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94368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中,包括与基坑支护固定连接的底座、用于监测的棱镜、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用于调节棱镜高度的高度调节单元;所述高度调节单元包括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第三支撑管、以及限定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和第三支撑管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螺栓与基坑支护固定连接,监测完毕后只需松开拧紧的螺母,将其拆下即可回收再用,结构简单,操作十分方便。棱镜的高度通过调节三根支撑管的相对长度来实现,调到合适高度后,通过双螺母定位结构来固定,很好地解决了现有位移监测装置不能回收再用,造成资源浪费,棱镜固定不能动,不能根据监测需求来调节高度的技术问题。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测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基坑开挖完成后,要在四周和底部设置基坑支护,防止泥土掉落或基坑垮塌。由于基坑支护在四周泥土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微小位移,尤其在深基坑、变形量控制严格的高边坡、隧道支护体系和山体地质勘查中,对于复杂的以及变形要求严格的基坑项目,很难从计算或者经验找到定量和预测基坑位移的方法,所以需要依靠建设基坑过程中实时监测基坑支护的位移量。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是将一根钢筋植入混凝土中,并在钢筋的顶部焊接一个检测标志来实现,由于采用焊接固定的方式,所以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棱镜不能根据工程监测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使监测具有局限性;二是这种监测标志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再回收利用,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提高,随着工程量的与日倶增,浪费的资源会越来越多,不环保。
[0003]因此,现有的基坑监测技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旨在解决现有位移监测装置不能回收再用,造成资源浪费,棱镜固定不能动,不能根据监测需求来调节高度的技术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种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中,包括与基坑支护固定连接的底座、用于监测的棱镜、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用于调节棱镜高度的高度调节单元;
[0007]所述底座通过螺钉与基坑支护固定连接,其上端设有用于固定高度调节单元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设有螺纹;
[0008]所述棱镜上设有一套筒,所述套筒与棱镜铰连接,套筒内壁设有螺纹;
[0009]所述高度调节单元的一端与底座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套筒螺纹连接;所述高度调节单元包括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第三支撑管、以及限定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和第三支撑管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一端设有外螺纹,与底座上的螺纹孔固定连接,另一端套入第二支撑管的一端;所述第三支撑管的一端设有外螺纹,与所述套筒连接,另一端套入第二支撑管的另一端;所述棱镜高度通过调节三根支撑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所述定位结构设置在第二支撑管与第一支撑管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支撑管与第三支撑管的连接处,通过增大摩擦力的方式对三根支撑管进行固定。
[0010]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管的另一端、第二支撑管的两端、以及第三支撑管的另一端上均设有开槽;所述定位结构设置为双螺母定位结构,包括第一螺母、第二螺母、以及两端设有螺纹的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穿过所述开槽,其一端连接位于管内的第一螺母,另一端连接位于管外的第二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分别从管内和管外对连接处进行锁紧和定位。
[0011]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管和第三支撑管的两端均设有螺纹。
[0012]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中,所述底座设为圆台状,底座的顶部与高度调节单元连接,底部中心通过螺栓螺母结构与基坑支护固定;所述底座的侧面还设有方便作业的开口,所述开口面积占侧面面积的四分之一。
[0013]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中,所述连接孔设为用于调节棱镜高度的环形套管;所述环形套管设置在底座内,一端与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一端和环形套管上均设有开槽,所述第一支撑管插入环形套管内,通过定位结构进行锁紧定位。
[0014]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管两端和第二支撑管两端均设有提高滑动流畅程度的润滑剂。
[0015]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第三支撑管、以及底座均由不锈钢制成。
[0016]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中,所述底座上设有警示标志。
