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线圈装置、颈动脉线圈组件及头颈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32701发布日期:2023-05-05 12:33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颈动脉线圈装置、颈动脉线圈组件及头颈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磁共振成像,特别涉及一种颈动脉线圈装置、颈动脉线圈组件及头颈线圈组件。


背景技术:

1、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一种技术。磁共振成像系统通常包括一个腔型超导磁体、环绕在超导磁体内的梯度线圈、位于梯度线圈内的腔型的体线圈、放置病人的检查台床板,以及用于覆盖病人某个部位的局部线圈,如膝盖线圈、肩线圈、脊柱线圈、手腕线圈、体部线圈以及头颈线圈等等。

2、目前磁共振应用中对于颈动脉部位的扫描需求越来越大。颈动脉线圈多用于高磁场系统(如3t等),颈动脉线圈内部具有天线,天线通过线缆连接至磁共振成像设备。对于现有的双侧颈动脉线圈,连接于颈动脉线圈两侧的两根线缆一般需要在被测者的颈部前方或胸前合并,形成为一根线缆再连接至磁共振成像设备,这种设置方式导致线缆的线路较长,需要设置射频扼流器以抑制共模电流,导致线圈线缆较笨重,弯折度差,并且线缆和射频扼流器压在病人身上的舒适度较差;大多数颈动脉线圈不够柔软,不能很好的贴合颈动脉部位的表面曲度,因此信噪比不够好,病人扫描时舒适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颈动脉线圈的线缆冗余笨重和线缆和射频扼流器压在病人身上的舒适度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颈动脉线圈装置、颈动脉线圈组件及头颈线圈组件。

2、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上述技术效果: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动脉线圈装置,用于磁共振颈动脉成像,所述颈动脉线圈装置包括颈动脉天线,所述颈动脉天线用于接收来自颈动脉的信号,所述颈动脉线圈装置还包括:

4、柔性主体部,所述柔性主体部包括互相连接的肩容纳部和颈容纳部,所述颈容纳部设置为能够包覆人体颈部,所述肩容纳部设置为能够支撑人体肩部,所述颈动脉天线设置于所述颈容纳部的内部;

5、电连接部,从所述柔性主体部伸出,用于连接位于病床两侧的电连接端,所述电连接端与磁共振成像设备电连接,所述电连接部包括互相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器和前置放大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前置放大器集成为一体结构;

6、线缆单元,所述线缆单元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颈动脉天线,所述线缆单元的第二端依次穿过所述颈容纳部和所述肩容纳部延伸至所述柔性主体部的外部,并自所述柔性主体部的外侧连接至所述前置放大器。

7、在本方案中,由于线缆单元较笨重,弯折度差,通过将线缆单元自肩容纳部的外侧连接至电连接部,线缆单元无需从人体上方尤其是颈部和胸部上方走线,从而在保证病人安全的情况下,提高了病人扫描时的舒适度;另外,本方案线缆单元无需从人体上方走线,线缆单元可与插设于病床两侧的电连接部直接通过最短的路径连接,大大缩短了线缆单元的长度,在高磁场系统中(如3t等),无需扼制共模电流,从而可省却笨重的射频扼流器组件,节省成本。将前置放大器这种体积较大的电子部件集成设计于电连接部中,使颈动脉线圈的重量都集中分布在电连接部中,以减轻柔性主体部的重量和厚度,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8、优选地,所述颈容纳部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自对称中心分别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设置为能够向上弯折至颈部的前侧以包覆人体颈部的前部和侧部。

9、在本方案中,向上弯折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能够实现对于人体颈部的包覆,且能够根据人体颈部的形状和大小调整弯折的程度,更好地贴合人体颈部,从而能够提高颈动脉部位的成像信噪比。

10、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形状为矩形,且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分别自对称中心向外侧逐渐向下倾斜。

1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向上弯折合上时,颈动脉线圈能够正好匹配人体颈部颈动脉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颈动脉部位的成像信噪比。

12、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能够向上弯折以在人体颈部的前侧交叠,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交叠处设置有魔术贴;

13、和/或,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上设置有绑带。

14、在本方案中,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在交叠处通过魔术贴粘合固定,结构简单,使线圈摆位更方便,更贴近人体,以提高颈动脉部位的成像信噪比。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也可通过绑带固定,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15、优选地,所述颈容纳部还包括中间部,所述中间部设置为用于包覆人体颈部的后侧,所述中间部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优选地,所述柔性主体部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颈容纳部和所述肩容纳部。

