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局部放电的电抗器匝间绝缘试验模型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441140阅读:来源:国知局
间位置制得长方形槽13,长方形槽13的左右端面上向长方形环氧板的左右端面个加工有两个通孔14,两个通孔间构成“V”字形结构,长方形环氧板的左右端面上加工有锯齿状结构;
[0026]所述第一包膜铝线I和第二包膜铝线2两者的直线部分6置于长方形槽13的中心处,第一包膜铝线I和第二包膜铝线2两者的第二折线部分7置于左侧的通孔14内,第一包膜铝线I和第二包膜铝线2两者的第二折线部分8置于右侧的通孔14内;第一折线部分7及第二折线部分8的铝线裸露部分均探出通孔;第一折线部分7及第二折线部分8与通孔间通过橡胶块17固定;通孔14及长方形槽13内注入环氧树脂15固化成型。
[0027]加工一块长为170mm,宽为50mm,厚为20mm的长方形环氧板,将其平放在试验台上,四个顶点命名为A,B,C,D,如附图1所示。在环氧板的中间位置,铣一个长为180mm,宽为20mm,深为15mm的长方形槽13,使其的上下两边到环氧板上下两边的距离均为15mm,左右两边到环氧板左右两边的距离为30mm,如附图1(a)所示。以A为起点,沿斜向下45°方向,铣一个长为35mm,宽为5mm,深为15mm的槽,以B为起点,沿斜向上45°方向,铣一个长为35mm,宽为5mm,深为15mm的通孔,以C为起点,沿斜向上45°方向,铣一个长为35mm,宽为5mm,深为15mm的通孔,以D为起点,沿斜向下45°方向,铣一个长为35mm,宽为5mm,深为15mm的通孔,如附图1所示。在AB,⑶边每隔5mm的距离,铣掉一个长为5mm,宽为5mm,厚为20mm的环氧块,形成锯齿状结构,防止高压引线与低压引线之间出现沿面爬电现象,如附图1所示。
[0028]采用两个直径30mm,高度30mm的招柱加工成两个半径为30mm的球型均压电极,在均压电极的一端加工一个直径为5mm,深度为20mm的圆孔,在其垂直方向加工一个直径为6mm,深度为15mm的圆孔,攻有M6的内螺纹,用于固定铝线的出线端,如附图2所示。
[0029]采用与实际的电抗器相同的膜包铝线,铝线直径4.25mm,外部叠绕3层聚脂薄膜和一层非织布,包有绝缘层的铝线直径为4.7mm,将铝线剪裁成两根长度均为300mm的试样,两端成“V”型结构(两根铝线间的夹角为90°),中间部分两根导线平行(平行部分长度为180mm),去掉导线端部的绝缘层使铝线裸露(长度为20mm)。如附图3所示。
[0030]加工4个长为15mm,宽为5mm,厚为5mm的橡胶块,中间挖去半径为2mm的通孔,孔的中心位于橡胶块中心,如附图4所示。套在剪好的铝线的端部,由于橡胶块有弹性,可以紧固住铝线。将铝线放入槽内,把橡胶块慢慢移至槽末端,塞紧固定,使两根铝线的平行部分到槽16的上、下、左、右等四个面的距离均为5.3mm,如附图5所示。这样可以保证在加入环氧树脂胶固化成型后,两根铝线平行部分周围的环氧胶厚度一致,均为5.3mm。这可以保证制作成型的模型试样高、低压电极间及周围的有效电场区域内环氧树脂均一、稳定,即保证在高低压电极间的绝缘材料为聚脂薄膜和固化后环氧树脂组成的复合绝缘,且极间电场不受盛放环氧树脂胶的环氧板的影响。
[0031]用注射器向槽内加入配置好的环氧树脂胶,使其填满整个槽。然后放置在真空干燥箱中,加热的同时进行抽真空(即真空压力浸渍)。使环氧树脂充分的到非织布中,并充满线匝周围,最大限度的抽出残留在绝缘中的气泡。调节真空干燥罐控制系统,使其满足温度到80°C、真空度达到10Pa以下持续4个小时后固化成型,得到无局部放电的匝间绝缘模型试样。分别将两根铝线的出线端深入球型均压电极直径5mm、深度20mm的圆孔中,在均压电极M6的内螺纹内拧入无端头螺丝固定出线端,如附图5所示。无局部放电的试验模型制作完成,即可开始进行局部放电测量及各种老化、参数测试试验。
[0032]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实施方式如上,但其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核心技术方案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和细节上做任何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为准。
【主权项】
