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编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06207发布日期:2023-03-10 20:48阅读:62来源:国知局
光电编码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电编码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编码器的技术领域中,透射式光电编码器一般由pcba、pcba安装座、编码器安装螺丝,光栅组件和发光源led灯组合而成,其中光栅组件包含光栅、光栅固定座以及光栅固定座螺丝,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pcba上光电器件接收到从光栅组件对面的平行光线,往往会将光源led灯安装在光栅组件相对于pcba的另一侧,再通过固定发光源led灯,焊接led电源线的方法为透视式编码器提供光源,因此当透射式光电编码器的光源需要重新固定位置的时候,又需要对编码器的组装进行重新焊接,该方式不便于后期的维护拆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光电编码器,旨在有效提高了光线利用率,有利于缩短编码器的组装时间,简化组装工艺,便于后期维护。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电编码器,包括:
5.安装座;
6.pcb主板,所述pcb主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
7.光源器件,所述光源器件集成在所述pcb主板上,所述光源器件用于提供光源;
8.感光器件,所述感光器件集成在所述pcb主板上,所述光源器件和所述感光器件位于在所述pcb主板的同一侧;
9.聚光反射组件,所述聚光反射组件与所述光源器件的发光端相对设置,所述聚光反射组件用于将光源折射到所述感光器件上;
10.光栅装置,所述光栅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光栅装置位于所述聚光反射组件与所述感光器件之间。
11.优选地,所述聚光反射组件与所述光源器件的发光端相对设置的一面至少部分为凸面。
12.优选地,所述光源器件正对所述凸面的中心位置。
13.优选地,所述凸面外表面为圆弧形。
14.优选地,所述聚光反射组件包括第一反射板、第二反射板和第三反射板,所述第一反射板、所述第二反射板和所述第三反射板依次相交成预设夹角,所述第一反射板与所述光源器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反射板与所述光源器件相对设置的一面至少部分为凸面,所述凸面与所述光源器件的发光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反射板靠近所述光源器件的一面为反射面,所述第三反射板靠近所述感光器件的一面为反射面,所述光栅装置所述感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反射板之间,所述第一反射板的凸面用于将所述光源器件发射的光线聚光成平行光束照射至所述第二反射板,所述第二反射板用于将平行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三反射板上,
所述第三反射板用于将平行光束反射垂直射出所述第一反射板从而照射在所述感光器件上。
15.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板、所述第二反射板和所述第三反射板依次相交成预设夹角的角度为0~90之间。
16.优选地,所述光栅装置包括光栅、光栅框和光栅固定座,所述光栅和所述光栅框均为圆环形,所述光栅沿所述光栅框的外周壁周向设置,所述光栅框设置在所述光栅固定座上,所述光栅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光栅固定座上,所述光栅、所述光栅框与所述光栅固定座同轴设置,所述光栅位于所述感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反射板之间,所述光栅与所述感光器件相对设置。
17.优选地,所述光栅为透射光栅。
18.优选地,所述pcb主板与所述安装座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定位部,所述pcb主板与所述安装座的其中一个上设有限位部,还包括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定位部和所述限位部螺纹连接。
19.优选地,所述定位部为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为螺纹孔,所述限位部为限位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限位孔对应设置。
20.优选地,所述定位部为定位螺纹,所述限位部为螺纹槽,所述定位螺纹与所述螺纹槽相适配。
2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了聚光反射组件与光源器件的发光端相对设置,可以将光源器件发出的光线折射到与光源器件安装在同一侧的感光器件上,可将光线在较长的传播过程中的散射多次矫正并聚合至一较小的范围后输出,可实现光线的均匀传播,多次聚光后的光线损失极少,有效提高了光线利用率,同时有利于缩短编码器的组装时间,简化组装工艺,便于后期维护。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电编码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1;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电编码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
25.图3为图2中光电编码器的剖切示意图。
26.附图标号说明:
27.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安装座20pcb主板30光源器件40感光器件50聚光反射组件510第一反射板520第二反射板530第三反射板60光栅装置610光栅620光栅框630光栅底座
70连接螺栓
ꢀꢀ
28.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1.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电编码器。
33.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包括:
34.安装座10;
35.pcb主板20,所述pcb主板20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
36.光源器件30,所述光源器件30集成在所述pcb主板20上,所述光源器件30用于提供光源;
37.感光器件40,所述感光器件40集成在所述pcb主板20上,所述光源器件30和所述感光器件40位于在所述pcb主板20的同一侧;
38.聚光反射组件50,所述聚光反射组件50与所述光源器件30的发光端相对设置,所述聚光反射组件50用于将光源折射到所述感光器件40上;
39.光栅装置60,所述光栅装置60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上,所述光栅装置60位于所述聚光反射组件50与所述感光器件40之间。
