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523034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设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特别设及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 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近地表速度模型不仅影响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激发和 接收,还会对获取的原始资料的信噪比产生影响。因此,弄清近地表速度模型,对于地震采 集中的激发问题、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问题W及波场延拓问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0003] 目前,可W利用微测井数据或者小折射数据对近地表进行调查W构建近地表速度 模型。其中,微测井数据在纵向的采样间隔一般都较小,初至的信噪比较高,虽然存在着固 定偏移距的井口距,但经过垂直校正后,可W认为地震波在地层中垂直传播,所W在微测井 位置处,其解释精度还是相当高的;小折射数据的常规解释方法虽要求地表比较平坦,并且 要求地层速度在横向方向变化较小,但其道距较小,初至信噪比高,其解释精度在小折射位 置处往往较高。但是运两种方法仅仅可W得到调查点处有效深度范围内纵向的速度变化, 是一个点数据,至于近地表速度的空间变化如何,该方法无能无力。实际工作中也不可能布 设高密度的表层调查控制点进行近地表结构的调查。
[0004] 另外,利用初至走时层析反演结果也可W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利用初至走时层 析反演的方法构建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可W很好地反映近地表速度的空间变化趋势,然而受 到炮检距、近道初至精度W及地震数据采集密度等因素的限制,构建的近地表速度模型的 精度往往不高,特别在浅地表处表现的尤为明显。
[0005]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运些方案在本申请的
【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0006]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W提高近 地表速度模型的精度。
[000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是运样实现的:
[0008] 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包括:
[0009] 对待测区域的表层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近地表第一速度模 型;
[0010] 对所述待测区域的地震数据进行走时层析反演,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近地表第二 速度模型;
[0011] 计算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与所述第二速度模型中相同位置处的数据的差值,确定当 计算的差值大于预设阔值时对应的位置并从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中剔除确定的位置处的数 据;
[0012] 对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中剔除后的数据进行插值计算,得到近地表的初始速度模 型;
[0013] 对所述第二速度模型与剔除数据后的第一速度模型中相同位置处的数据进行计 算,得到各个位置处对应的权重系数;
[0014] 基于计算出的权重系数,在所述待测区域的纵向方向W及横向方向分别进行插值 计算,得到所述待测区域中不同位置处的权重因子;
[0015] 利用所述权重因子,对所述初始速度模型进行迭代校正,直至满足预设条件为 止;
[0016] 将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迭代校正后的速度模型确定为近地表速度模型。
[0017] -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装置,包括:
[0018] 第一速度模型获取单元,用来对待测区域的表层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 测区域的近地表第一速度模型;
[0019] 第二速度模型获取单元,用来对所述待测区域的地震数据进行走时层析反演,得 到所述待测区域的近地表第二速度模型;
[0020] 数据剔除单元,用来计算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与所述第二速度模型中相同位置处的 数据的差值,确定当计算的差值大于预设阔值时对应的位置并从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中剔除 确定的位置处的数据;
[0021] 权重系数计算单元,用来对所述第二速度模型与剔除数据后的第一速度模型中相 同位置处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各个位置处对应的权重系数;
[0022] 初始速度模型获取单元,用来对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中剔除后的数据进行插值计 算,得到近地表的初始速度模型;
[0023] 权重因子获取单元,用来基于计算出的权重系数,在所述待测区域的纵向方向W 及横向方向分别进行插值计算,得到所述待测区域中不同位置处的权重因子;
[0024] 迭代校正单元,用来利用所述权重因子,对所述初始速度模型进行迭代校正,直至 满足预设条件为止;
[00巧]近地表速度模型确定单元,用来将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迭代校正后的速度模型确 定为近地表速度模型。
[0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分别对待测区域的 表层调查数据W及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对应的近地表第一速度模型W及第二速度模 型,然后可W利用所述第二速度模型对所述第一速度模型进行空间约束,去除所述第一速 度模型中不准确的数据并基于去除数据后的第一速度模型构建初始速度模型。然后可W利 用计算出的权重因子对所述初始速度模型进行迭代校正,从而得到精度较高的近地表速度 模型。
[0027]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 理可W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 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0028]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 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 征。
[0029]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 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0030]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 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 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 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W根据运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31]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流程图;
[0032]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对不同地层处的垂直时间进行拟合的示意图;
[0033]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 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 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 的范围。
[0035]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流程图。虽然下文描 述流程包括W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但是应该清楚了解,运些过程可W包括更多或更 少的操作,运些操作可W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例如使用并行处理器或多线程环境)。如图 1所示,所述方法可W包括:
[0036] S1 :对待测区域的表层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近地表第一速度 模型。
[0037]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待测区域的表层调查数据可W为微测井数据或者小折射 数据,利用所述待测区域的表层调查数据可W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近地表第一速度模型。 该第一速度模型在所述待测区域的纵向单点处的精度较高,但在横向方向上却容易受到表 层控制点密度的影响而导致精度不足。具体地可W表现为在横向方向上的速度值可能出现 突变,形成奇异值,因此需要对所述第一速度模型进行后续的处理。
[0038]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表层调查数据为微测井数据时,可W从所述微测井数 据中拾取不同地层处的初至时间,然后可W根据下述公式将所述不同地层处的初至时间转 化为垂直时间:
[0039]
[0040] 其中,t。为某一地层处的垂直时间,t为该地层处的初至时间,Η为该地层处激发 点的深度,D为该地层处接收点到井口的距离。
[0041] 得到不同地层处的垂直时间后,可W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述垂直时间进行拟合, 从而可W得到不同地层处的速度值W及与所述速度值相对应的厚度值。具体地,图2为本 申请实施例对不同地层处的垂直时间进行拟合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W将不同地层处 的垂直时间绘制在同一坐标系内,该坐标系的横坐标可w为垂直时间值,纵坐标可w为与 所述垂直时间值相对应的地层深度值。由于位于同一速度层内的垂直时间的点可W连成一 直线,从而可W根据垂直时间点的分布规律,划分出各个速度层的对应的垂直时间点,然后 可W对每组垂直时间点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成直线,该直线的斜率的倒数便可W为该速度 层对应的速度值。而该直线上起始垂直时间点W及终止垂直时间点对应的深度差即可W为 该速度层的速度值对应的厚度值。从而可W将不同地层处确定出的速度值W及与所述速度 值相对应的厚度值确定为近地表第一速度模型。
[0042]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表层调查数据为小折射数据时,同样可W先从所 述表层调查数据中拾取不同地层处的初至时间,然后利用同样的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 述不同地层处的初至时间进行拟合,得到拟合直线,从而可W得到不同地层处对应的速度 值。接着,本申请实施例可W按照下述公式计算不同地层处的速度值对应的厚度值:
[0043]
[0044] 其中,m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hm1为第m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