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区沿沟激发不规则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73759阅读:来源:国知局
对较浅,若采用单井大药量激发,安全因素突出,且能量向下传递较差;故通常采用3-5个激发井组合激发提高能量,受沟谷地形条件限制,组合距不宜过大,一般2-5m便可,沿地震测线布置的方向线性组合。3-5井组合激发的方式选择可通过试验确定,根据图5所示,三井组合较单井激发能量强,干扰波压制效果好,五井激发能量虽然增强,但有效波频率有所降低。因此根据设计观测系统的最大偏移距设计试验接收最大偏移距,先采用单井激发,试验最佳激发井深,在该井深试验不同药量激发效果;基于最佳激发井深与药量,分别试验1、3、5井组合激发获得的单炮记录的有效波能量,选择最佳组合井个数即可。
[0034]因为激发点不规则分布,数据处理中要精细检查炮点与检波点的位置关系;鉴于激发点与接收点间较大的高程差,根据图6所示,通过绿山折射静校正技术,通过对原始单炮初至折射波的拾取,建立地下折射面模型,通过给定的替换速度和统一基准面,求出静校正量,最终消除因地形及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变化等因素所带来的静校正问题,从静校正前后记录对比可以看出,静校正后煤层反射波更为突出、连续性变好;地震初至波也变得平滑。根据图7所示,由于激发、接收等因素引起的振幅能量差异,采用能量补偿主要是补偿地震波的地层吸收,做法是结合地层,选定速度进行球面扩散补偿,对地表一致性振幅分解,求出振幅补偿因子,进行一致性校正,以达到对地震波能量加以恢复,使得浅、中、深空间能量得到了较好恢复,对地震数据进行消除。
[0035]根据图8所示,对数据处理后得到三维数据体进行地质解释,得到煤层、构造等地质成果。
[0036]根据图9、图10所示,实施例的地貌特点:彬长矿区DFS井田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东南部,为塬、梁、沟壑地貌。塬面及沟谷走向北东,地形西南部较高,向东北部逐渐降低。塬面标高一般1100?1200m,沟谷标高一般850m至900m,相对高差一般150?250m。最低处位于井田东北缘径河谷地,标高845m至855m ;最高处位于井田西南庙台子一带,标高1250m。区内塬面窄小且破碎,冲沟及黄土崖发育,地形复杂,区内主要河流为泾河,其支流有磨子沟、菜子沟、安化沟、土沟等支沟。该地貌特征符合本发明要求。
[0037]对于该DFS区采用沿沟激发不规则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采用如下步骤:
[0038]I)、实测勘探区范围内的支沟发育情况,踏勘支沟地震地质条件,选择沟谷2_3km及以上延展长度的沟谷作为激发点的支沟;
[0039]2)、设计接收线的位置与接收线条数,保证勘探区边界以内达到设计的满覆盖次数,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多测线接收方式,测线布设20条,测线间距40m,其实际的覆盖次数多在20-40次之间,可达到规则观测设计覆盖次数24次的勘探效果,获得的地震时间剖面品质高,可清晰分辨煤层与地质构造,煤层反射波的振幅对煤层厚度有较好的反映。
[0040]3)、选择支沟谷中出露的基岩为激发源,经试验1、3、5井组合激发获得的单炮记录的有效波能量,选择最佳组合井个数为5个激发井,激发井的震源药柱炸药用量为2kg/激发井;
[0041]4)、布置好第一束地震测线,依次激发作为激发区内的支沟上的激发点,然后移动第一束地震测线至紧邻的第二束地震测线处,再重复激发所有激发点;
[0042]5)、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的勘探数据。
[0043]上述实施例的地貌的河流处,河流潜水位深度约在距地表3_5m,对于该部分地貌,除重复上述1-3步骤外,选择在潜水面以下4m激发,经试验1、3、5、7井组合激发获得的单炮记录的有效波能量,选择最佳组合井个数为3个激发井,井组合方式为沿测线方向线性组合,组合基距5m,激发井的震源药柱炸药用量为1.5kg/激发井,中间激发井激发药量为2kg ;布置好第一束地震测线,依次激发作为第一接收排列激发区内的支沟上的激发点,然后移动第一束地震测线至紧邻的第二接收排列第二束地震测线处,再重复激发所有激发点;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地震数据体。
[004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黄土塬区沿沟激发不规则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其特征在于: 1)、实测勘探区范围内的支沟发育情况,踏勘支沟地震地质条件,选择作为激发点的支沟; 2)、设计接收线的位置与接收线条数,保证勘探区边界以内达到设计的满覆盖次数; 3)、选择激发源,确定激发源的激发层位的选择; 4)、布置好第一束地震测线,依次激发作为激发区内的支沟上的激发点,然后移动第一束地震测线至紧邻的第二束地震测线处,再重复激发所有激发点; 5)、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的勘探数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塬区沿沟激发不规则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作为激发点的支沟选择标准为:支沟的基岩出露或潜水位浅的支沟均可以作为设置激发点的支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塬区沿沟激发不规则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采用多测线接收方式,测线布设10-24条,测线间距20-60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塬区沿沟激发不规则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选用小道距接收方式,接收道距间隔为10-20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塬区沿沟激发不规则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激发层位的选择在支沟谷中基岩出露、潜水位浅以及薄松散层覆盖的地段作为激发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塬区沿沟激发不规则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激发点采用3-5激发井的组合激发方式,每相邻激发井的间距5m,激发井沿地震线束方向线性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塬区沿沟激发不规则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激发井的震源药柱炸药用量为l_3kg/激发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黄土塬区沿沟激发不规则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包括选择作为激发点的支沟;设计接收线的位置与接收线条数;选择激发源,确定激发源的激发层位的选择;布置地震测线,激发所有激发点;数据处理步骤,该方法施工灵活,有效避免了巨厚黄土层对地震波的吸收与衰减,增大了地震波向下传递的能量;有效避开了虚反射对地震波能量的反射及产生的多次折射干扰,大大提高了地震原始记录的信噪比;对于施工而言,其成孔位置相对集中,避免了设备搬家对施工速度的影响,成孔深度较黄土塬上要成倍减小,提高了成孔速度。该技术易于掌握,便于施工,勘探效果良好,推广前景巨大。
【IPC分类】G01V1/00, G01V1/13, G01V1/20
【公开号】CN105093270
【申请号】CN201510386795
【发明人】冯西会, 马丽, 李米田, 杨永群, 朱芳香
【申请人】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7月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