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物位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23121发布日期:2023-01-13 23:49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物位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位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物位计。


背景技术:

2.物位测量通常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封闭式或敞开容器中物料(固体或液位)的高度进行检测,如果是对物料高度进行连续的检测,称为连续测量。如果只对物料高度是否到达某一位置进行检测称为限位测量。完成这种测量任务的仪表叫做物位计。且物位计分类有,静压型物位计、超声波物位计、雷达物位计、电容式物位计等等。
3.现有物位计种类繁多,以及雷达物位计采用微波脉冲的测量方法,并可在工业频率波段范围内正常,波束能量低,可安装于各种金属、非金属容器对液体、浆料及颗粒料的物位进行非接触式连续测量。适用于粉尘、温度、压力变化大,有惰性气体及蒸汽存在的场合,以及雷达物位计与容器安装时多采用螺栓固定,以及在长期使用中螺栓存在滑丝问题,使得雷达物位计与容器连接后,在对其拆装时存在效率低,因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物位计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物位计来解决上述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物位计,包括承载容器,所述承载容器的顶部固定相通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的顶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内部卡合连接有定位杆,且定位杆与固定盘座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卡孔,所述安装环的侧面开设有多组第一卡孔,所述安装环的顶部卡合连接有固定盘座,所述固定盘座的顶部设有物位计端头,所述固定盘座的侧面固定设有多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拉杆,所述活动拉杆的外表面设有复位弹簧,所述活动拉杆的移动端面固定设有固定卡杆,所述固定卡杆贯穿第一卡孔与第二卡孔卡合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盘座的顶部外表面固定设有活动环,所述固定盘座的顶部外表面设有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母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且活动槽与活动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螺母与物位计端头螺纹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架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制板,且限制板与固定卡杆固定连接,所述限制板的顶部开设有多组限制孔。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动拉杆与固定卡杆的切面均为“t”字形设置,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固定卡杆的尾端固定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杆的横截面与定位槽的内部直径相适配设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卡孔与第一卡孔的内部直径相同,所述固定卡杆的横截面直径与第一卡孔、第二卡孔相适配设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槽、定位杆、第一卡孔、连接架、固
定卡杆、活动拉杆、复位弹簧、限制板、第二卡孔的数量相同,且为环形分布。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3.1、通过该设计,以便对雷达物位计与容器进行便捷的拆装操作,避免了传统螺栓连接长时间使用存在滑丝,以至于后期不便拆卸与拆装时存在工作效率低,该操作,提高了物位计与容器连接安装的便捷性。
14.2、通过活动槽与活动环的转动连接,使得连接螺母在固定盘座上转动,以及在物位计端头与连接螺母的螺纹连接下,使得物位计端头在不转动的情况下,通过对连接螺母转动,使得连接螺母对固定盘座与物位计端头进行固定连接,避免了传统固定盘座与物位计端头直接螺纹转动,存在物位计端头与固定盘座内部线路出折断问题,进而提高了固定盘座与物位计端头连接时其内部线路的安全性。