40.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电编码器,在工作的时候,集成在pcb主板上的光源器件30发出的光线照射到聚光发射组件50上,由于光源器件30和感光器件40设置在pcb主板的同一侧,因此聚光反射组件50将光线再进一步的折射出来,折射的光线再通过光栅组件60照射到感光器件40上,从而为光电编码器提供了光源,该方案通过聚光发射组件50将光源器件30提供的光线折射到感光器件40上,因此在后期产品维护过程中需要拆卸的时候,或者更换pcb主板的时候,简化了组装工艺,缩短了光电编码器的组装时间。
41.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聚光反射组件50与所述光源器件30的发光端相对设置的一面至少部分为凸面。
42.将聚光反射组件50与光源器件30的发光端相对设置的一面为凸面是为了更好的将光源器件发射出来的光线更集中的汇聚到聚光反射组件50上,从而使光线更好的再折射到感光器件40上。
43.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器件30正对所述凸面的中心位置。
44.使光线可以更好的平行射入,提高聚光效果。
45.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凸面外表面为圆弧形。
46.将凸面设置为圆弧形是为了更好的将光源器件发射出来的光线更集中的汇聚到聚光反射组件50上,从而使光线更好的再折射到感光器件40上。
47.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聚光反射组件50包括第一反射板510、第二反射板520和第三反射板530,所述第一反射板510、所述第二反射板520和所述第三反射板530依次相交成预设夹角,所述第一反射板510与所述光源器件3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反射板510与所述光源器件30相对设置的一面至少部分为凸面,所述凸面与所述光源器件30的发光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反射板520靠近所述光源器件30的一面为反射面,所述第三反射板530靠近所述感光器件40的一面为反射面,所述光栅装置60位于所述感光器件40与所述第二反射板520之间,所述第一反射板的凸面510用于将所述光源器件30发射的光线聚光成平行光束照射至所述第二反射板520,所述第二反射板520用于将平行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三反射板530上,所述第三反射板530用于将平行光束反射垂直射出所述第一反射板510从而照射在所述感光器件40上。
48.光源器件30的发光端发出的光线通过照射到聚光全反射结构件50上第一反射板510的凸面上面,从而凸面将光线汇聚成平行光束,汇聚成的平行光束再通过第二反射板520上的反射面将平行光束进一步反射到第三反射板530的反射面上,平行光束再从第三反射板530的反射面垂直反射出来,再通过光栅装置60照射到感光器件40上,从而给光电编码器提供光源,该设计经过聚光、多次反射后,出光更均匀,可将光线在较长的传播过程中的散射多次矫正并聚合至一较小的范围后输出,可实现光线在聚光反射组件50中的均匀传播,从而实现光线均匀的效果,多次聚光后的光线损失极少,有效提高了光线利用率。
4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面为全反射面。
50.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板510、所述第二反射板520和所述第三反射板530依次相交成预设夹角的角度为0~90之间。
51.该设计可以便于感光器件40将从光源器件30接收到的光线更好的在第三反射板530、第一反射板510和所述第二反射板520之间进行反射后,再经由第二反射板520将光线反射至感光器件40上,多次聚光后的光线损失极少,有效提高了光线利用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52.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板510和所述第二反射板520的相交处呈圆弧过渡。
53.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栅装置60包括光栅610、光栅框620和光栅底座630,所述光栅610和所述光栅框620均为圆环形,所述光栅610沿所述光栅框620的外周壁周向设置,所述光栅框620设置在所述光栅底座630上,所述光栅底座630设置在所述光栅底座630上,所述光栅610、所述光栅框620与所述光栅底座630同轴设置,所述光栅610
位于所述感光器件40与所述第二反射板520之间,所述光栅610与所述感光器件40相对设置。
54.通过设置了光栅底座630是为了更好的将安装光栅框620,从而对光栅610进行安装,该结构紧凑,便于安装,第二反射板520反射的光线通过光栅610到达感光器件40上,有效提高了光线利用率。
55.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栅610为透射光栅。
56.可实现光线通过光栅610,有效的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
57.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pcb主板20与所述安装座10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定位部,所述pcb主板20与所述安装座10的其中一个上设有限位部,还包括连接螺栓70,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定位部和所述限位部螺纹连接。
58.通过设置了限位部和定位部,可以pcb主板20在安装座10上的安装进行更好的限位,可以更好的保证pcb主板20在安装座10装配后不容易晃动,增强pcb主板20在安装座10之间的固定强度,同时,pcb主板20在安装座10采用限位配合的安装方式,装配简便,提高光电编码器的生产效率。
59.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为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为螺纹孔,所述限位部为限位孔,所述多个定位孔与所述多个限位孔对应设置。
60.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为定位螺纹,所述限位部为螺纹槽,所述定位螺纹与所述螺纹槽相适配。
61.相邻两pcb主板20与安装座10的接触面相互贴紧,定位孔与限位孔可进行适配安装,从而对pcb主板20与安装座10进行定位安装,进而实现相邻两导风装置30与壳体组件10之间的拼接,降低了拼接工序繁琐、拼接机构成本高的问题,同时操作简单,容易上手,零部件少,生产成本低。
62.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0为圆柱体,所述安装座10沿轴向设有安装孔,所述光栅装置60与所述安装孔相适配安装,所述安装座10的一侧外壁上沿径向开设有安装槽口,所述聚光反射组件50位于所述安装槽口处。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