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减振器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35248发布日期:2022-11-25 23:41阅读:85来源:国知局
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减振器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减振器和车辆。


背景技术:

2.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路面激励会导致减振器压缩,减振器缓冲块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缓冲和限位作用。当减振器中的缓冲块承受的载荷较大时,缓冲块和与缓冲块接触的端盖易发生变形、碎裂等情况。
3.在现有技术中,缓冲块载荷验证仅设置在台架设备上进行加载,缺失实车行驶时的载荷数据,难以在故障原因分析和设计改善时收集实车载荷的准确数据作为改善和设计依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该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可以解决实车缓冲块载荷测试问题。
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减振器。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包括:内骨架;外骨架,所述外骨架套设在所述内骨架的外侧;以及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外骨架上,所述传感器与所述内骨架间隔设置。
8.由此,通过将传感器设置于外骨架上,并且使外骨架套设在内骨架的外侧,可以限制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中力的传递路径,从而可以测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减振器的载荷数据,满足减振器的实车测试需求,方便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的拆装和重复利用。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骨架包括第一连接环、第一立柱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部,所述第一连接环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底部,所述第一立柱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立柱在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环与所述内骨架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支撑板用于与缓冲块抵接支撑,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内外两侧。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感器为应变片。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应变片粘接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内外两侧。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骨架包括第二连接环、第二立柱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立柱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环设置于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所述第二立柱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立柱在所述第二连接环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接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连接固定,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在周向上相互错开。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相邻两个第一立柱之间限定出第一减重槽,相邻两个第二立柱之间限定处第二减重槽,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减重槽相对应且与所述第二减重槽相间隔,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减重槽相对应且与所述第一减重槽相间隔。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环的上部周向设置有台阶部,所述第一连接环设置于所述台阶部上且与所述台阶部过盈配合。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包括:减振器主体;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减振器主体;缓冲块,所述缓冲块套设于所述活塞杆外;以上所述的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所述减振器主体的上端设置于所述内骨架中且与所述内骨架过盈配合,所述内骨架和所述外骨架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活塞杆穿设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缓冲块与所述外骨架顶部抵接支撑。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减振器。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局部示意图;
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局部示意图;
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局部示意图;
2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传感器组件局部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1000、车辆;
25.100、减振器;
26.10、传感器组件;
27.11、内骨架;111、第二连接环;1111、台阶部;112、第二立柱;1121、第二减重槽;113、第二支撑板;114、第一穿孔;
28.12、外骨架;121、第一连接环;122、第一立柱;1221、第一减重槽;123、第一支撑板;124、第二穿孔;
29.13、传感器;131、应变片;
30.20、减振器主体;30、缓冲块。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32.结合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00的传感器组件10可以主要包括:内骨架11、外骨架12和传感器13,其中,外骨架12套设在内骨架11的外侧。具体地,传感器组件10的结构设置包括内骨架11和外骨架12,内骨架11不仅可以对外骨架12起到支撑结构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传感器组件10的结构强度,可以提升传感器组件10的工作稳定性,
123,第一支撑板123设置于第一立柱122的顶部,第一连接环121设置于第一立柱122 的底部,第一立柱122为多个,多个第一立柱122在第一连接环121和第一支撑板123 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第一连接环121、第一立柱122和第一支撑板123组成了外骨架12的整体结构,多个第一立柱122在第一连接环121和第一支撑板123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可以使第一连接环121和第一支撑板123之间的连接方式稳定可靠,同时多个第一立柱122可以为传感器13提供安装位置,可以提升外骨架12的作用稳定性。
