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82278发布日期:2023-07-15 14:15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降噪设备的,尤其涉及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背景技术:

1、mri设备(核磁共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梯度线圈会产生较大振动,梯度线圈的振动经过支撑垫传递到外壳体上,会引起外壳体的振动响应,外壳的振动又会辐射出噪声,导致被检查者和工作人员的舒适性受到影响。

2、相关技术中,核磁共振设备为了降噪噪声采用增大壳体厚度,以使噪声可尽可能地被封堵于壳体内,但这样会造成核磁共振设备的结构复杂且成本上升,同时宽厚的壳体也无法充分地阻隔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核磁共振设备降噪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噪装置,包括:

3、降噪部,所述降噪部内具有共振腔和颈部通道,所述颈部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共振腔连通,所述颈部通道的在所述颈部通道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横截面,所述共振腔在所述颈部通道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横截面,所述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横截面的面积。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噪部内还具有传声腔,所述传声腔位于所述颈部通道背离所述共振腔的一侧,所述传声腔的容积大于所述共振腔的容积和所述颈部通道的容积。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声腔、两个所述颈部通道和两个所述共振腔构成共振单元,所述传声腔通过两个所述颈部通道分别与两个所述共振腔连通。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颈部通道分别与所述传声腔相背的两侧连通,两个所述共振腔也位于所述传声腔的相背两侧。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颈部通道背离所述共振腔的一端与所述传声腔连通。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共振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共振单元沿第一方向分布。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共振单元还沿第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噪部包括底板、顶板和承载架,所述底板和所述底板相对设置,所述承载架设置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所述承载架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围设形成所述共振腔、所述颈部通道和所述传声腔。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颈部通道位于所述传声腔内,且所述颈部通道位于所述共振腔外。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颈部通道位于所述共振腔内,且所述颈部通道位于所述传声腔外。

13、第二方面,基于上文的降噪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核磁共振设备,包括上文所述的降噪装置。

14、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降噪装置中,降噪部内的颈部通道与共振腔连通,可通过颈部通道的流体的流量小于可通过共振腔的流体的流量,从而使得颈部通道相对于共振腔呈内径缩小的结构,因此可使得本申请的降噪部内可形成一维振动系统,噪声声波穿过降噪部进入至颈部通道内后,在共振效应的作用下可使得噪声声波被消除,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部(100)内还具有传声腔(113),所述传声腔(113)位于所述颈部通道(111)背离所述共振腔(112)的一侧,所述传声腔(113)的容积大于所述共振腔(112)的容积和所述颈部通道(111)的容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腔(113)、两个所述颈部通道(111)和两个所述共振腔(112)构成共振单元(110),所述传声腔(113)通过两个所述颈部通道(111)分别与两个所述共振腔(11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颈部通道(111)分别与所述传声腔(113)相背的两侧连通,两个所述共振腔(112)也位于所述传声腔(113)的相背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通道(111)背离所述共振腔(112)的一端与所述传声腔(11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单元(1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共振单元(110)沿第一方向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共振单元(110)还沿第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部(100)包括底板(120)、顶板(130)和承载架(140),所述底板(120)和所述底板(120)相对设置,所述承载架(140)设置于所述底板(120)和所述顶板(130)之间,所述承载架(140)与所述底板(120)和所述顶板(130)围设形成所述共振腔(112)、所述颈部通道(111)和所述传声腔(113)。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通道(111)位于所述传声腔(113)内,且所述颈部通道(111)位于所述共振腔(112)外。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通道(111)位于所述共振腔(112)内,且所述颈部通道(111)位于所述传声腔(113)外。

11.一种核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降噪装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降噪装置及核磁共振设备,属于降噪设备的技术领域,以解决目前的核磁共振设备的降噪效果差的技术问题。其中,降噪装置包括降噪部,降噪部内具有共振腔和颈部通道,颈部通道的一端与共振腔连通,颈部通道的在颈部通道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横截面,共振腔在颈部通道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横截面,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横截面的面积。可通过颈部通道的流体的流量小于可通过共振腔的流体的流量,从而使得颈部通道相对于共振腔呈内径缩小的结构,因此可使得本申请的降噪部内可形成一维振动系统,噪声声波穿过降噪部进入至颈部通道内后,在共振效应的作用下可使得噪声声波被消除,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博,王文韬,薛雨桐,廖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1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