[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位移监测装置通过螺钉或螺栓与基坑支护固定连接,监测完毕后只需松开拧紧的螺母,将其拆下即可回收再用,结构简单,操作十分方便。棱镜的高度可以通过调节三根支撑管的相对长度来实现,操作简单方便,调到合适高度后,通过双螺母定位结构来固定,可以获得很好的定位效果。另外棱镜与套筒铰接,与调节杆螺纹连接,可以实现棱镜的多角度调节,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很好地解决了现有位移监测装置不能回收再用,造成资源浪费,棱镜固定不能动,不能根据监测需求来调节高度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位移监测装置的主视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位移监测装置的右视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位移监测装置的俯视图。
[0021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位移监测装置的剖视图。
[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位移监测装置的爆炸图。
[0023]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支撑管与第二支撑管连接处的截面示意图。
[0024]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环形管与第一支撑管连接处的截面示意图。
[0025]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螺母定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7]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用于实时地监测基坑支护微小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位移量。其中,该位移监测装置主要包括与基坑支护固定连接的底座100、用于实施监测的棱镜200、以及设置在底座100上用于调节棱镜200高度的高度调节单元。
[0028]具体的,所述底座100通过螺栓螺母结构与基坑支护固定连接,其上端设有用于固定高度调节单元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设有螺纹,与高度调节单元螺纹连接。优选的,底座100中部设有固定孔,所述螺栓螺母结构穿过固定孔与基坑支护固定连接。当基坑支护上有预埋螺栓时,将螺栓穿过固定孔,用螺母锁紧即可;当基坑支护上没有预埋螺栓时,可通过拉爆方式将螺栓打入基坑支护上,通过螺母锁紧即可。该固定孔优选设置在底座100的中部,也可以设置在底座100的边缘。
[0029]进一步的,结合图1、图2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还公开了另一种形式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设为用于调节棱镜200高度的环形套管360。所述环形套管360设置在底座100内,一端与底座100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一支撑管310的一端和环形套管360上均设有开槽350,所述第一支撑管310插入环形套管360内,通过定位结构340进行锁紧定位。该连接方式利用了伸缩管的原理,使第一支撑管310与底座100不仅能相对固定,还能根据需要进一步调整第一支撑管310的高度,使高度调节单元具有更宽的调节范围。
[0030]具体的,所述棱镜200上设有一套筒210,所述套筒210与棱镜200铰连接,使棱镜200在套筒210上可以前后翻转,以调整棱镜200的角度,方便工作人员通过全站仪对准棱镜200。套筒210内壁设有螺纹,与高度调节单元螺纹连接。
[0031]具体的,所述高度调节单元的一端与底座100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套筒210螺纹连接。所述高度调节单元基于伸缩管的工作原理来调整自身长度,以此来调节棱镜200的高度。该高度调节单元主要包括第一支撑管310、第二支撑管320、第三支撑管330、以及限定第一支撑管310、第二支撑管320和第三支撑管330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结构340。所述第一支撑管310的一端设有外螺纹,与底座100上的螺纹孔固定连接,另一端套入第二支撑管320的一端。所述第三支撑管330的一端设有外螺纹,与所述套筒210连接,另一端套入第二支撑管320的另一端。所述棱镜200高度通过调节三根支撑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所述定位结构340设置在第二支撑管320与第一支撑管310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支撑管320与第三支撑管330的连接处,通过增大摩擦力的方式对三根支撑管进行固定。
[0032]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支撑管320的外径比第一支撑管310和第三支撑管330的内径略小,使第二支撑管320可以插入第一支撑管310和第三支撑管330中,但不会产生较大间隙,避免监测时产生摇摆现象。
[0033]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管310的另一端、第二支撑管320的两端、以及第三支撑管330的另一端上均设有开槽350,该开槽350主要给定位结构340提供滑动的通道;开槽350的长度可以因应高度调节单元的调节范围所决定。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定位结构340设置为双螺母定位结构340,包括第一螺母341、第二螺母342、以及两端设有螺纹的定位螺栓343。所述定位螺栓343穿过所述开槽350,其一端连接位于管内的第一螺母341,另一端连接位于管外的第二螺母342。所述第一螺母341和第二螺母342分别从管内和管外对连接处进行压紧,增大管与管之间的摩擦力,实现锁紧和定位功能。
[0034]进一步的,为了使高度调节单元的调节范围更宽,使用场合更多,所述第一支撑管310和第三支撑管330的两端均设有螺纹;因此,第一支撑管310可以直接连接底座100和套筒210,省掉第二支撑管320和第三支撑管330;同样的,第三支撑管330也可以直接连接底座100和套筒210,省掉第一支撑管310和第二支撑管320。
