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19723发布日期:2023-01-20 18:20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材料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工程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建筑行业中,由于建筑物的牢固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相关,在时代的长久发展过程中,人们吸取了很多的教训和经验,因此在对于建筑物安全方面的把握已经初具规模以及手段,而部分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在建造完成后还要对其铺设保温材料,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可控性,建筑物可能会发生火灾,因此对于材料的耐高温性以及硬度要求极为严格,所以需要一种能够专业应对建筑材料燃烧性能检测作业的装置。
3.传统的检测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的方法通常是利用密封装置将材料放置在容器内,随后使用者可通过加热装置对材料进行加热,但是装置的内部没有设置灵活的升降结构,导致使用者只能在固定的高度来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导致检测的数据单一,无法判断材料的燃烧性能是否能够根据火源距离的变化而变化,降低了装置检测的精准度,也无法扩展装置对建筑材料的检测数据,且传统的装置内部只是单一的放置了一个容器,在燃烧检测后,材料还需要回收,但是容器内部没有设置活动板以及清理装置,不方便使用者清理燃烧后的建筑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装置,具备能够灵活调节火源高度,提高装置对建筑材料检测精准度以及数据范围,方便使用者对燃烧后的建筑材料进行回收,方便清洁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检测装置无法灵活调节高度,检测数据单一,且使用者不方便清理燃烧后建筑材料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外壁固定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底座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底座一端的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的顶部滚动连接有容器,所述容器远离第一滚轮一端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容器一端的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背面滚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装配有限位壳,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背面固定设有第一滑竿,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中部皆转动套接有固定杆,所述限位壳的前方固定装配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前方固定设有气泵,所述容器的内壁转动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两侧皆开设有内腔,所述容器的两侧皆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滑动套接有第一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外沿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底座和容器的外壁皆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二滑竿,所述第二滑竿的外沿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滑竿远离内腔的一端滑动套接有第二拉杆,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三滚轮。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壳的外沿设置为口字型,且限位
壳的中部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竿的外沿贯穿第二滑槽的内壁,且第一滑竿的外沿与第二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板的右侧固定设有把手,所述内腔内壁的直径与第一拉杆外沿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拉杆的中部固定套接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直径大于第二弹簧外沿的直径。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拉杆的末端位于第一滑槽远离第二弹簧一端的内壁,且第二拉杆的末端固定设有铲片,所述铲片的形状设置为斜面。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连接杆皆沿底座顶部的外沿对称分布。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液压杆的内部与气泵的输出口相通,所述液压杆的顶部固定设有圆环,且圆环的内壁固定套接在第一滑竿中部的外沿。
11.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该建筑工程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装置,通过设置容器、支撑板、固定杆、第一滑竿、限位壳、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气泵、液压杆装置,使得该检测装置在检测过程中,使用者能够通过液压杆和气泵之间的配合灵活调节容器的位置,进而使得建筑材料与加热装置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化,扩展该检测装置所能检测的数据范围。
