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电网故障测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41510发布日期:2023-06-02 04:00阅读:36来源:国知局
接触电网故障测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接触电网故障判断,具体涉及一种接触电网故障测距装置。


背景技术:

1、行波测距是判定接触电网故障点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在接触电网各节点变电所安装故障测距装置,并通过无线或有线通信方式将各故障测距装置连接至上位机,当接触电网某个区段发生短路故障时,上位机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各故障测距装置所采集的故障时刻电流行波,最终判断故障发生在具体哪两个变电所之间以及具体故障点位,为接触网现场运维人员提供参考,从而实现快速维修,快速恢复接触电网供电的目的。

2、目前,现有接触电网故障测距装置一般采用机械固定的方式连接在变电所至接触电网之间的馈电线上,在安装或检修过程中,易因操作失误对馈电线造成损伤,影响输送电安全以及电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接触电网故障测距装置,采用接触式连接方式,使馈电线与故障测距装置之间能够持续保持紧密接触状态,保证了馈电线与故障测距装置的连接稳定性,且安装和检修过程中不会对馈电线造成损伤,不会因连接故障测距装置对输送电安全以及馈电线使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接触电网故障测距装置,包括接触组件、支撑组件和故障测距模块,其中,接触组件包括设置在支撑组件顶端的连接部件,连接部件上设置有转动式捕捉组件,捕捉组件下方对应设置有接触部件,接触组件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带动捕捉组件转动使得馈电线与接触部件接触并卡设在捕捉组件与接触部件之间,接触组件向下移动过程中带动捕捉组件转动使得馈电线与接触组件分离,接触部件底部设置有与故障测距模块电性连接的引出电缆,故障测距模块设置在支撑组件上。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电网故障测距装置,采用接触式连接方式,通过设置转动式捕捉组件将馈电线卡设在捕捉组件和接触部件之间,使得馈电线与接触部件能够保持紧密接触状态,馈电线与接触部件之间不易松脱和分离,保证了馈电线与故障测距装置的连接稳定性,且安装和检修过程中不会对馈电线造成损伤,不会因连接故障测距装置对输送电安全以及馈电线使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

5、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进行如下所述的进一步的改进。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电网故障测距装置,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包括设置在支撑组件顶端的顶板,顶板的两侧相对设置有限位板,转动式捕捉组件对称设置在限位板内侧,接触部件两端分别与限位板内侧连接。

7、上述连接部件的布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且方便转动式捕捉组件的对称布置,而对称布置的转动式组件,使得整个故障测距装置与馈电线的对接操作简单便捷。

8、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与顶板之间对称设置有弹性支撑部件。

9、通过设置弹性支撑部件,可以在馈电线与接触部件紧密接触的同时对接触部件施压使接触部件下的压簧等弹性支撑部件变形压缩,能够进一步确保馈电线与接触部件持续保持紧密接触状态,从而进一步确保馈电线与接触组件之间不易松脱和分离,同时,接触部件和压簧等弹性支撑部件对上方的电缆还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即使将故障测距装置安装在接触点网上的电缆上,也不会对接触网导高造成影响,扩大了故障测距装置的安装场合。

10、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包括接触片,接触片两侧固定在限位板内侧,弹性支撑部件包括压簧,压簧通过套设在限位柱上对称布置在接触片的两侧,限位柱对称布置接触片的两侧,压簧上、下两端均连接有套设于限位柱上的限位台,压簧下端的限位台设置在顶板上,限位柱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帽以对接触片进行限位,使得接触片不能脱离限位柱,限位帽、限位台均由绝缘材料制成。

11、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上设置有编织铜网。

12、具体地,接触片式的接触部件顶端开设有弧形凹槽,凹糟内设置编织铜网,馈电线与凹槽内的编织铜网紧密接触,增大了馈电线与接触片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提成了二者之间的连接质量。

13、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捕捉组件包括捕捉板,捕捉板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限位板的内侧,捕捉板的外侧通过拉簧与限位板上对应的外侧连接。

