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手表充电结构及应用该充电结构的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6500阅读:1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手表充电结构及应用该充电结构的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智能手表的充电结构,以及应用该充电结构的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随着钟表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身携带的手表也逐渐趋向智能化,特别是近几年智能手表的发展火热,苹果公司推出APPLE WATCH后,将智能穿戴设备潮流推上新的时代,各大智能设备生产厂家,陆续推出各式各样的智能手表。

智能手表的功能强大在于,除了显示时间和计时外,还增加探测运动状态、人体心率健康、气压变化、短信邮件、语音交互以及导航等多方面功能集于一体。但随着功能增加同时,其电源消耗也随之而增大。现有技术的智能手表一般需要一天一充才能维持续其航能力,对于智能手表的充电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各大智能手表厂家研究的一大范畴。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表充电结构,一般是通过机芯背面露出的电极接触点,与充电座校对接触,从而建立充电连接。为了让接触质量更好,有些厂家将充电座设置为磁吸式,类似医生探听病人心率的医生听筒探头状,将充电座伸进手表背部,与电极接触点连接,实现充电。

但现有技术的充电结构,机芯背部露出的电极接触点范围有限,需要与充电座的电极点校对操作才能准确地接触,建立充电连接,校对操作导致耗时,影响操作体验。另一方面,充电座设有一定长度的连接线与电源连接,该连接线让使用者操作及存放带来不便,需要花时间对连接线进行整理,而且该充电座与电源的连接线插口需要相互对应才能匹配插接,兼容性及适应性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智能手表充电结构,结构简单,智能手表与充电座连接无需花费时间进行对准操作,让电极轻易接触,实现充电连接,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的充电座连接线较长阻碍操作,不便收藏整理,以及其与电源接口的兼容性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给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手表的充电结构,包括充电座和电极片,所述电极片设于智能手表机芯背面,并与充电电池连接;所述电极片包括相互嵌套且绝缘的环形正、负电极环,所述机芯背面还设有磁吸环;所述充电座设有磁吸件和弹性露出的正、负电极针,所述磁吸件为位于所 述充电座中心的环形磁性件,所述磁吸环与磁性件相互磁吸,让手表机芯背面与所述充电座径向定位,并使得正、负电极针与正、负电极环极性相同地连接;所述充电座还包括与外部电源线连接的转换口。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结构有益效果在于:现有技术的充电结构,手表机芯背部露出的电极接触点范围有限,需要与充电座的电极点校对操作才能准确地接触,形成充电连接,而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结构,所述电极片设有环形的正、负电极环,与充电座上设有弹性露出的正、负电极针相互配合,充电时,通过充电座的环形磁性件与手表机芯背面的磁吸环相互磁吸连接,让手表机芯背面与所述充电座径向定位,并使得所述正、负电极针与正、负电极环极性相同地自动对准接触,完成充电连接,不需要再花时间将充电座与电极接触点作相互校对操作,就能轻松地实现充电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结构与现有技术设有一定长度连接线的充电座相比,所述充电座设有与外部电源线连接的转换口,可根据电源插接终端的连接线接口进行设置,以便适应不同充电环境或电源插口,也可直接通过连接线与充电宝进行连接,有效地提高充电座的兼容性和适应性。

进一步的,所述正、负电极环呈向外凸起的环面,所述环面形成环形轨道。

相配合地,所述正、负电极针呈水平排列,并与所述正、负电极环的环面径向轨迹相配合。充电时,将充电座磁吸连接于手表机芯背面,就能让所述正、负电极针自动与电极片的正、负电极环接触,轻松地完成充电连接。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电极片的正、负电极环之间还设有绝缘环,让正电极环与负电极环之间能得到绝缘隔离,避免接电连通,造成短路等现状发生。

再进一步的,所述磁吸环为磁铁或铁,并与所述电极片相互套接。以此,与充电座的环形磁性件相互配合,让手表机芯背面与所述充电座径向定位,并使所述正、负电极针与正、负电极环自动对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座设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一侧设有凹槽,所述转换口设于凹槽内,从而节省充电座的内部空间,让充电座体积可更细小,方便随身携带。