13.2、该建筑工程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装置,通过设置第二弹簧、内腔、第一滑槽、第二拉杆、铲片、第一弹簧装置,使用者能够在对建筑材料完成检测作业后,可直接拉拽第一拉杆,即可使得容器呈开放状态,随后通过拉拽第二拉杆即可完成对建筑材料的回收作业,方便使用者对容器内部的清洁以及建筑材料的回收,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视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第一滑槽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第三滚轮示意图。
18.图中:1、底座;2、加热装置;3、容器;4、支撑板;5、第一连接杆;6、第二连接杆;7、限位壳;8、固定杆;9、第一滑竿;10、液压杆;11、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3、第一拉杆;14、第一滑槽;15、第二拉杆;16、第一弹簧;17、第二滑竿;18、限位板;19、凹槽;20、第三滚轮;21、气泵;22、内腔;23、第二弹簧;24、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4,一种建筑工程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外壁固定设有加热装置2,底座1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6,第二连接杆6远离底座1一端的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一滚轮11,第一滚轮11的顶部滚动连接有容器3,容器3远离第一滚轮
11一端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5,第一连接杆5远离容器3一端的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二滚轮12,第二连接杆6的背面滚动连接有支撑板4,支撑板4的顶部固定装配有限位壳7,第二连接杆6的背面固定设有第一滑竿9,第一连接杆5和第二连接杆6的中部皆转动套接有固定杆8,限位壳7的前方固定装配有液压杆10,液压杆10的前方固定设有气泵21,容器3的内壁转动连接有限位板18,限位板18的两侧皆开设有内腔22,容器3的两侧皆开设有通孔24,通孔24的内壁滑动套接有第一拉杆13,第一拉杆13的外沿套接有第二弹簧23,底座1和容器3的外壁皆开设有第一滑槽14,第一滑槽14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二滑竿17,第二滑竿17的外沿套接有第一弹簧16,第二滑竿17远离内腔22的一端滑动套接有第二拉杆15,支撑板4的底部开设有凹槽19,凹槽19的内壁固定设有第三滚轮20,通过设置通孔24,使得第二弹簧23的位置始终能够在容器3的内部,实现该装置在使用时作业人员通过拉拽第一拉杆13以及第二拉杆15,使用者即可完成对建筑材料的回收,从而优化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21.其中,限位壳7的外沿设置为口字型,且限位壳7的中部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一滑竿9的外沿贯穿第二滑槽的内壁,且第一滑竿9的外沿与第二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限位壳7能够对第一滑竿9进行固定并限位,使得该装置的升降能够实现,同时能够提高该装置的稳定性。
22.其中,限位板18的右侧固定设有把手,内腔22内壁的直径与第一拉杆13外沿的直径相等,第一拉杆13的中部固定套接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直径大于第二弹簧23外沿的直径,把手能够进一步方便使用者拉拽限位板18,从而使得容器3的侧面呈打开状态,进而方便使用者对建筑材料进行回收,限位块能够对第二弹簧23进行限位,从而使得限位板18在被拉拽时,使用者松手后限位板18能够在第二弹簧23的作用下复位。
23.其中,第二拉杆15的末端位于第一滑槽14远离第二弹簧23一端的内壁,且第二拉杆15的末端固定设有铲片,铲片的形状设置为斜面,通过拉拽第二拉杆15能够对第二弹簧23进行挤压,从而使得该装置在使用者拉拽后能够自动复位,方便使用者的后续使用,利用铲片能够在第二拉杆15移动时对建筑材料进行铲除,从而方便使用者完成对容器3内壁的清洁作业。
24.其中,第二连接杆6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连接杆6皆沿底座1顶部的外沿对称分布,第二连接杆6能够通过液压杆10以及圆环的配合以底座1的中心轴为轴心转动,从而使得容器3在转动后被顶起,进而实现该装置能够灵活调节建筑材料与加热装置2之间距离的作用,提高装置对建筑材料检测的精准度。
25.其中,液压杆10的内部与气泵21的输出口相通,液压杆10的顶部固定设有圆环,且圆环的内壁固定套接在第一滑竿9中部的外沿,气泵21能够对液压杆10进行加压,利用固定环的限位作用使得该装置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能够将第一滑竿9顶起,实现装置能够升降的效果。
26.工作原理,首先将该装置安装完毕后,使用者将建筑材料放置在容器3的内壁,随后开启加热装置2,使得加热装置2开始作业,此时加热装置2喷出的火焰会对容器3内壁的建筑材料进行燃烧,当需要调节高度时,使用者将气泵21通电,此时在气泵21的作用下,液压杆10会产生延伸的变化,同时将第一滑竿9顶起,随后第一滑竿9的外沿会与第二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同时第一滑竿9会带动第二连接杆6、第一连接杆5与固定杆8转动连接,此时第一滚轮11的外沿会沿容器3的底部滚动,第二滚轮12的外沿会沿底座1的顶部滚动,从而
实现容器3的升降,随后将建筑材料调节至合适的高度并完成检测后,使用者通过拉拽第一拉杆13,随后拉动把手,将限位板18转动90
°
,然后拉拽第二拉杆15,此时第二拉杆15的末端会沿第二滑竿17的外沿滑动,同时挤压第一弹簧16,而铲刀会将残留的建筑材料进行铲除,最后使用者完成对容器3内壁的清洁工作松手,在第一弹簧16回弹的作用下将第二拉杆15自动复位即可。
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