1.无局部放电的电抗器匝间绝缘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包膜铝线(I)、第二包膜铝线(2)、槽型结构体(3)、第一均压电极(4)和第二均压电极(5); 所述第一包膜铝线(I)与第二包膜铝线(2)结构一致,均包括直线部分(6)、第一折线部分(7)和第二折线部分(8);第一包膜铝线(I)和第二包膜铝线(2)两者的直线部分(6)平行设置,第一包膜铝线(I)和第二包膜铝线(2)两者的第一折线部分(7)构成“V”字形结构,第一包膜铝线(I)和第二包膜铝线(2)两者的第二折线部分(8)也构成“V”字形结构;第一包膜铝线(I)和第二包膜铝线(2)两者的第一折线部分(7)及第二折线部分(8)的端部均剥去包膜;第一包膜铝线(I)的第一折线部分(7)及第二折线部分(8)的铝线裸露部分分别作为高压电极出线端(9)和第一均压电极连接端(11);第二包膜铝线(2)的第一折线部分(7)及第二折线部分(8)的铝线裸露部分分别作为第二均压电极连接端(10)和接地电极出线端(12);第一均压电极(4)安装在第一均压电极连接端(11)上,第二均压电极(5)安装在第二均压电极连接端(10)上; 所述槽型结构体(3)采用长方形环氧板制成,在长方形环氧板的中间位置制得长方形槽(13),长方形槽(13)的左右端面上向长方形环氧板的左右端面个加工有两个通孔(14),两个通孔间构成“V”字形结构,长方形环氧板的左右端面上加工有锯齿状结构(16); 所述第一包膜铝线(I)和第二包膜铝线(2)两者的直线部分(6)置于长方形槽(13)的中心处,第一包膜铝线(I)和第二包膜铝线(2)两者的第二折线部分7置于左侧的通孔(14)内,第一包膜铝线(I)和第二包膜铝线(2)两者的第二折线部分(8)置于右侧的通孔(14)内;第一折线部分(7)及第二折线部分(8)的铝线裸露部分均探出通孔;通孔(14)及长方形槽(13)内注入环氧树脂(15)固化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局部放电的电抗器匝间绝缘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膜铝线(I)与第二包膜铝线(2)均由直径为4.25_的铝线,外部叠绕三层聚脂薄膜和一层非织布构成,包有绝缘层的铝线的直径为4.7_,长度为300mm,第一折线部分(7)构成的“V”字形结构及第二折线部分(8)构成的“V”字形结构夹角为90°,直线部分(6)的长度为180mm,招线裸露部分的长度为20_。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局部放电的电抗器匝间绝缘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压电极(4)和第二均压电极(5)均采用两个直径为30mm,高度为30mm的铝柱加工成两个半径为30mm的球型均压电极,在均压电极的一端加工一个直径为5mm、深度为20mm的圆孔,在该圆孔垂直方向加工一个直径为6mm、深度为15mm的圆孔,且攻有M6的内螺纹,用于固定铝线的出线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局部放电的电抗器匝间绝缘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型结构体(3)采用一块长为240mm,宽为50mm,厚为20mm的长方形环氧板,在环氧板的中间位置,铣一个长为180mm,宽为20mm,深为15mm的长方形槽,长方形槽的上下两边到环氧板上下两边的距离均为15mm,左右两边到环氧板左右两边的距离为30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局部放电的电抗器匝间绝缘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形槽(13)的左右端面上向长方形环氧板的左右端面个加工有两个通孔(14),其长为35mm,宽为5mm,深为 15mm 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局部放电的电抗器匝间绝缘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在长方形环氧板的左右两边,每隔5mm的距离,铣去一个长为5mm,宽为5_,厚为5mm的环氧块,形成 锯齿状结构(16)。
【专利摘要】无局部放电的电抗器匝间绝缘试验模型,涉及一种电抗器匝间绝缘试验模型。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有效模拟改进工艺后干式空心电抗器的匝间绝缘结构,以进行验证干式空心电抗器绕组线圈制作工艺改进措施有效性的各种试验。第一包膜铝线和第二包膜铝线两者的直线部分平行设置,包膜铝线的第一折线部分和第二折线部分均构成“V”字形结构,包膜铝线的直线部分于槽型结构体的长方形槽的中心处,包膜铝线的折线部分置于通孔内;通孔及长方形槽内注入环氧树脂固化成型。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模拟改进工艺后干式空心电抗器的匝间绝缘结构,以进行验证干式空心电抗器绕组线圈制作工艺改进措施有效性的各种试验。
【IPC分类】G01R31/12, H01F27/32
【公开号】CN205353295
【申请号】CN201620131347
【发明人】姚远航, 聂洪岩, 顾哲屹
【申请人】哈尔滨理工大学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