[0035]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底座100设为圆台状,底座100的顶部与高度调节单元连接,底部中心通过螺栓螺母结构与基坑支护固定。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对底座100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的底座100的侧面还设有方便作业的开口 110,所述开口 110面积占侧面面积的四分之一。固定时,工作人员可以将作业工具伸进底座100内,拧紧螺母来固定底座100。
[0036]优选的,由于位移监测装置所处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为了提高位移监测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所述第一支撑管310两端和第二支撑管320两端均设有提高滑动流畅程度的润滑剂。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管310、第二支撑管320、第三支撑管330、以及底座100均由不锈钢制成,提高了该位移监测装置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同时避免了管道的生锈而快速老化。
[0037]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底座上设有警示性的标志或标语,用于降低外部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003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位移监测装置通过螺钉或螺栓与基坑支护固定连接,监测完毕后只需松开拧紧的螺母,将其拆下即可回收再用,结构简单,操作十分方便。棱镜200的高度可以通过调节三根支撑管的相对长度来实现,操作简单方便,调到合适高度后,通过双螺母定位结构340来固定,可以获得很好的定位效果。另外棱镜200与套筒210铰接,与调节杆螺纹连接,可以实现棱镜200的多角度调节,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很好地解决了现有位移监测装置不能回收再用,造成资源浪费,棱镜200固定不能动,不能根据监测需求来调节高度的技术问题。
[0039]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例如,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各组分的常见/惯用的替换等,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基坑支护固定连接的底座、用于监测的棱镜、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用于调节棱镜高度的高度调节单元; 所述底座通过螺钉与基坑支护固定连接,其上端设有用于固定高度调节单元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设有螺纹; 所述棱镜上设有一套筒,所述套筒与棱镜铰连接,套筒内壁设有螺纹; 所述高度调节单元的一端与底座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套筒螺纹连接;所述高度调节单元包括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第三支撑管、以及限定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和第三支撑管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一端设有外螺纹,与底座上的螺纹孔固定连接,另一端套入第二支撑管的一端;所述第三支撑管的一端设有外螺纹,与所述套筒连接,另一端套入第二支撑管的另一端;所述棱镜高度通过调节三根支撑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所述定位结构设置在第二支撑管与第一支撑管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支撑管与第三支撑管的连接处,通过增大摩擦力的方式对三根支撑管进行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管的另一端、第二支撑管的两端、以及第三支撑管的另一端上均设有开槽;所述定位结构设置为双螺母定位结构,包括第一螺母、第二螺母、以及两端设有螺纹的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穿过所述开槽,其一端连接位于管内的第一螺母,另一端连接位于管外的第二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分别从管内和管外对连接处进行锁紧和定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管和第三支撑管的两端均设有螺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为圆台状,底座的顶部与高度调节单元连接,底部中心通过螺栓螺母结构与基坑支护固定;所述底座的侧面还设有方便作业的开口,所述开口面积占侧面面积的四分之一。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设为用于调节棱镜高度的环形套管;所述环形套管设置在底座内,一端与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一端和环形套管上均设有开槽,所述第一支撑管插入环形套管内,通过定位结构进行锁紧定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管两端和第二支撑管两端均设有提高滑动流畅程度的润滑剂。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第三支撑管、以及底座均由不锈钢制成。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用于基坑支护的位移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警示标志。
【文档编号】G01B21/02GK205580414SQ201620149006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6日
【发明人】梁仕华, 刘亮
【申请人】广东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