色在凝胶上的蛋白质条带,使蛋白质条带可以被辨别。对于聚丙烯酰胺凝胶染色的染料,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氨基黑、考马斯亮蓝g250、考马斯亮蓝r250等。对于聚丙烯酰胺凝胶染色的方式,通常采用将凝胶浸泡于液体中并附加一定程度的振荡的方式。传统的染色步骤分为固定(fix)、染色(stain)、脱色(destain),当然某些改良的方案可以省略除染色之外的步骤。
3.对于非加热的染色整个过程通常完成时间在2小时至数天,时间过长。对于加热染色整个过程通常的时间在30分钟至1小时,加热染色的缺点在于加热至沸腾时会造成染色液或脱色液的有机溶剂或酸类物质挥发,造成环境的不友好,而且加热会造成凝胶体破碎。此外加热染色由于其为手工操作,其效果并不能保证每次均能重复同样的染色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问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高分子物质染色仪器。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高分子物质染色仪器,设有染色池及上盖,所述上盖盖合在染色池上,所述上盖的底部固定有负极板及隔离板,所述负极板位于上盖及隔离板之间,且负极板与隔离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染色池的底部固定有正极板,所述正极板上方固定有另一隔离板,且该隔离板与正极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隔离板上均设有用于液体流动的孔系,所述上盖盖合时两个隔离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凝胶的间隙。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设有外壳,所述染色池固定在外壳的顶面上,所述上盖的一侧与染色池的一侧铰接连接。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染色池在外壳的左右两侧各设一个,所述上盖分别与外壳的左右两侧面铰接连接。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外壳上设有三个溶液灌入接口及一个废液排出接口,所述溶液灌入接口分别用于向染色池内灌入平衡液、染色液及脱色液,所述废液排出接口用于排出染色池内处理后的废液。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溶液灌入接口及废液排出接
口均由一个蠕动泵及切换阀控制,所述切换阀用于切换灌入的液体种类及排出废液。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外壳上设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为触摸式显示屏控制系统。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电场进行染色,凝胶呈薄片状,凝胶不发生卷曲、漂浮等情况,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平衡、染色、脱色步骤均可以控制在5分钟之内,有效避免染色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加热挥发,并且在密闭系统中进行操作,可以有效控制实验环境,采用统一的仪器和操作流程进行染色,有效地增加结果的重复性,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采用平衡处理缩短染色时间,并增强染色效果,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盖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染色池、上盖闭合时局部剖视示意图;
16.图4是图3中x处放大图。
17.图中,染色池1,上盖2,正极板3,负极板4,隔离板5,孔系51,外壳6,溶液灌入接口7,控制面板8。
具体实施方式
18.如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生物高分子物质染色仪器,设有染色池1及上盖2,所述上盖2盖合在染色池1上,所述上盖2的底部固定有负极板4及隔离板5,所述负极板4位于上盖2及隔离板5之间,且负极板4与隔离板5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染色池1的底部固定有正极板3,所述正极板3上方固定有另一隔离板5,且该隔离板5与正极板3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隔离板5上均设有用于液体流动的孔系51,所述上盖2盖合时两个隔离板5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凝胶的间隙。
19.采用将待染色的用于分离高分子聚合物的凝胶介质置于电场中,利用电场对凝胶介质进行染色。正极板3及负极板4通电后在溶液内形成电场。
20.所述染色池1的池体为耐腐蚀材料构成,上盖2与染色池1可以闭合密封。正极板3的材料为钛或钛合金,其表面由惰性金属镀层防止正极电腐蚀。负极板4为不锈钢或钛或钛合金,负极板4一般不做镀层处理。两块隔离板5之间为凝胶放置区域,两块隔离板之间区域约厚3mm,凝胶厚度为1-1.5mm,该空间可以有效控制凝胶不发生卷曲,漂浮等情况,隔离板5为耐腐蚀材料,并为多孔结构可以使溶液有效浸没凝胶。
21.所述上盖2的中部向下凸出,并伸入染色池1内。使染色液体不必灌满整个染色池1,负极板4即可以接触液体。
22.优选的,设有外壳6,所述染色池1固定在外壳6的顶面上,所述上盖2的一侧与染色池1的一侧铰接连接。该结构翻开上盖2时,负极板4及隔离板5仍位于染色池1上方,溶液不易滴洒或流出。
23.优选的,所述染色池1在外壳6的左右两侧各设一个,所述上盖2分别与外壳6的左右两侧面铰接连接。
24.所述上盖2上设有用于方便其翻开的把手。
25.优选的,所述外壳6上设有三个溶液灌入接口7及一个废液排出接口,所述溶液灌入接口7分别用于向染色池1内灌入平衡液、染色液及脱色液,所述废液排出接口用于排出染色池1内处理后的废液。
26.由于凝胶在染色之前经过电泳过程,或者说凝胶初始的设计就是为了满足电泳过程,在凝胶中除了有用于支持的交联高分子网状物质之外,还必定具备其电泳的缓冲系统,其中电泳的缓冲系统物质,在电泳完毕后凝胶中会有大量的残留缓冲物质,比如tris、glycine、mops等,此类缓冲物质在凝胶中的存在会对染料的染色带来干扰,并增加脱色的难度,或者说是必须进行脱色处理才能辨别染色高分子样品。此外,对于待染色的生物高分子,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可以提高其被染料着色的程度。
27.染色前,向染色池1内注入平衡液,平衡液可以为硫酸铵、尿素、磷酸等可以降低非染色区域着色的物质,利用此类物质在溶液中的带电粒子可以运动的原理,将其纳入凝胶中,并将凝胶原有的可能干扰染色的缓冲物质残留一定程度的分散进溶液中。通过电场的染色前的平衡,排除染色的不利因素增加染色的有利因素。将用于处理被染色物质提高其染色效果的物质也加入电场中,及传统意义上的固定(fix)步骤物质,让其达到优化染色环境的目的。
28.优选的,所述溶液灌入接口7及废液排出接口均由一个蠕动泵及切换阀控制,所述切换阀用于切换灌入的液体种类及排出废液。
29.优选的,所述外壳6上设有控制面板8,所述控制面板8为触摸式显示屏控制系统。
30.其主要控制参数有灌入液体的种类、灌入液体的体积、排出废液、电极板通电时间、结束、警告等信息。各步骤可以组合形成固定化程序,控制系统可以存储固定化程序,用于日常使用。
31.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