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距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88533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测距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关线性尺寸的测量和对数据或数据组进行统计处理的仪器,尤其适用于野外林业生产、科研中的勘查设计、野外调查和统计工作。
林业生产和科研工作中经常需要对林木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各种项目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处理。在林区测量时,按通常的作业方法,至少需两人配合。即一个测量报数,另一人记录。数据的记录及后续的人工或计算机专门录入统计工作相当繁琐。近年来开始应用的数显卡尺仅能显示测量数据,无统计处理功能。具体在林木测量领域,CN1053675A曾公开了一种名称为“树干直径光电测距仪”的专利申请,也仅限于单一的数据显示功能,且其结构较为笨重,单人亦无法操作。CN1034417A还公开了一种“长度测量数显记录仪”,其为分部件设置,固化在EPROM中的数据处理程序也仅限于对数据的记录和加减运算,便携性及使用功能受到一定限制。受结构和电源的限制,不能在野外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测量,存贮,统计运算处理为一体,特别方便在野外林区使用的电子测距仪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措施,测尺包括有定尺和动尺,动尺6上安装有容栅测量电路和由CMOS电路组成的单片微处理器,单片机的信号输入接口与动尺6上的容栅感应电极之间,经数据线传输,设计了由CD4022和CD4094组成的串并转换电路,将容栅感应电极拾取的测量信号脉冲串转换为并行数据,以便于微处理器处理。容栅感应电极与键盘共同作为微处器的信号输入部分,经线与缓冲器、CPU单片机、存贮器EPROM和RAM相连,LCD显示输出信号。也可通过接口将数据输出到打印机或通用计算机作更复杂的处理。
在测尺的动尺和定尺的配合上,采取了滚动配合,使操作更为轻便并适合野外作业。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了电平转换和串并转换电路,实现了测量电路脉冲串进入微处理器处理的功能,使测量工作更为方便,为林木的径阶数据处理及类似数据组的取样及测算概率分布提供了方便实用的仪器,其性能、价格大大优于国外进口产品。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图1为外形结构图。
图2为定尺、动尺配合剖视图。
图3为电路框图。
图4为电原理图。
图中1、计算器盒2、触摸键盘3、计算器液晶显示屏4、测距显示屏5、定尺6、动尺7、止档8、计算器蕊片安装板9、电源盒10、偏心轴11、螺母12、滚动轴承13、测尺框图14、显示器框图15、键盘框图计算器盒1及安装其上的系统部件、容栅电路安装在动尺6上。定尺5和动尺6的卡尺可作成一体式或分节式,用于林木测量的尺长约为500毫米。也可根据不同用途设计成内外卡安装形式。定尺5与动尺6之间采用滚动轴承12滚动配合,以减小摩擦系数,更适合大尺身野外作业。动尺6上安装的容栅电路拾取的定尺5、动尺6相对位移产生的脉冲信号串,经LM311进行数据放大,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电路和主要由CD4022CD4094组成的串并转换电路转换后,变为八位一组的并行数据,存贮到微处理器中的RAM6264中,经固化有特定程序的EPROM27C64、缓冲器74HC373和CPU80C31处理后,通过控制键盘显示屏LCD显示或联机打印所需统计数据。
计算器显示屏LCD为大屏幕点阵式液晶显示,显示内容多、清晰、功耗小。触摸键盘、四节五号电池供电,可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测距仪,包括有测尺、容栅测量电路、数据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动尺6上安装有包括单片机的微处理器,单片机的信号输入接口与设在动尺6上的容栅感应电极之间,经线传输联接了电平转换电路和数据串并转换电路,容栅感应电极与键盘共同作为微处理器的信号输入部分,经线与缓冲器、CPU单片机、存贮器EPROM和RAM相连,LCD显示输出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测距仪,其特征是所述的CPU单片机为CMOS集成电路块80C3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测距仪,其特征是所述的串并转换电路由CD4022和CD4094组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测距仪,其特征是所述的存贮器EPROM型号采用27C64,RAM型号采用6264。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测距仪,其特征是所述的缓冲器型号采用74HC373。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测距仪,其特征是测尺的定尺5与动尺6之间的位移采用滚动轴承12滚动配合。
专利摘要一种集测量、运算处理、输出打印信号为一体的电子测距仪,其特征在于动尺6上安装有包括单片机的微处理器,单片机的信号输入接口与设在动尺6上的容栅感应电极之间,经线传输联接了电平转换电路和数据串并转换电路,容栅感应电极与键盘共同作为微处理器的信号输入部分,经线与缓冲器,CPU单片机,存贮器EPROM和RAM相连,LCD显示输出信号。
文档编号G01C15/00GK2123093SQ9123334
公开日1992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1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1991年12月27日
发明者于若非, 邝立刚, 艾毓治 申请人:于若非, 邝立刚, 艾毓治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