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副车架零部件检测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63368发布日期:2022-12-31 10:23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副车架零部件检测检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检测检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副车架零部件检测检具。


背景技术:

2.检测检具是由底板,支腿和废料槽构成的,在汽车工业领域被用来进行汽车后副车架的零部件检测。
3.现有技术中在使用检测检具进行汽车后副车架的零部件检测时,由于后副车架形状复杂,在进行固定时只有几个最外围的点与固定板相接触,导致固定效果不佳,使后副车架掉落损伤的问题出现。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在使用检测检具进行汽车后副车架的零部件检测时固定不佳的问题,先有技术采用在固定板表面放置缓冲泡棉以增大接触面积,但缓冲泡棉形状不稳定,在进行固定时易发生形变,进而导致汽车后副车架在固定检测时掉落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进行汽车后副车架的零部件检测时固定不佳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后副车架零部件检测检具。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后副车架零部件检测检具,包括底板,底板的下表面四角位置固定连接有支腿,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废料槽,底板的上表面设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下表面与底板固定连接,固定板的一侧螺纹连接有螺栓,螺栓的一端转动连接有u形板,u形板的下表面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限位板的表面与固定板滑动连接,u形板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圆轴,圆轴的圆弧面固定连接有弧形板。
7.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在使用检具进行汽车后副车架的零部件检测时,可通过底板上表面的四个螺栓带动弧形板互相抵接住副车架进行固定,弧形板可根据副车架的形状自由转动不同位置的效果,从而使副车架的固定效果更稳定。
8.可选的,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圆柱,圆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
9.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在支撑板的上表面放置汽车后副车架进行支撑,从而使副车架的固定以及检测过程更稳定的效果。
10.可选的,支撑板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若干转轴,转轴的圆弧面环设有一圈固定槽。
11.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在支撑板上放置汽车后副车架时,由于车架自重过重,在支撑板表面可通过转轴来进行移动的效果,从而使后副车架的位置调整更便捷省力。
12.可选的,弧形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滑垫,防滑垫的尺寸与弧形板的尺寸相适配。
13.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在进行汽车后副车架的固定时,弧形板表面的防滑垫可增大摩擦力,使固定更佳的效果。
14.可选的,底板的下表面设有收纳结构,收纳结构包括l形板,l形板的短臂端与底板
固定连接,l形板的长臂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矩形块,矩形块的上表面与底板固定连接,l形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收纳盒。
15.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在进行汽车后副车架的零部件检测时,会将不需要的废品零件以及杂物从废料槽扔下,使用收纳盒进行盛放,并可从l形板表面抽出收纳盒,进行废品零件和杂物的清理效果。
16.可选的,收纳盒的表面转动连接有盒盖,收纳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圆钮,圆钮的圆弧面固定连接有弹力绳,弹力绳的一端与盒盖固定连接。
17.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可向下转动盒盖,带动弹力绳拉伸,此时进行收纳盒内废料的清理,待清理完毕后,松开盒盖,在弹力绳的回弹作用下,带动盒盖快速回正固定的效果。
18.可选的,收纳盒的内壁两侧转动连接有把手,把手的截面呈“u”形。
19.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在需要使用时,可将把手从收纳盒内壁转出,使用两个把手便捷进行收纳盒的移动取放的效果。
20.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1.本技术中,在需要对汽车后副车架零部件进行检测时,首先将汽车后副车架放置在支撑板上,支撑板上转动连接的转轴,可使后副车架在支撑板上便捷滑动,调整固定前的后副车架的位置,在调整到适合位置时,即可转动四角位置的螺栓,螺栓在固定板表面螺纹转动,螺栓的一端在u形板表面转动,带动u形板向前推动,u形板两侧固定的限位板可进行限位,避免u形板跟随螺栓转动,u形板带动弧形板向前推进,弧形板在u形板表面转动,根据后副车架的形状角度进行调整,四角位置同时推进,固定住后副车架,通过设置固定结构,达到了使用螺栓转动带动u形板向前推进,使用弧形板向前推动固定住后副车架的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的固定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的固定结构的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的清洁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技术的清洁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例说明:1、底板;2、支腿;3、废料槽;4、固定结构;401、固定板;402、螺栓;403、u形板;404、限位板;405、圆轴;406、弧形板;407、圆柱;408、支撑板;409、转轴;410、固定槽;411、防滑垫;5、收纳结构;51、l形板;52、矩形块;53、收纳盒;54、盒盖;55、圆钮;56、弹力绳;57、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8.