具体地,所述转换口为Micro、Lightning或USB接口,或者同时设有Micro、Lightning以及USB的接口,以便适应不同场所或不同类型的电源插头,或者直接与充电宝进行连接,进一步提高兼容性及适应性。

作为所述充电座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电座为独立配件或设于固定载体中的部件,所述固定载体为手表展示装置,或设于桌面或墙壁的固定架。当智能手表需要充电时,将该充电座与手表背部磁吸接触,形成充电连接。当所述充电座为固定载体中的部件时,可直接将智能手表放置在该固定载体上,如桌面或墙壁的固定架,或者是手表专用的展示装置上,让其磁吸接触,实现充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所述充电结构的智能手表,包括机芯壳体、充电电路以及充电电池,所述机芯壳体设有电池座,所述充电电池嵌接于所述电池座内;所述充电电路上设有所述电极片和磁吸环,所述充电电池与充电电路连接;充电时,所述充电座通过磁吸件与所述磁吸环磁吸连接,让所述正、负电极针与正、负电极环极性相同地径向接触,形成充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手表充电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手表充电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手表充电结构的电极片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手表充电结构的充电座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手表充电结构的充电座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手表充电结构,以及应用该充电结构的智能手表。

如图1所示,该智能手表的充电结构,包括机芯1、电极片2、充电座3,所述电极片2设于智能手表机芯1上。充电时,直接将充电座3与该电极片2接触,完成充电连接。

如图2所示,应用本实用新型智能手表充电结构的智能手表,包括机芯壳体11、充电电池12、充电电路13、电极片2以及充电座3。其中,所述壳体11内设有固定所述充电电池12的电池座110,所述充电电池12嵌接于所述电池座110内,并通过线路120与充电电路13连接,所述充电电路13上设有所述电极片2。

如图3所示,所述电极片2包括相互嵌套且绝缘的环形正电极环21、负电极环22,以及设于机芯背面与所述电极片2相互套接的磁吸环23,还包括正电极环21和负电极环22之间的绝缘环24。

所述正电极环21、负电极环22呈向外凸起的环面,所述环面形成环形轨道。

所述磁吸环23可优选为磁铁或铁,以便与充电座3的环形磁性件320相互配合。

所述绝缘环24能有效地隔离所述正电极环21与负电极环22,避免正负极相互连通, 造成短路等现状发生。

如图4至5所示,所述充电座3为磁吸式充电座,包括外壳301、底盖302、弹性露出的正、负电极针31以及磁吸件32。所述正、负电极针31呈水平排列,并与所述正电极环21、负电极环22的环面径向轨迹相配合。由于该正电极环21与负电极环22呈向外凸起的环面,所述环面形成环形轨道。充电时,将充电座3磁吸连接于手表机芯背面,就能让所述正、负电极针31自动与电极片2的正电极环21、负电极环22接触,轻松地完成充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不需要再花时间进行电极的相互校对操作,就能轻松地实现充电连接。

所述磁吸件32为位于所述充电座3中心的环形磁性件320,以便与磁吸环23相互磁吸,让手表机芯背面与所述充电座3径向定位,使得所述正、负电极针31与正电极环21、负电极环22自动对准连接。

所述充电座3还包括电路板33以及用于与外部电源线连接的转换口34。所述电路板33一侧设有凹槽330,所述转换口34设于凹槽330内,从而节省充电座3的内部空间,让充电座3体积可更细小,方便随身携带。

所述转换口34可优选为Micro、Lightning或USB接口,或者同时设有Micro、Lightning以及USB的接口,以便配合不同场所或不同类型的电源插头使用,或者直接与充电宝进行连接,有效地提高兼容性及适应性。

优选地,所述充电座3为独立配件或设于固定载体中的部件,所述固定载体为手表展示装置,或设于桌面或墙壁的固定架。本实施例为独立配件的形式,当智能手表需要充电时,将该充电座3磁吸连接于智能手表背部,完成充电连接。所述充电座3还可以是设置于桌面或墙壁等固定载体上,当智能手表需要充电时,直接放置与充电座3上,让其磁吸接触,完成充电连接。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