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61534发布日期:2023-08-18 11:23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变送器,具体涉及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


背景技术:

1、变送器是从传感器发展而来的,凡是能输出标准信号的传感器。标准信号是指物理量的形式和数量范围都符合国际标准的信号。由于直流信号具有不受线路中电感、电容及负载性质的影响,不存在相移问题等优点。

2、授权公开号“cn210981349u”记载了“一种温压一体变送器,包括温度变送器本体、压力变送器本体、以及用于安装温度变送器本体和压力变送器本体的壳体,温度变送器本体包括温度芯体、与温度芯体电连接的温度检测电路板、以及与温度检测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导线;压力变送器本体包括压力芯体、与压力芯体电连接的压力检测电路板、以及与压力检测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导线。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温压一体变送器,将温度芯体和压力芯体集成在一个壳体中,可同时测量温度和压力信号,功能多且防水性能好”。

3、上述专利可同时测量温度和压力信号,功能多且防水性能好,但是上述专利中装置是与供回水管直接连接的,这样在拆卸时较为繁琐,且需要定时控制发送变送器检测信息,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装置是与供回水管直接连接的,这样在拆卸时较为繁琐,且需要定时控制发送变送器检测信息,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包括:

4、外壳;

5、螺丝,所述螺丝固定连接于外壳的圆周表面;

6、nb-iot模板,所述nb-iot模板位于外壳内;

7、框架,所述框架位于外壳内;

8、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开设有框架的一侧端;

9、第二空心槽,所述第二空心槽开设于框架的一侧端;

10、后壳,所述后壳位于外壳的一侧端;

11、两个弹性片,两个所述弹性片均固定连接于后壳的一侧端,两个所述弹性片位于第二空心槽内。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后壳的黏性连接有防护垫,所述防护垫的材质为epe珍珠棉。

1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螺丝的表面套设有保护套。

14、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后壳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半圆块。

15、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外壳的一侧端开设有第一空心槽,所述第一空心槽内设有透明pvc板。

1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保护套的材质为橡胶,所述外壳的表面涂抹有防水涂料。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1、本方案中,安装时先将nb-iot模板和框架放入外壳内,通过螺栓螺纹连接于螺纹孔内,则可实现nb-iot模板的固定,之后将后壳贴在外壳的一侧,同时弹性片受到挤压会进入第二空心槽内,实现后壳的固定,将装置下侧的螺丝螺纹连接于供回水管道上,通过nb-iot模板的移动远程上传压力数据,则可实现每10min实时上传一次数据,平台保存历史数据,本装置无需定时控制检测的信息,实现远程操控和观看。

19、2、本方案中,装置与墙面或其他物品过于接近时,通过黏贴在后壳的一侧的防护垫则可使得装置与墙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则可保护装置不与物体接触,防止损坏,装置出厂时,可将保护套套在螺丝的表面,这样则可保护螺丝的螺纹不被划伤。



技术特征:

1.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12)的黏性连接有防护垫(5),所述防护垫(5)的材质为epe珍珠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丝(3)的表面套设有保护套(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12)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半圆块(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一侧端开设有第一空心槽(2),所述第一空心槽(2)内设有透明pvc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4)的材质为橡胶,所述外壳(1)的表面涂抹有防水涂料。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物联温压变送器,属于变送器技术领域,该物联温压变送器包括,外壳,螺丝,螺丝固定连接于外壳的圆周表面,NB‑iot模板,NB‑iot模板位于外壳内,框架,框架位于外壳内,螺纹孔,螺纹孔开设有框架的一侧端,第二空心槽,第二空心槽开设于框架的一侧端,将NB‑iot模板和框架放入外壳内,通过通过螺栓螺纹连接于螺纹孔内,则可实现NB‑iot模板的固定,之后将后壳贴在外壳的一侧,同时弹性片受到挤压会进入第二空心槽内,实现后壳的固定,将装置下侧的螺丝螺纹连接于供回水管道上,通过NB‑iot模板的移动远程上传压力数据,则可实现每min实时上传一次数据,平台保存历史数据,本装置无需定时控制检测的信息,实现远程操控和观看。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平,李丹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哈尔滨永立盛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03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