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感应升降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98511发布日期:2023-07-06 11:31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感应升降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地表沉降监测,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感应升降杆。


背景技术:

1、在填海造地或软土地区工程等需经地基处理以满足后续工程建设的要求。地表沉降观测是软基处理工程的监测项之一,软基处理的目的就是固结沉降,地表沉降是判断加固效果好与坏最为直接的反映,同时也是控制加载速率、推算工后沉降及固结度的依据,决定着施工进度的快慢以及后期施工的安排。

2、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由于堆载高度的不断变化,因此需要升降杆用于安装检测设备,防止被埋。但现有升降杆驱动结构多数直接裸露,高度升降不准确,无法适应软基处理工程的恶劣环境。同时不够智能化,需要人工操作,因此仍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感应升降杆,包括

2、壳体,为筒体结构,内部设有安装空腔;

3、驱动模块,设置于所述安装空腔内部;所述驱动模块驱动所述壳体伸缩;

4、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顶部,用于实时检测所述壳体顶部至堆载表面的距离;

5、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顶部,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驱动模块、所述工况记录模块电连接。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为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嵌套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驱动模块驱动下沿所述第一壳体升降。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顶部设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二壳体底部设有第二限位环。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升降杆组及驱动电机,所述升降杆组及所述驱动电机通过安装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顶部。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感应模块为激光测距雷达传感器。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及驱动模块可通过所述安装板进行叠加。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顶部设有防护罩。

14、基于上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感应升降杆,能够适应软基处理工程的环境,对内部驱动结构进行保护。同时通过感应模块,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堆载高度,自动升降,防止顶部被埋。

15、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有益效果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动感应升降杆,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为筒体结构,内部设有安装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感应升降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嵌套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驱动模块驱动下沿所述第一壳体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感应升降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顶部设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二壳体底部设有第二限位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感应升降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升降杆组及驱动电机,所述升降杆组及所述驱动电机通过安装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感应升降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模块为激光测距雷达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感应升降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感应升降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感应升降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及驱动模块可通过所述安装板进行叠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感应升降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部设有防护罩。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地表沉降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感应升降杆。一种自动感应升降杆,包括壳体,为筒体结构,内部设有安装空腔;驱动模块,设置于所述安装空腔内部;所述驱动模块驱动所述壳体伸缩;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顶部,用于实时检测所述壳体顶部至堆载表面的距离;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顶部,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驱动模块、所述工况记录模块电连接。本技术提供的自动感应升降杆,能够适应软基处理工程的环境,对内部驱动结构进行保护。同时通过感应模块,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堆载高度,自动升降,防止顶部被埋。

技术研发人员:肖朝昀,黄山景,朱浩杰,郝卫,张郑华,张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土木(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4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