14、具体地,每组限位板的顶端均设置有两组立杆,立杆之间均架设有转轴,转轴上均转动连接捕捉板,捕捉板均位于接触部件上方,捕捉板上方的立杆与捕捉板之间均设置有拉簧,拉簧处于平衡状态时,捕捉板在拉簧的提拉作用下克服自身重力均与接触部件相平行,保持水平状态,捕捉板之间留有间隙,转轴、立杆、捕捉板均由绝缘材料制成。两组捕捉板之间的间隙小于套入馈电线的直径,上举故障测距装置套入馈电线时,馈电线对捕捉板产生下压力,使捕捉板朝下转动打开,两组捕捉板之间的距离变大,使得馈电线能够穿过捕捉板进入捕捉板下方空间,此时馈电线施加在捕捉板上的下压力消失,拉簧提拉作用下捕捉板恢复原位,继续上举故障测距装置直至电缆与接触片等接触部件紧密接触。在限位板上设置的立杆能够延伸接触部件上方的限位空间,使得故障测距装置提前进入两个限位板之间的区域,提高故障测距装置套入馈电线的成功率,捕捉板具有限位功能,进入捕捉板下方空间的馈电线需要向上顶起捕捉板才能脱离接触部件上方的限位空间。拉簧连接于捕捉板外侧与捕捉板上方的立杆外侧之间,套入馈电线时,防止拉簧连电。

15、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和套设在支撑柱上的套柱,接触组件位于套柱顶部,套柱能够沿支撑柱移动,支撑柱上设有电缆孔,引出电缆从接触组件底部伸入支撑柱内,从电缆孔内伸出与故障测距模块电性连接,支撑柱底端侧壁上设置有两组或两组以上贯通的螺纹孔,螺纹孔内均匹配有固定螺栓。

16、具体地,设置有贯通腔的支撑柱,套柱套设于支撑柱上,支撑柱底端侧壁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螺纹孔,螺纹孔均匹配有固定螺栓,调节时,松动固定螺栓,解除固定螺栓与支撑柱的抵顶关系即可进行调节,调节完成后,旋紧固定螺栓,使固定螺栓抵顶在支撑柱侧壁上,电缆孔为竖向的长圆孔。

17、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柱上设置有定位凸条,套柱上对应设置有与定位凸条形成配合的定位缺槽。

18、具体地,电缆孔上方的支撑柱侧壁上设置有竖向的定位凸条,相应的,套柱侧壁自底端向上开设有与定位凸条相匹配的定位缺槽,通过定位缺槽与定位凸条的匹配设置,调节套柱在支撑柱上的位置时,套柱不会发生转动,防止馈电线与接触片发生错位。

19、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柱底部设置有法兰盘。

20、通过法兰盘固定在路网支柱等固定物上,无需拆除即可通过调节套柱在支撑柱上的位置,相应达到调节馈电线与接触片的接触紧密程度的目的,方便后期维护。

21、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侧部设置有用于布置故障测距模块的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箱体,故障测距模块布置在箱体内。

22、具体地,支撑柱上通过套环连接有支撑板,箱体固定于支撑板上,套环上方的支撑柱侧壁上开设有电缆孔,引出电缆自套柱上的贯通腔进入支撑柱上的贯通腔,并自竖柱侧壁上的电缆孔伸出并引入箱体内部。

23、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上通过套环连接支撑板,套环上设置有贯通的螺纹孔,螺纹孔内匹配有固定螺栓。

24、具体地,套环上设置有贯通的螺纹孔,孔内匹配有固定螺栓,通过旋拧固定螺栓,能够将套环锁紧或者解除于支撑柱之上,从而对箱体的位置和角度进行适应性调节。

25、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接触式连接方式,通过设置转动式捕捉组件将馈电线卡设在捕捉组件和接触部件之间,使得馈电线与接触部件能够保持紧密接触状态,馈电线与接触部件之间不易松脱和分离,保证了馈电线与故障测距装置的连接稳定性,且安装和检修过程中不会对馈电线造成损伤,不会因连接故障测距装置对输送电安全以及馈电线使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