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后副车架零部件检测检具,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下表面四角位置固定连接有支腿2,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废料槽3,底板1的上表面设有固定结构4,底板1的下表面设有收纳结构5。
29.下面具体说一下其固定结构4和收纳结构5的具体设置和作用。
30.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方案中:固定结构4包括固定板401,固定板401的下表面与底
板1固定连接,固定板401的一侧螺纹连接有螺栓402,螺栓402的一端转动连接有u形板403,u形板403的下表面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404,限位板404的表面与固定板401滑动连接,u形板403的内壁转动连接有圆轴405,圆轴405的圆弧面固定连接有弧形板406。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在使用检具进行汽车后副车架的零部件检测时,可通过底板1上表面的四个螺栓402带动弧形板406互相抵接住副车架进行固定,弧形板406可根据副车架的形状自由转动不同位置的效果,从而使副车架的固定效果更稳定。
31.其中,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圆柱407,圆柱40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408。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在支撑板408的上表面放置汽车后副车架进行支撑,从而使副车架的固定以及检测过程更稳定的效果。支撑板408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若干转轴409,转轴409的圆弧面环设有一圈固定槽410。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在支撑板408上放置汽车后副车架时,由于车架自重过重,在支撑板408表面可通过转轴409来进行移动的效果,从而使后副车架的位置调整更便捷省力。之后,弧形板40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滑垫411,防滑垫411的尺寸与弧形板406的尺寸相适配。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在进行汽车后副车架的固定时,弧形板406表面的防滑垫411可增大摩擦力,使固定更佳的效果。
32.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方案中:收纳结构5包括l形板51,l形板51的短臂端与底板1固定连接,l形板51的长臂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矩形块52,矩形块52的上表面与底板1固定连接,l形板5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收纳盒53。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在进行汽车后副车架的零部件检测时,会将不需要的废品零件以及杂物从废料槽3扔下,使用收纳盒53进行盛放,并可从l形板51表面抽出收纳盒53,进行废品零件和杂物的清理效果。随后,收纳盒53的表面转动连接有盒盖54,收纳盒5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圆钮55,圆钮55的圆弧面固定连接有弹力绳56,弹力绳56的一端与盒盖54固定连接。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可向下转动盒盖54,带动弹力绳56拉伸,此时进行收纳盒53内废料的清理,待清理完毕后,松开盒盖54,在弹力绳56的回弹作用下,带动盒盖54快速回正固定的效果。最后,收纳盒53的内壁两侧转动连接有把手57,把手57的截面呈“u”形。上述部件所达到的效果为:达到了在需要使用时,可将把手57从收纳盒53内壁转出,使用两个把手57便捷进行收纳盒53的移动取放的效果。
33.工作原理,在需要对汽车后副车架零部件进行检测时,首先将汽车后副车架放置在支撑板408上,支撑板408上转动连接的转轴409,可使后副车架在支撑板408上便捷滑动,调整固定前的后副车架的位置,在调整到适合位置时,即可转动四角位置的螺栓402,螺栓402在固定板401表面螺纹转动,螺栓402的一端在u形板403表面转动,带动u形板403向前推动,u形板403两侧固定的限位板404可进行限位,避免u形板403跟随螺栓402转动,u形板403带动弧形板406向前推进,弧形板406在u形板403表面转动,根据后副车架的形状角度进行调整,四角位置同时推进,固定住后副车架。通过设置固定结构4,达到了使用螺栓402转动带动u形板403向前推进,使用弧形板406向前推动固定住后副车架的效果。
34.在进行汽车后副车架的检测时,不需要的废料与杂物通过废料槽3落入下方的收纳盒53内,在收纳盒53盛放完毕后,可拉动收纳盒53在l形板51表面滑出,并可通过两侧转出的把手57拉动收纳盒53,进行收纳盒53的移动,在需要进行清理时,可拉动盒盖54,盒盖54带动弹力绳56拉伸,将盒盖54转出后,即可进行收纳盒53内壁的清理,在清理完毕后,松
开盒盖54,弹力绳56收缩带动盒盖54快速回正固定。通过设置收纳结构5,可使用收纳盒53收纳后副车架的检测时产生的废料以及杂物,并便捷清理的效果。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