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线沉降监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37001发布日期:2023-07-20 16:31阅读:41来源:国知局
管线沉降监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施工监测,尤其涉及一种管线沉降监测结构。


背景技术:

1、通过对围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监测工作、以及监控围岩来达到以下目的:

2、1、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调整下一步施工,确保施工安全;2、保证施工安全:对于不同的施工方法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及时、准确的现场监测结果判断结构的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并及时现场测量的数据、信息反馈,以修改和完善设计,调整施工参数,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减小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变形,保证施工安全;3、预测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根据地表变形的发展趋势,决定是否采取保护措施,并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控制各项监测指标:根据已有的经验及规范要求,检查施工中的各项环境控制指标是否超过允许范围,及时有效的采取防范措施;5、将现场测量数据和理论预测值比较,用反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使设计更加符合实际,以便指导今后工程建设。目前对地下管线沉降的监测长时间布置时易受到损坏,损坏后还会给行车及路人造成伤害。

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管线沉降监测结构,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管线沉降监测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管线沉降的监测结构易损坏、影响安全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线沉降监测结构,用于监测地下管线的沉降,其包括保护井、保护盖、填充层和监测件;地面朝下开设有监测孔,所述监测孔设置于所述地下管线的外侧,所述监测件包括监测头和竖直设置的定位杆,所述填充层填充于所述监测孔内,所述定位杆的一端向下伸入所述填充层,所述定位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监测头连接,所述保护井围设于所述填充层的外周,所述保护盖安装于所述保护井,所述保护盖、所述保护井和所述填充层合围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监测头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填充层包括叠设的混凝土层和砂子层,所述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砂子层下方,所述定位杆穿过所述砂子层并伸入所述混凝土层内。

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层的下端面与所述地下管线的下端面同一水平高度布置。

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监测头的高度高于所述砂子层的上端面20mm~30mm。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监测头的高度低于所述保护盖20mm~30mm。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井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围设于所述填充层的外周,所述安装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支撑部的外径,所述保护盖安装于所述安装部。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杆为螺纹钢,所述监测头为不锈钢圆测头。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监测头焊接于所述定位杆。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井为硬塑件;和/或,所述保护盖为硬塑件。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盖的上端面与地面平齐设置。

1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包括保护井、保护盖、填充层和监测件;地面朝下开设有监测孔,监测孔设置于地下管线的外侧,监测件包括监测头和竖直设置的定位杆,填充层填充于监测孔内,定位杆的一端向下伸入填充层,定位杆的另一端与监测头连接,保护井围设于填充层的外周,保护盖安装于保护井,保护盖、保护井和填充层合围形成有容纳腔,监测头设置于容纳腔内。首先在地面向下钻出监测孔,先钻取出容纳保护井的空间,为安装保护井做准备,之后更换钻头再次进行同心钻取,循环操作直至监测孔的深度大于监测件的高度,然后将监测件竖直并居中放入监测孔中,再向监测孔内填充填充层以埋设及固定定位杆,同时安装保护井在外周对填充层进行支撑以及保护监测头,保护盖罩设在容纳腔上方,且与保护井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后续拆开观测监测件以及进行损坏替换。该实用新型可以对管线进行沉降观测,作业者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施工,也保护了整体的监测结构,避免被周围异物损坏,保证其安全性,具有监测方便,易操作性的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管线沉降监测结构,用于监测地下管线的沉降,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井、保护盖、填充层和监测件;地面朝下开设有监测孔,所述监测孔设置于所述地下管线的外侧,所述监测件包括监测头和竖直设置的定位杆,所述填充层填充于所述监测孔内,所述定位杆的一端向下伸入所述填充层,所述定位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监测头连接,所述保护井围设于所述填充层的外周,所述保护盖安装于所述保护井,所述保护盖、所述保护井和所述填充层合围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监测头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包括叠设的混凝土层和砂子层,所述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砂子层下方,所述定位杆穿过所述砂子层并伸入所述混凝土层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的下端面与所述地下管线的下端面同一水平高度布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头的高度高于所述砂子层的上端面20mm~3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头的高度低于所述保护盖20mm~3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井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围设于所述填充层的外周,所述安装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支撑部的外径,所述保护盖安装于所述安装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为螺纹钢,所述监测头为不锈钢圆测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头焊接于所述定位杆。

9.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井为硬塑件;和/或,所述保护盖为硬塑件。

10.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的上端面与地面平齐设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其包括保护井、保护盖、填充层和监测件;地面朝下开设有监测孔,监测孔设置于地下管线的外侧,监测件包括监测头和竖直设置的定位杆,填充层填充于监测孔内,定位杆的一端向下伸入填充层,定位杆的另一端与监测头连接,保护井围设于填充层的外周,保护盖安装于保护井,保护盖、保护井和填充层合围形成有容纳腔,监测头设置于容纳腔内。该管线沉降监测结构可以对管线进行沉降观测,作业者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施工,也保护了整体的监测结构,避免被周围异物损坏,保证其安全性,具有监测方便,易操作性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侯振华,范振芳,艾鹏,李强,柴伟刚,黄玉增,刘子焱,呼金潼,廖建峰,杨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二十局集团南方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06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