15.3、通过设置限制板,当活动拉杆移动且固定卡杆与连接架分离时,通过卡扣插入限制板上的限制孔内部,使得固定卡杆在复位弹簧弹性形变作用下移动位置进行限位,该操作,避免了对多组活动拉杆进行拉动时存在操作不便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固定卡杆与第二卡孔分离时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雷达物位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局部爆炸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其中:1、承载容器;2、安装环;3、固定盘座;4、定位槽;5、定位杆;6、第一卡孔;7、连接架;8、固定卡杆;9、活动拉杆;10、复位弹簧;11、限制板;12、限制孔;13、连接螺母;14、活动槽;15、活动环;16、物位计端头;17、第二卡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3.实施例:
24.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物位计,包括承载容器1,承载容器1的顶部固定相通有安装环2,安装环2的顶部开设有定位槽4,定位槽4的内部卡合连接有定位杆5,且定位杆5与固定盘座3固定连接,定位杆5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卡孔17,安装环2的侧面开设有多组第一卡孔6,安装环2的顶部卡合连接有固定盘座3,固定盘座3的顶部设有物位计端头16,固定盘座3的侧面固定设有多组连接架7,连接架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拉杆9,活动拉杆9的外表面设有复位弹簧10,活动拉杆9的移动端面固定设有固定卡杆8,固定卡杆
8贯穿第一卡孔6与第二卡孔17卡合连接。
25.当容器与雷达物位计进行安装时,先将对活动拉杆9进行拉动,使得活动拉杆9带动固定卡杆8与第二卡孔17分离,此时再将定位杆5插入定位槽4内部,在松开活动拉杆9,在复位弹簧10的弹性形变推动下,使得复位弹簧10推动活动拉杆9带动固定卡杆8与第二卡孔17进行卡合,以及固定卡杆8移动时贯穿安装环2上的第一卡孔6,使得固定卡杆8对定位杆5与安装环2进行固定限位,此时安装环2与固定盘座3固定连接,进而实现了容器与雷达物位计安装固定,当容器与雷达物位计进行分离时,通过对活动拉杆9进行拉动,使得活动拉杆9大读固定卡杆8与第二卡孔17分离,以及固定卡杆8脱离安装环2,在将卡扣插入限制板11上限制孔12内部,对活动拉杆9进行限位,避免了活动拉杆9在复位弹簧10的弹性形变作用下发生位置偏移,此时多组固定卡杆8与安装环2分离,可以将定位杆5与定位槽4分离,使得固定盘座3与安装环2分离,继而实现了容器与雷达物位计分离,通过该设计,以便对雷达物位计与容器进行便捷的拆装操作,避免了传统螺栓连接长时间使用存在滑丝,以至于后期不便拆卸与拆装时存在工作效率低,该操作,提高了物位计与容器连接安装的便捷性。
26.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盘座3的顶部外表面固定设有活动环15,固定盘座3的顶部外表面设有连接螺母13,连接螺母13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14,且活动槽14与活动环15转动连接,连接螺母13与物位计端头16螺纹连接;通过活动槽14与活动环15的转动连接,使得连接螺母13在固定盘座3上转动,以及在物位计端头16与连接螺母13的螺纹连接下,使得物位计端头16在不转动的情况下,通过对连接螺母13转动,使得连接螺母13对固定盘座3与物位计端头16进行固定连接,避免了传统固定盘座3与物位计端头16直接螺纹转动,存在物位计端头16与固定盘座3内部线路出折断问题,进而提高了固定盘座3与物位计端头16连接时其内部线路的安全性。
27.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架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制板11,且限制板11与固定卡杆8固定连接,限制板11的顶部开设有多组限制孔12;通过设置限制板11,当活动拉杆9移动且固定卡杆8与连接架7分离时,通过卡扣插入限制板11上的限制孔12内部,使得固定卡杆8在复位弹簧10弹性形变作用下移动位置进行限位,该操作,避免了对多组活动拉杆9进行拉动时存在操作不便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固定卡杆8与第二卡孔17分离时的便捷性。
28.在其他实施例中,活动拉杆9与固定卡杆8的切面均为“t”字形设置,复位弹簧10的一端与固定卡杆8的尾端固定连接;通过对活动拉杆9的形状设置,使得对活动拉杆9拉动时更为便捷。
29.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杆5的横截面与定位槽4的内部直径相适配设置;通过对定位槽4与定位杆5的直径限定,使得定位槽4与定位杆5卡合后,使得雷达物位计与容器安装后更为稳定。
3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孔17与第一卡孔6的内部直径相同,固定卡杆8的横截面直径与第一卡孔6、第二卡孔17相适配设置;通过对固定卡杆8、第一卡孔6、第二卡孔17的直径设置,使得固定卡杆8与第一卡孔6、第二卡孔17卡合连接后更为稳定。
31.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4、定位杆5、第一卡孔6、连接架7、固定卡杆8、活动拉杆9、复位弹簧10、限制板11、第二卡孔17的数量相同,且为环形分布。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
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