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65678阅读:来源:国知局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一种实施结构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另一种实施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003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的一种实施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包括浊度传感器1、控制器2,特别不同的是,还包括一个双腔流通池3。该双腔流通池包括消泡腔体310和测量腔体320。其中,消泡腔体310的顶部设有排气孔311 ;消泡腔体310内的侧壁上位于预设定消泡水位高度位置处设置有液位传感器4,消泡腔体内预设定消泡水位高度位置处(即液位传感器位置处)对应的水容量,实际就是对待测水进行一次浊度测量的需水量;消泡腔体310的侧壁上高于液位传感器高度位置处与进水管道相312连通,进水管道312上设有进水电控阀5,用以控制进水的开或关;消泡腔体310的底部通过连接管道313与测量腔体320相连通,连接管道313上设有转移电控阀6,用于控制消泡腔内液体310向测量腔体320转移的开或关。双腔流通池3中测量腔体320的顶部位置高度不高于消泡腔体310底部最低位置处的高度,且连接管道313与测量腔体320相连通位置处位于测量腔体侧壁的底部,以保证双腔流通池中的液体流向;测量腔体320的侧壁上位于预设定测量水位高度位置处设置有溢水口 321,让双腔流通池中过多的水从溢水口流出,而浊度传感器I的检测探头伸入测量腔体320内,且浊度传感器I的检测探头在测量腔体内的位置高度低于溢水口 321所在位置高度,以保证测量腔体内的液位高度满足浊度传感器的检测要求;测量腔体320的底部还与排水管道322相连通,该排水管道322上设有排水电控阀7,用于控制排水的开或关。而对于控制器2,除了与浊度传感器I和显示屏之间的电连接关系之,还增加了与液位传感器4及各个电控阀的电连接结构,即控制器2的液位数据采集端和浊度数据采集端分别与液位传感器4和浊度传感器I的数据输出端进行电信号连接,控制器2的进水阀控制输出端、转移阀控制输出端和排水阀控制输出端分别与进水电控阀5、转移电控阀6和排水电控阀7的电控制端进行电信号连接,控制器2的数据显示输出端与显示屏的显示输入端进行电信号连接。其中,显示器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与控制器集成于一体的,因此显示器在图1中未示出。
[0032]本实用新型的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采用了具有两个腔体的双腔流通池,能够在消泡腔体中对待测液体进行消泡处理,消泡后的待测液体再进入测量腔体中通过浊度传感器进行浊度测量,二者相互独立,可以避免消泡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附着于浊度传感器的检测探头上而影响测量精度,同时使得消泡腔体在设计上可以仅考虑在横向延展面积上增加消泡面积的要求,而测量腔体在设计上仅需考虑在深度上容纳和浸没浊度传感器检测探头的要求,因此可以分别将消泡腔体和测量腔体体积控制到尽可能的小,只要使其能够满足对待测水进行一次浊度测量的需水量即可,从而有利于系统整体体积的小型化,并且体积减小也有利于加快池内待测液的更新,提升测量的时效性;此外,由于从消泡腔体连通至测量腔体的连接管道与测量腔体相连通位置处位于测量腔体侧壁的底部,在关闭测量腔体的排水管道进行浊度测量时,消除气泡的待测液是通过连接管道从底部流入测量腔体,一方面避免了产生新的气泡,消除了气泡附着在浊度传感器检测探头上对测量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使得待测液再次流动搅拌,悬浮颗粒不至于沉淀,避免了待测液中悬浮颗粒静置下沉对浊度测量真实性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消泡与测量相互独立,也避免了消泡时间与悬浮物下沉时间上的矛盾,使得系统具备适应泡含量和浊度变化较大的测量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能够有效兼顾测量准确性、时效性以及系统体积小型化需求,同时针对泡含量、浊度变化较大的测量环境能够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为浊度测量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现方案。
[0033]本实用新型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在具体实施时,为了尽可能增加消泡面积,保证消泡效果,双腔流通池的消泡腔体整体最好呈扁平状,以增大其横向延展面积。此外,如图2所示,双腔流通池3的消泡腔体310的底部最好设计为漏斗状,其漏斗状底部的最低位置处与连接管道313相连通,以便于待测液体中的污物顺畅的流出,减少消泡腔体内的污物累积;同样,双腔流通池3的测量腔体320的底部也最好设计为漏斗状,其漏斗状底部的最低位置处与排水管道322相连通,便于待测液体中的污物顺畅的流出,减少测量腔体内的污物累积。图2中其它标号的含义与图1相同。至于消泡腔体和测量腔体的容量设计,只需要满足对待测水进行一次浊度测量的需水量即可;具体而言,对待测水进行一次浊度测量的需水量是由测量腔体决定的,而因为浊度传感器的检测探头在测量腔体内的位置高度低于溢水口所在位置高度,所以只要保证检测过程中测量腔体内待测液体的液面高度达到溢水口所在位置高度(即预设定测量水位高度),即可浸没浊度传感器的检测探头,保证浊度检测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消泡腔体和测量腔体的容量设计上,消泡腔体内预设定消泡水位高度位置处(即液位传感器位置处)对应的水容量最好能够大于或等于测量腔体内预设定测量水位高度位置处(即溢水口位置处)对应的水容量,这样便可以确保消泡腔体内执行一次消泡处理后的待测液体量足够满足测量腔体进行浊度测量的需水量要求。而系统中的进水电控阀、转移电控阀和排水电控阀,最好均采用开关式电磁阀,因为开关式电磁阀是较为常用的一种电控阀,并且其产品技术成熟,成本较低,有利于缩减硬件成本。至于控制器,除了执行对浊度传感器的浊度测量数据采集和显示控制之外,只需要进行液位传感器的检测数据采集以及队进水电控阀、转移电控阀和排水电控阀的开关控制,其中,对液位传感器的检测数据采集方式与对浊度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方式相同,对各个电控阀也可以通过简单的高/低电平指令实现控制,均为非常成熟的现有控制技术。
[0034]本实用新型的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对待测液体进行测量时,需要将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的进水管道连接至待测水源,并设置控制器启动测量控制,此后便可以由控制器执行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的测量控制过程,其测量控制过程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0035]al)控制器启动测量控制时,读取预设定的消泡静置时间阈值Tl、液体转移时间阈值T2和排水时间阈值T3 ;然后,执行步骤a2)。
[0036]a2)控制器控制关闭转移电控阀和排水电控阀,打开进水电控阀。
[0037]a3)控制器读取液位传感器数据输出端的输出信号,在读取到液位传感器的数据输出端输出液位到位信号时,执行步骤a4 )。
[0038]a4)控制器控制关闭进水电控阀,等待消泡静置时间阈值Tl的时长后,执行步骤a5)。
[0039]a5)控制器控制打开转移电控阀,等待液体转移时间阈值T2的时长后,执行步骤a6)0
[0040]a6)控制器控制关闭转移电控阀,读取浊度传感器数据输出端的输出信号,在读取到浊度传感器的数据输出端传送的浊度测量数据后,控制器控制显示屏对浊度测量数据进行显示,并控制打开排水电控阀,等待排水时间阈值T3的时长后,执行步骤a7)。
[0041]7)控制器控制关闭排水电控阀,打开进水电控阀,然后跳转执行步骤a3)。
[0042]可以看到,在本实用新型双腔流通池浊度测量系统的上述测量控制过程中,每次测量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即消泡处理阶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