16、在本方案中,连接部用于将颈容纳部和肩容纳部连接为一体,使得柔性主体部形成为一体的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17、优选地,所述肩容纳部和所述颈容纳部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材料包括发泡材料和/或纤维材料。

18、在本方案中,肩容纳部和颈容纳部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便于颈容纳部弯折合拢,线圈更加柔软舒适,使得颈动脉线圈能够匹配人体颈部颈动脉的位置,从而提高颈动脉部位的成像信噪比。另外,在将颈动脉线圈装置铺设在基座或头颈线圈装置上配合使用时,颈动脉线圈装置可更好地贴合于铺设面。

19、优选地,所述肩容纳部的形状为矩形或梯形。

20、在本方案中,矩形或梯形结构能够匹配人体肩部的外形,且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21、优选地,所述颈动脉天线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线圈组,每个所述线圈组包括多个线圈单元,多个所述线圈单元按照预设的布局方式排布,相邻的所述线圈单元在交接处互相重叠;

22、其中,所述线圈单元的形状为矩形或马鞍形。

23、在本方案中,相邻的线圈单元采用重叠的方式去耦,重叠部分的面积可根据线圈单元大小有所调整。采用上述的线圈组可以提高颈动脉部位的信噪比,对称设置的双侧线圈组可支持对两侧颈动脉同时扫描,提高扫描效率。

24、优选地,所述颈动脉天线包括金属软线;

25、和/或,所述颈动脉天线包括硅橡胶管,所述硅橡胶管的内部封装有液态金属。

26、在本方案中,使颈动脉天线较传统的柔性印制电路板更加柔软易弯折,更加贴合颈部和颞部人体结构。

27、一种颈动脉线圈组件,所述颈动脉线圈组件包括基座和如上所述的颈动脉线圈装置,所述基座包括用于容置人体颈部的容纳槽和用于支撑人体肩部的支撑部,所述柔性主体部铺设于所述基座,所述颈容纳部铺设于所述容纳槽,所述肩容纳部铺设于所述支撑部。

28、在本方案中,该颈动脉线圈装置易于安装和摆位,可与基座配合使用,基座对颈动脉线圈装置的位置进行定位,能够进一步提供更高的信噪比。

29、一种头颈线圈组件,所述头颈线圈组件包括头颈线圈装置和如上所述的颈动脉线圈装置,所述头颈线圈装置包括头颈天线,所述头颈天线用于接收来自头颈的信号,所述头颈线圈装置用于磁共振头颈部成像;

30、所述头颈线圈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置人体颈部的容纳槽和用于支撑人体肩部的支撑部,所述柔性主体部铺设于所述头颈线圈装置,所述颈容纳部铺设于所述容纳槽,所述肩容纳部铺设于所述支撑部。

31、在本方案中,该颈动脉线圈装置易于安装和摆位,可与头颈线圈装置同时使用,头颈线圈装置对颈动脉线圈装置的位置进行定位,能够进一步提供更高的信噪比。线缆单元从人体肩部的外侧延伸至插头部位,不经过人体上方,从而提高病人的舒适度。该颈动脉线圈装置既能作为颈动脉的专用线圈,在利用头颈线圈装置进行定位后,进一步提供比头颈线圈在颈动脉成像中更高的信噪比,又能替代头颈线圈装置本身的软垫,为病人提供头颈线圈扫描和颈动脉线圈扫描时更好的舒适度。

32、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33、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对于该颈动脉线圈装置,由于线缆单元较笨重,弯折度差,通过将线缆单元自肩容纳部的外侧连接至电连接部,线缆单元无需从人体上方尤其是颈部和胸部上方走线,从而在保证病人安全的情况下,提高了病人扫描时的舒适度;另外,本方案线缆单元无需从人体上方走线,线缆单元可与插设于病床两侧的电连接部直接通过最短的路径连接,大大缩短了线缆单元的长度,在高磁场系统中(如3t等),无需扼制共模电流,从而可省却笨重的射频扼流器组件,节省成本。将前置放大器这种体积较大的电子部件集成设计于电连接部中,使颈动脉线圈的重量都集中分布在电连接部中,以减轻柔性主体部的重量和厚度,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对于该头颈线圈组件,基座对颈动脉线圈装置的位置进行定位,能够进一步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对于该头颈线圈组件,该颈动脉线圈装置既能作为颈动脉的专用线圈,在利用头颈线圈装置进行定位后,进一步提供比头颈线圈在颈动脉成像中更高的信噪比,又能替代头颈线圈装置本身的软垫,为病人提供头颈线圈扫描和颈动脉线圈扫描时更好的舒适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