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空气循环机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30820发布日期:2023-03-04 00:23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空气循环机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循环机测试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空气循环机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空气循环机安装于飞机左、右发动机短舱后段,是由压气机、涡轮和风扇组成的三轮机械轴承高速转子部件。工作原理为:来自发动机的高温、高压引气经过双级热交换器的初级热交换器初步冷却后进入到空气循环机压气机内使气流增压升温,然后再经双级热交换器的次级热交换器冷却,进入涡轮膨胀使压力温度降低以满足飞机空调的要求,同时带动压缩机和风扇工作,是空调系统的核心部件。
3.在对空气循环机在出厂的时候,需要使用到测试设备对空气循环机输出的气体进行流速和净化效果进行测试,进而保证空气循环机使用的效果,然而现有的一些空气循环机测试装置在使用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实现对方形空气循环机进行定位,进而使空气循环机上的排气口与测试设备进行精准的对接,进而造成测试精准度不高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用于空气循环机测试装置,能够解决背景技术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空气循环机测试装置,包括测试箱,所述测试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空气质量检测器和风速检测器,测试箱的表面上固定安装有与测试箱内部相连通的连接管,连接管远离测试箱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罩,测试箱的表面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块,连接块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空气循环机,连接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螺纹杆,螺纹杆转动贯穿连接块并延伸至连接块的外部,螺纹杆与支撑板的内部螺纹连接。
6.优选的,所述连接罩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密封环。
7.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延伸至支撑板外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转动把手,转动轴的表面上活动套接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一端与转动把手固定连接,扭力弹簧的另一端与支撑板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圆盘,圆盘与转动轴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圆盘的表面上开设有呈倾斜状的驱动滑道,驱动滑道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滑杆延伸至圆盘外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限制板。
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表面上开设有直滑道,滑杆在直滑道的内部滑动连接,滑杆延伸至支撑板外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夹板。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该用于空气循环机测试装置,使四个滑杆在四个直滑道的内部向中心移动,
进而通过四个夹板对正方形的空气循环机进行定位固定,进而便于保证空气循环机与密封环的精准对接,进而防止出现漏气的现象,保证了对空气循环机定位的便捷性,防止出现偏差,保证测试的精准度和便捷性。
13.(2)、该用于空气循环机测试装置,通过风速检测器对空气的流速进行检测,通过空气质量检测器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者含氧量进行测试,进而便于对空气循环机进行测试,便于当空气循环机加工完成后,快速的实现对空气循环机的测试,便于保证空气循环机出厂后的质量。
14.(3)、该用于空气循环机测试装置,在空气循环机进行升降的时候,会使空气循环机上的出风口与密封环相吻合,进而实现连接罩与空气循环机上的出风口相吻合,进而提高空气循环机与连接罩连接处的密封效果,进而便于使空气循环机输出的气体通过连接罩和连接管进入到测试箱的内部,进而便于对空气循环机进行测试,提高对空气循环机测试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空气循环机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罩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的内部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测试箱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测试箱的内部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测试箱;2、连接管;3、连接罩;4、空气循环机;5、支撑板;6、转动把手;7、滑槽;8、连接块;9、螺纹杆;10、电机;11、夹板;12、滑杆;13、直滑道;14、圆盘;15、转动轴;16、限制板;17、驱动滑道;18、扭力弹簧;19、空气质量检测器;20、风速检测器;21、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4.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空气循环机测试装置,包括测试箱1,测试箱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空气质量检测器19和风速检测器20,测试箱1的表面上固定安装有与测试箱1内部相连通的连接管2,连接管2远离测试箱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罩3,连接罩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密封环21。
