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29487发布日期:2023-03-04 00:08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尤其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头戴式设备的佩戴检测的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红外光反射的接近传感器,特点是在穿戴结构上需要开窗,并且需要按一定频率发射红外光,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功耗,并且容易受到皮肤油脂、汗液、头发等影响;另一种是基于电容检测的方案,当皮肤接近监测点时,这两者之间会形成电容,通过电容来判定接近,需要电容检测传感器和检测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等,而且提高检测精度则需要算法更复杂,外界的环境也容易影响识别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利用感应电级作为接触触电与人体形成回路,通过检测电极的信号变化来判断人体是否佩戴,避免了采用复杂算法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可以穿戴结构上减少开窗,检测更加准确。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其中,该佩戴检测装置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路、感应电路和检测电路;其中,感应电路包括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分别安装于可穿戴设备上,且与人体接触的一侧;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以使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与人体接触时,产生感应信号;检测电路用于采集感应信号,并将感应信号输送至可穿戴设备,以确定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
5.进一步地,其中,感应电路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上的接触点;接触点用于与人体接触。
6.进一步地,其中,驱动电路包括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上拉电阻的一端连接至电源,另一端与感应电路的第一感应电极连接;下拉电阻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感应电路的第二感应电极连接。
7.进一步地,其中,检测电路包括信号采集点,以及与信号采集点连接的信号处理电路;所述信号采集点与所述感应电路连接,用于采集所述感应信号。
8.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信号采集点设置在所述上拉电阻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的连接通路上;或者,所述信号采集点设置在所述下拉电阻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的连接通路上。
9.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包括以下电路至少之一:信号放大电路、采集电路或整形触发电路。
10.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均为导电材料。
11.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导电材料为硅胶或金属。
12.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本体,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佩戴检测装置;
13.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包括设备外壳;所述设备外壳的人体接触侧设置有电极安装孔;所述电极安装孔分别与所述佩戴检测装置的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的匹配,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分别安装于所述电极安装孔中,以通过电极安装孔与人体接触。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路、感应电路和检测电路;其中,感应电路包括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可以通过感应电极之间与人体形成回路,通过检测电极的信号变化从而检测穿戴设备是否被佩戴。
16.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1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佩戴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佩戴检测装置的电路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佩戴检测装置的电路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结构示意图。
23.图标:
24.00-电源;01-可穿戴设备本体;02-佩戴检测装置;010-设备外壳;011-电极安装孔;11-驱动电路;12-感应电路;13-检测电路;121-第一感应电极;122-第二感应电极;130-信号采集点;131-信号处理电路;111-上拉电阻;112-下拉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目前的头戴式设备的佩戴检测的方案,一般是基于红外光反射的接近传感器,特点是在穿戴结构上需要开窗,并且需要按一定频率发射红外光,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功耗,并且容易受到皮肤油脂、汗液、头发等影响;或者是基于电容检测的方案,当皮肤接近监测点时,这两者之间会形成电容,通过电容来判定接近,需要电容检测传感器和检测fpc等,而且提高检测精度则需要算法更复杂,外界的环境也容易影响识别的准确性,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可以有效的解决现有的头戴式设备的佩
戴检测的方案识别准确性不稳定以及需要复杂的算法的问题。
2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佩戴检测装置的首选实施例。但是,佩戴检测装置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
2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参见图1所示的一种佩戴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佩戴检测装置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路11、感应电路12和检测电路13;
29.其中,感应电路12包括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二感应电极122;
30.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二感应电极122分别安装于可穿戴设备上,且与人体接触的一侧;
31.其中,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以使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与人体接触时,产生感应信号;检测电路用于采集感应信号,并将感应信号输送至可穿戴设备,以确定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
32.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均为导电材料。
33.上述导电材料为硅胶或金属。
3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路、感应电路和检测电路;其中,感应电路包括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可以通过感应电极之间与人体形成回路,通过检测电极的信号变化从而检测穿戴设备是否被佩戴。
3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2示出了一种佩戴检测装置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上述驱动电路还包括上拉电阻111和下拉电阻112;上拉电阻111的一端连接至电源00,另一端与感应电路12的第一感应电极121连接;
36.下拉电阻11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感应电路12的第二感应电极122连接。
37.上述检测电路13还包括信号采集点130,以及与所述信号采集点130连接的信号处理电路131;
38.上述信号采集点与感应电路连接,用于采集所述感应信号。
39.在实际应用中,上述信号处理电路包括以下电路至少之一:信号放大电路、采集电路或整形触发电路。
40.具体地,上述信号采集点130设置在上拉电阻111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121的连接通路上;
41.参见图3示出的另一种佩戴检测装置的电路图,或者,所述信号采集点设置在所述下拉电阻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的连接通路上。
42.所述信号采集点设置在所述下拉电阻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的连接通路上。
43.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在佩戴后设备会自动从待机状态转到工作状态,用户取下设备后设备自动从工作状态转到待机状态。
44.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参见图4所示出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可穿戴设备本体01,以及上述的佩戴检测装置02;上述佩戴检测装置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通信。
45.参见图4所示出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结构示意图,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01包括设备外壳010;所述设备外壳的人体接触侧设置有电极安装孔011;
46.所述电极安装孔分别与所述佩戴检测装置的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的匹配,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分别安装于所述电极安装孔中,以通过所述电机安装孔与人体接触。
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可用于执行前面实施例中所述的功能,具体实现可参见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48.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监测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佩戴检测装置功能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4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0.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功能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5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