42.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环121与内骨架11连接固定,第一支撑板123用于与缓冲块 30抵接支撑,传感器13设置于第一立柱122的内外两侧。具体地,第一连接环121与内骨架11连接固定,可以支持外骨架12和内骨架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以保证内骨架11对外骨架12的支撑效果,第一支撑板123与缓冲块30抵接支撑,可以使缓冲块30承受的力直接通过第一支撑板123传递至外骨架12上,缓冲块30承受的力从第一支撑板123传递至第一立柱122上,将传感器13设置于第一立柱122的内外两侧,可以使传感器13直接地测量力的应变值,从而减少传感器13的测量时间,可以加快传感器13的测量速率,可以节省实车缓冲块30载荷测试的时间。
43.结合图1和图3所示,传感器13为应变片131。具体地,应变片131是由敏感栅等构成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电阻应变片131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制作的,当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时,应变片131的电阻值会产生相应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效应”。应变片131对于电磁场不敏感,可适用于易爆炸、高震动、高负载的工作环境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应变片131,可以提升传感器组件10 的工作稳定性,可以使实车缓冲块30载荷测试得到可靠的测量结果。
44.结合图3所示,应变片131粘接设置于第一立柱122的内外两侧。具体地,在进行实车缓冲块30载荷测试时,第一立柱122传递了实车缓冲块30承受的力,第一立柱122 在应变片131固定点处会发生应变,应变片131中的敏感栅会随之变形,可以使应变片 131中的电阻发生变化,从而可以使传感器13测得应变片131处的应变值,可以为传感器组件10收集较为准确的应变值。
45.结合图1-图4所示,内骨架11包括第二连接环111、第二立柱112和第二支撑板 113,第二支撑板113设置于第二立柱112的顶部,第二连接环111设置于第二立柱112 的底部,第二立柱112为多个,多个第二立柱112在第二连接环111和第二支撑板113 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第二连接环111、第二立柱112和第二支撑板113组成了内骨架11的整体结构,多个第二立柱112在第二连接环111和第二支撑板113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可以使第二连接环111和第二支撑板113之间的连接方式稳定可靠,同时多个第二立柱112可以提升内骨架11的作用稳定性,可以提升内骨架11对外骨架12 的支撑作用可靠性。
46.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板113间隔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23的下方,第二连接环111与第一连接环121连接固定,第一立柱122和第二立柱112在周向上相互错开。具体地,第二支撑板113间隔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23的下方,可以防止内骨架11的顶部与外骨架12的顶部接触,可以保证缓冲块30承受的力全部从外骨架12的传递路径传递,可以提升传感器13测得的应变值的准确性,可以提升实车缓冲块30载荷的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另外,第二连接环111与第一连接环121连接固定,第一立柱122和第二立柱112 在周向上相互错开,不仅可以使内骨架11和外骨架12的连接方式稳定可靠,结构简单,便于拆卸,而且还可以保证第一立
柱122和第二立柱112的作用互不干扰,可以使力沿着外骨架12上的传递路径传递,可以使应变片131测量得到的应变数据更为准确,可以提升传感器组件10的工作可靠性。
47.结合图1所示,相邻两个第一立柱122之间限定出第一减重槽1221,相邻两个第二立柱112之间限定处第二减重槽1121,第一立柱122与第二减重槽1121相对应,并且与第二减重槽1121相间隔,第二立柱112与第一减重槽1221相对应,并且与第一减重槽1221相间隔。具体地,第一减重槽1221和第二减重槽1121可以在保证外骨架12和内骨架11的结构刚度的前提下,降低传感器组件10的质量,从而可以提升车辆1000 的车身轻量化,可以减少传感器组件10的生产成本。
48.进一步地,第一立柱122与第二减重槽1121相对应,并且与第二减重槽1121相间隔,第二立柱112与第一减重槽1221相对应,并且与第一减重槽1221相间隔,可以在提升内骨架11和外骨架12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保证内骨架11对外骨架12的支撑和外骨架12对力的传递互不干扰,进而可以使传感器组件10在实车缓冲块30载荷测试中的作用更为可靠。
49.结合图1-图4所示,第二连接环111的上部周向设置有台阶部1111,第一连接环 121设置于台阶部1111上,并且与台阶部1111过盈配合。具体地,第二连接环111的上部周向设置有台阶部1111,可以便于第一连接环121与台阶部1111之间连接配合,第一连接环121设置于台阶部1111上,可以使第一连接环121和第二连接环111的连接位置更加平整,可以防止传感器组件10在第一连接环121和第二连接环111处发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第一连接环121和第二连接环111的损坏。
50.进一步的,第一连接环121和第二连接环111的台阶部1111之间过盈配合,不仅可以增强外骨架12和内骨架11的连接强度,可以使传感器组件10结构更加紧凑,还可以使传感器组件10中的外骨架12和内骨架11的组装和拆卸更加方便,可以使传感器组件10在满足测得实车缓冲块30载荷数据的前提下,提升传感器组件10的拆装便利性,可以对传感器组件10中的内骨架11和外骨架12进行重复利用,可以节省实车缓冲块30载荷测试的测试成本。
51.结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减振器100包括减振器主体20、活塞杆、缓冲块30和传感器组件10,其中,活塞杆可以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减振器主体20,缓冲块30套设于活塞杆外,当车辆1000行驶在实际道路上发生颠簸时,活塞杆由于受到路面振动载荷被压缩,从而可以带动缓冲块30被压缩,缓冲块30可以将路面振动产生的力传递至减振器主体20上,减振器主体20对车辆1000行驶过程中受到的振动进行减振作用,从而可以减少车辆1000内部的振感。
52.进一步地,减振器主体20的上端设置于内骨架11中,并且与内骨架11过盈配合。具体地,减振器主体20的上端设置于内骨架11中,不仅可以使减振器主体20为内骨架11提供安装固定的位置,还可以使缓冲块30传递来的力在经过减振器100减振作用前传递至传感器组件10上,可以提高传感器组件10测量的实车缓冲块30载荷数据的精确性。
53.进一步地,减振器主体20的上端与内骨架11之间过盈配合,不仅可以保证减振器主体20和内骨架11之间的连接强度满足实车缓冲块30载荷测试的测量需求,还可以降低减振器主体20和传感器组件10之间的安装难度,可以提升传感器组件10的安装便利性。另外,减振器主体20的上端与内骨架11之间过盈配合,还可以便于传感器组件10的拆卸,将同一传感器组件10测试结束后拆卸,可以重复利用于其他车辆1000 和减振器100的实车缓冲块
30载荷测试中,可以增加传感器组件10的重复利用性。
54.进一步地,内骨架11和外骨架12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第一穿孔114和第二穿孔124,活塞杆穿设第一穿孔114和第二穿孔124,缓冲块30与外骨架12顶部抵接支撑。具体地,第一穿孔114和第二穿孔124相对应设置,可以使活塞杆在减振器主体20和传感器组件10中移动顺畅,可以保证减振器100在行车过程中的减振效果稳定可靠。另外,缓冲块30与外骨架12顶部抵接支撑,不仅可以保证缓冲块30的结构位置稳定,而且还可以减少力从缓冲块30传递至外骨架12的损耗,可以使传感器13测量的应变值更加准确,可以使实车缓冲块30载荷测试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
55.结合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包括上述的减振器100,可以使实车在行驶过程中,减振器100不仅可以保证车辆1000的减震效果,还可以在实车行驶过程中测量缓冲块30载荷,从而可以为车辆1000的故障原因分析和设计改善提供较为准确的设计依据。另外,上述传感器组件10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减振器100或者车辆1000,可以针对不同场景的测试需求设置于合适的位置。
5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5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