25.测试箱1的表面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块8,连接块8的内部开设有滑槽7,滑槽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支撑板5,支撑板5的顶部设置有空气循环机4,连接块8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10,电机10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螺纹杆9,螺纹杆9转动贯穿连接块8并延伸至连接块8的外部,螺纹杆9与支撑板5的内部螺纹连接。
26.在支撑板5进行升降的时候,启动电机10,进而带动螺纹杆9进行转动,由于支撑板
5受到滑槽7的限制,进而使支撑板5在滑槽7的内部滑动,进而使支撑板5进行升降,进而使空气循环机4进行升降,进而使空气循环机4的出风口进入到连接罩3的内部,便于使空气循环机4进行升降,进而使空气循环机4与连接罩3相吻合,同时便于对不同高度的空气循环机4进行测试,提高测试的便捷性。
27.在空气循环机4进行升降的时候,会使空气循环机4上的出风口与密封环21相吻合,进而实现连接罩3与空气循环机4上的出风口相吻合,进而提高空气循环机4与连接罩3连接处的密封效果,进而便于使空气循环机4输出的气体通过连接罩3和连接管2进入到测试箱1的内部,进而便于对空气循环机4进行测试,提高对空气循环机4测试的便捷性。
28.在对空气循环机4的出风量和净化后的空气进行检测的时候,启动空气循环机4,使空气循环机4输出的空气通过连接管2进入到测试箱1的内部,进而通过风速检测器20对空气的流速进行检测,通过空气质量检测器19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者含氧量进行测试,进而便于对空气循环机4进行测试,便于当空气循环机4加工完成后,快速的实现对空气循环机4的测试,便于保证空气循环机4出厂后的质量。
29.支撑板5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轴15,转动轴15延伸至支撑板5外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转动把手6,转动轴15的表面上活动套接有扭力弹簧18,扭力弹簧18的一端与转动把手6固定连接,扭力弹簧18的另一端与支撑板5固定连接,支撑板5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圆盘14,圆盘14与转动轴15固定连接,圆盘14的表面上开设有呈倾斜状的驱动滑道17,驱动滑道1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12,滑杆12延伸至圆盘14外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限制板16,支撑板5的表面上开设有直滑道13,滑杆12在直滑道13的内部滑动连接,滑杆12延伸至支撑板5外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夹板11。
30.在对空气循环机4进行定位的时候,转动转动把手6,进而使转动轴15进行转动,进而使扭力弹簧18发生形变,进而使圆盘14进行转动,进而使滑杆12受到驱动滑道17的限制,进而使滑杆12在直滑道13的内部向外滑动,进而使四个夹板11向外移动,进而将空气循环机4放在支撑板5的顶部,进而不在转动转动把手6,使转动把手6和转动轴15通过扭力弹簧18的扭力作用进行复位,进而使圆盘14进行复位,进而使四个滑杆12在四个直滑道13的内部向中心移动,进而通过四个夹板11对正方形的空气循环机4进行定位固定,进而便于保证空气循环机4与密封环21的精准对接,进而防止出现漏气的现象,保证了对空气循环机4定位的便捷性,防止出现偏差,保证测试的精准度和便捷性。
31.工作原理:
32.在支撑板5进行升降的时候,启动电机10,进而带动螺纹杆9进行转动,由于支撑板5受到滑槽7的限制,进而使支撑板5在滑槽7的内部滑动,进而使支撑板5进行升降,进而使空气循环机4进行升降,进而使空气循环机4的出风口进入到连接罩3的内部,便于使空气循环机4进行升降,进而使空气循环机4与连接罩3相吻合,同时便于对不同高度的空气循环机4进行测试,提高测试的便捷性。
33.在空气循环机4进行升降的时候,会使空气循环机4上的出风口与密封环21相吻合,进而实现连接罩3与空气循环机4上的出风口相吻合,进而提高空气循环机4与连接罩3连接处的密封效果,进而便于使空气循环机4输出的气体通过连接罩3和连接管2进入到测试箱1的内部,进而便于对空气循环机4进行测试。
34.在对空气循环机4的出风量和净化后的空气进行检测的时候,启动空气循环机4,
使空气循环机4输出的空气通过连接管2进入到测试箱1的内部,进而通过风速检测器20对空气的流速进行检测,通过空气质量检测器19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者含氧量进行测试,进而便于对空气循环机4进行测试。
35.在对空气循环机4进行定位的时候,转动转动把手6,进而使转动轴15进行转动,进而使扭力弹簧18发生形变,进而使圆盘14进行转动,进而使滑杆12受到驱动滑道17的限制,进而使滑杆12在直滑道13的内部向外滑动,进而使四个夹板11向外移动,进而将空气循环机4放在支撑板5的顶部,进而不在转动转动把手6,使转动把手6和转动轴15通过扭力弹簧18的扭力作用进行复位,进而使圆盘14进行复位,进而使四个滑杆12在四个直滑道13的内部向中心移动,进而通过四个夹板11对正方形的空气循环机4进行定位固定,进而便于保证空气循环机4与密封环21的精准对接。
36.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