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重液位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89786发布日期:2023-07-25 17:45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重液位计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磁翻板液位计,具体涉及一种配重液位计。


背景技术:

1、顶装式磁翻板液位,通过浮球带动上部连杆顶部的磁极上下运动,通过磁感应原理测量液位,应用十分广泛。但目前的顶装式磁翻板液位计在油箱中测量中存在如下问题:为了监测到油箱的低位液位,液位计安装后,难以观察到磁翻板上的液位读数,为了能监测到油箱的低位液位,需要增加连杆的高度,当增加连杆的高度后,会增加浮球上浮的重量,导致浮球不能正常上浮。

2、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配重液位计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公开了一种配重液位计,以便解决现有技术的液位计增加连杆的高度后导致浮球不能正常上浮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配重液位计,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设有磁环,所述本体的外侧设有磁翻板,所述磁环固定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下端穿过本体与浮球固定连接,所述本体的上端固定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的下端固定有芯杆,所述芯杆穿过磁环与顶杆滑动连接,所述传感器的下方设有横杆,所述横杆垂直于芯杆,所述横杆上转动设置有两个第一滑轮,两个所述第一滑轮分别设于芯杆的两侧,所述第一滑轮上设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磁环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有配重块。

3、优选的,所述本体的上端设有底座,所述传感器固定在底座的顶端,所述第一滑轮设于底座内。

4、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下端固定有配重筒,所述配重块在配重筒内升降,所述配重筒与本体固定连接。

5、优选的,所述配重筒的上方设有两个第二滑轮,所述牵引绳经过第二滑轮。

6、优选的,所述第二滑轮和第一滑轮位于同一高度。

7、优选的,所述配重筒与磁翻板分别设于本体的两侧。

8、优选的,所述本体的下端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固定有护管,所述浮球设于护管内。

9、优选的,所述芯杆和顶杆同轴设置。

10、优选的,所述磁环和顶杆同轴设置。

11、优选的,所述传感器通过螺栓固定在底座上。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加长顶杆增加液位计的高度,方便运行人员观测磁翻板的读数,即观测油箱中的液位,也便于后期维护。横向设置的横杆、横杆上转动设置的两个第一滑轮,两个第一滑轮分布在芯杆的两侧,上述结构在消除额外增加的顶杆的重量保证浮球能正常浮起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与传感器的芯杆发生干涉。



技术特征:

1.一种配重液位计,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设有磁环,所述本体的外侧设有磁翻板,所述磁环固定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下端穿过本体与浮球固定连接,所述本体的上端固定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的下端固定有芯杆,所述芯杆穿过磁环与顶杆滑动连接,所述传感器的下方设有横杆,所述横杆垂直于芯杆,所述横杆上转动设置有两个第一滑轮,两个所述第一滑轮分别设于芯杆的两侧,所述第一滑轮上设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磁环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有配重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上端设有底座,所述传感器固定在底座的顶端,所述第一滑轮设于底座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重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下端固定有配重筒,所述配重块在配重筒内升降,所述配重筒与本体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重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筒的上方设有两个第二滑轮,所述牵引绳经过第二滑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重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轮和第一滑轮位于同一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重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筒与磁翻板分别设于本体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下端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固定有护管,所述浮球设于护管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杆和顶杆同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重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环和顶杆同轴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重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通过螺栓固定在底座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配重液位计,其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磁环,本体的外侧设有磁翻板,磁环固定有顶杆,顶杆的下端穿过本体与浮球固定连接,本体的上端固定有传感器,传感器的下端固定有芯杆,芯杆穿过磁环与顶杆滑动连接,传感器的下方设有横杆,横杆垂直于芯杆,横杆上转动设置有两个第一滑轮,两个第一滑轮分别设于芯杆的两侧,第一滑轮上设有牵引绳,牵引绳的一端与磁环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有配重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通过加长顶杆增加液位计的高度,方便运行人员观测磁翻板的读数,即观测油箱中的液位,也便于后期维护。横杆和第一滑轮的配合,在保证浮球能正常浮起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与传感器的芯杆发生干涉。

技术研发人员:马旷怡,周云书,马跃林,梁可,縢巍,王群,吴俊宝,康大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7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