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自动分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081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型自动分样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学分析中的样品缩分仪器,特别适用于颗粒直径小于1毫米、重量在5-100克的小样品的缩分。
100克以上的试样缩分,不乏设备,如柳州探矿机械厂的XSM-81型密封式缩分器等。但对于100克以下的样品缩分尚无理想的仪器,仍靠传统的方法——手工对角线四分法缩分。手工分样效率低,精度不高,劳动强度大。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向公众提供一种精度高,劳动强度小,样品重量5-100克的微型自动分样器。
分样的原则应当是试验样品混合均匀,取样均等,缩分后的样品组分与原样一致。本实用新型根据这一原则而设计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从和实施例中给出。
图1微型自动分样器总装示意图图2分样盘的剖视图图3分样盘的结构图图4顶板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由分样盘(1)、顶板(2)和电磁振动台(3)三部分组成。
所述的分样盘(1)用聚氯乙烯或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作材料。分样盘(1)呈圆形,直径为100-200mm,最好为140mm;盘沿高15-45mm,最好为25mm;盘的厚度2.5-4mm。紧靠盘沿的内壁有两条呈中心对称的、自下而上的螺旋式台阶。台阶的宽度为3-10mm,最好为6mm,台阶的坡度为4°-7°,最好为4°。这种螺旋式台阶称之为送料槽(4)。送料槽(4)与盘沿上端接触处有分样口(5)。送料槽(4)从上伸出盘沿30-50mm,伸出部分叫排样嘴(6)。分样盘(1)底部向上凸起,母线与底面有一定的夹角最好为7°。圆形台阶(7)在分样盘(1)底部的中心位置,向下凸出,起定位销的作用。圆形台阶(7)中央有圆定孔(8)。
所述的顶板(2)由铁质材料作成,半径为50-100mm。底面有六个螺孔(16),两两成对排列,用以与螺钉固定倾斜的板弹簧(15)。顶板(2)面中央为圆形凹入(10),起位孔作用,大小与分样盘(1)圆形台阶(7)相匹配。顶板(2)面上的坡降为7°,向四周倾斜。也就是说,分样盘(1)的底面与顶板(2)的上表面贴合。顶板(2)中央开有螺孔(11),螺孔(11)与固定孔(8)对应。固定螺杆(12)通过固定孔(8)和螺孔(11)将分样盘(1)固定在顶板(2)上。
所述的电磁振动台(3)属已有技术。台座(13)上固定了线圈(14)。台座(13)近边缘处每隔120°有一螺孔(17),用以与螺钉固定一个倾斜的板弹簧(15)。板弹簧(15)与台座(13)面的倾斜夹角为7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输入电压220伏特单相交流电经半波整流器整流后供电。线圈每分钟为3000次脉冲电流,从而得到到3000次激振力。当激振力大于弹簧反力时,线圈(14)与顶板(2)相靠近;激振力小于反弹力时;顶板(2)与线圈(14)相互离开。一推一吸形成往复运动。由于板弹簧(15)与台座(13)和顶板(2)均有一定的夹角,盘内样品沿着抛物线轨迹运动,由内而外,由下而上,“自动排队”地沿着螺旋台阶式的送料槽(4),一部分进入排样嘴(6);另一部分从分样口(5)再次进入分样盘(1)混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实现了5-100克小样的缩分;样品混和后放入分样盘(1),从分样口(5)再次进入分样盘(2),又一次得到混和,样品混和很充分;分样精度高,两边分出的样品重量误差小于3%;用电磁振动自动分样,实现分样自动化,大大减轻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底。
权利要求
1.用于化学分析样品缩分的微型自动分样器,包括电磁振动台(3)、顶板(2),其特征在于顶板(2)上安装有一个分样盘(1)。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微型自动分样器,其特征在于分样盘(1)呈圆形,紧靠盘沿的内壁有条呈中心对称,自下而上的螺旋台阶式的送样槽(4),送样槽(4)与盘沿上端接触处有分样口(5),这样槽(4)有伸出圆盘的排样嘴(6)。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微型自动分样器,其特征在于分样盘的直径为100-200毫米,最好为100毫米,分样盘母线与底面有一定的夹角,最好为7°,分样盘(1)上的送样槽(4)的宽度为3-10毫米,最好为6毫米,这样槽(4)的坡度4°-7°,最好为4°。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微型自动分样器,其特征在于,固定分样盘(1)的是通过螺杆(12)、顶板(2)上的圆形凹入(10)和螺孔(11)以及分样盘(1)底面的圆形台阶(7)和固定孔(8)。
专利摘要
化学分析中的微型自动分样器,特别适用于颗粒直径小于1毫米,重量在5—100克的小样缩分。本分样器由分样盘(1)、顶板(2)和电磁振动台(3)所组成。分样盘(1)呈圆形,沿内壁有两条呈中心对称的螺旋台阶式的送样槽(4),送样槽(4)与盘沿上有分样口(5),送样槽(4)伸出部为排样嘴(6)。本分样器可实现小样缩分自动化,混合均匀,提高缩分精度,减轻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G01N1/04GK86208190SQ86208190
公开日1987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1986年10月25日
发明者陈柏泉 申请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