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温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81232发布日期:2023-08-09 21:50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外温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航天或军工器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红外温标结构。


背景技术:

1、红外温标结构主要应用于航天器或者军工装备上,对相关装备的运行精度起着重要作用。红外温标结构中需要通过加热模块改变黑体的温度,进而利用黑体辐射和温度的对应关系,在检定或校准辐射温度计时,以黑体的温度示值来修正辐射温度计的偏差。但是,现有技术中红外温标的加热模块的温度均匀性较差,导致红外温标的精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红外温标的精度。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温标结构,包括壳体、加热模块和黑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安装通孔,所述黑体于所述安装通孔处装设于所述上壳体,所述加热模块包括加热装置、上垫片、下垫片和隔热层,所述上壳体、所述上垫片、所述加热装置、所述下垫片、所述隔热层和所述下壳体从上至下依次叠放,所述上壳体、所述上垫片、所述下垫片和所述下壳体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

3、可选地,所述黑体为圆形板状结构,所述加热装置呈平面螺旋线形状,且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黑体同轴设置。

4、可选地,所述黑体为f46外表面加镀铬膜形成,其发射率为0.95至0.96。

5、可选地,所述加热装置采用聚酰亚胺薄膜型电加热器。

6、可选地,所述隔热层包括耐高温涤纶隔热网。

7、可选地,所述隔热层还包括复合隔热镀金膜层,每两层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之间设置一层所述耐高温涤纶隔热网,位于最上层的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与所述下垫片抵接,位于最下层的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与所述下壳体抵接。

8、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防冲击托盘,所述防冲击托盘位于所述隔热层和所述下壳体之间。

9、可选地,所述上壳体上设有第一孔组,所述上垫片上设有第二孔组,所述下垫片上设有第三孔组,所述下壳体上设有第四孔组,所述上壳体、所述上垫片、所述下垫片和所述下壳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孔组、所述第二孔组、所述第三孔组、所述第四孔组和螺栓可拆卸连接。

10、可选地,所述上壳体为正方形薄板状结构,所述安装通孔开设于所述上壳体的中心处。

11、可选地,所述黑体嵌入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安装通孔中。

12、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壳体来固定安装黑体,并且将其下方的加热模块设计成上垫片和下垫片之间夹着加热装置的结构,使得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上垫片和下垫片实现了均匀的传递,进而提高了黑体温度变化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红外温标结构的精度;另外,通过位于下垫片和下壳体之间的隔热层,使得热量不易透过隔热层,具有良好的隔热和反射效果,使得黑体的温度变化更加均匀,进而提高红外温标结构的精度。



技术特征:

1.一种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加热模块(2)和黑体,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上壳体(11)上设有安装通孔(111),所述黑体于所述安装通孔(111)处装设于所述上壳体(11),所述加热模块(2)包括加热装置(21)、上垫片(22)、下垫片(23)和隔热层(24),所述上壳体(11)、所述上垫片(22)、所述加热装置(21)、所述下垫片(23)、所述隔热层(24)和所述下壳体(12)从上至下依次叠放,所述上壳体(11)、所述上垫片(22)、所述下垫片(23)和所述下壳体(12)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黑体为圆形板状结构,所述加热装置(21)呈平面螺旋线形状,且所述加热装置(21)与所述黑体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黑体为f46外表面加镀铬膜形成,其发射率为0.95至0.9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21)采用聚酰亚胺薄膜型电加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24)包括耐高温涤纶隔热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24)还包括复合隔热镀金膜层,每两层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之间设置一层所述耐高温涤纶隔热网,位于最上层的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与所述下垫片(23)抵接,位于最下层的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与所述下壳体(12)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包括防冲击托盘(13),所述防冲击托盘(13)位于所述隔热层(24)和所述下壳体(1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上设有第一孔组,所述上垫片(22)上设有第二孔组,所述下垫片(23)上设有第三孔组,所述下壳体(12)上设有第四孔组,所述上壳体(11)、所述上垫片(22)、所述下垫片(23)和所述下壳体(12)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孔组、所述第二孔组、所述第三孔组、所述第四孔组和螺栓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为正方形薄板状结构,所述安装通孔(111)开设于所述上壳体(11)的中心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黑体嵌入于所述上壳体(11)的所述安装通孔(111)中。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红外温标结构,涉及航天或军工器件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加热模块和黑体,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上设有安装通孔,黑体于安装通孔处装设于上壳体,加热模块包括加热装置、上垫片、下垫片和隔热层,上壳体、上垫片、加热装置、下垫片、隔热层和下壳体从上至下依次叠放,上壳体、上垫片、下垫片和下壳体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本技术通过上壳体来固定安装黑体,并且将其下方的加热模块设计成上垫片和下垫片之间夹着加热装置的结构,使得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上垫片和下垫片实现了均匀的传递,进而提高了黑体温度变化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红外温标结构的精度;另外,隔热层可以使得热量不易透过隔热层对黑体产生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梁枫,李晨,申海威,彭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宏宇航天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8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