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表壳及其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56298发布日期:2018-09-29 01:11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水表壳及其智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表因其具有体积小巧且方便携带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由于智能手表的内部通常设置有较多的电子元器件,一旦水从智能手表外部进入智能手表内部时,电子元器件容易发生短路而烧毁,导致智能手表不能正常使用,所以,对于智能手表通常都有一定的防水要求。

目前,智能手表通常利用密封圈结构进行密封,以起到防水效果,但是采用这种方式需要额外设计与密封圈相匹配的结构,使得智能手表的结构变得复杂,不利于对智能手表的结构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防水表壳及其智能穿戴设备,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水表壳,所述防水表壳包括

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形成具有至少一开口的容置空间;以及

塑胶底壳,所述塑胶底壳与所述金属外壳无缝连接,以封闭所述容置空间的任意一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塑胶底壳包括塑胶内壁面及塑胶外壁面,所述塑胶内壁面形成所述容置空间的内表面,所述塑胶外壁面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面无缝贴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塑胶底壳与所述金属外壳的连接处形成第一连接台阶,所述金属外壳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台阶设置有第二连接台阶,所述第二连接台阶与所述第一连接台阶贴合,以实现所述塑胶底壳与所述金属外壳的无缝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台阶与所述第二连接台阶的连接处形成防水结合面,所述防水结合面沿所述塑胶底壳的纵截面方向的投影形成防水路径,所述防水路径的长度大于外部水自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塑胶底壳的连接处渗透入所述塑胶底壳的内部的距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水结合面包括至少一位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外壁面与所述塑胶底壳的外壁面之间的第一结合面以及至少一位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面与所述塑胶底壳的内壁面之间的第二结合面,所述第一结合面的位置为进水位置,所述第二结合面的位置为防水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面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结合面的位置分别为第一进水位置以及第二进水位置,所述第一进水位置的进水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进水位置的进水方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当所述外部水自所述第一进水位置进入所述塑胶底壳的内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外部水自所述第二进水位置进入所述塑胶底壳的内部的距离时,与所述第一进水位置临近的所述第二结合面上设置有防水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水表壳还包括表耳,所述表耳包括第一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二部分一体成型于所述塑胶底壳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金属外壳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大于等于2mm;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塑胶底壳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大于等于2mm。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可一种智能穿戴设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如上述所述的一种防水表壳。

所述防水表壳包括金属外壳以及塑胶底壳,所述金属外壳形成具有至少一开口的容置空间,所述塑胶底壳与所述金属外壳无缝连接,以封闭所述容置空间的任意一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塑胶底壳包括塑胶内壁面及塑胶外壁面,所述塑胶内壁面形成所述容置空间的内表面,所述塑胶外壁面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面无缝贴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塑胶底壳与所述金属外壳的连接处形成第一连接台阶,所述金属外壳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台阶设置有第二连接台阶,所述第二连接台阶与所述第一连接台阶贴合,以实现所述塑胶底壳与所述金属外壳的无缝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台阶与所述第二连接台阶的连接处形成防水结合面,所述防水结合面沿所述塑胶底壳的纵截面方向的投影形成防水路径,所述防水路径的长度大于外部水自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塑胶底壳的连接处渗透入所述塑胶底壳的内部的距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水结合面包括至少一位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外壁面与所述塑胶底壳的外壁面之间的第一结合面以及至少一位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面与所述塑胶底壳的内壁面之间的第二结合面,所述第一结合面的位置为进水位置,所述第二结合面的位置为防水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面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结合面的位置分别为第一进水位置以及第二进水位置,所述第一进水位置的进水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进水位置的进水方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当所述外部水自所述第一进水位置进入所述塑胶底壳的内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外部水自所述第二进水位置进入所述塑胶底壳的内部的距离时,与所述第一进水位置临近的所述第二结合面上设置有防水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水表壳还包括表耳,所述表耳包括第一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二部分一体成型于所述塑胶底壳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金属外壳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大于等于2mm;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塑胶底壳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大于等于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水表壳及其智能穿戴设备,通过金属外壳与塑胶底壳无缝连接,不仅可利用金属外壳实现良好的散热功能,还可利用塑胶底壳与金属外壳的无缝连接而确保该防水表壳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一种防水表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的a-a方向的截面图;

图4是图3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金属外壳与塑胶底壳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另一种金属外壳与塑胶底壳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另一种金属外壳与塑胶底壳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防水表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一种防水表壳100,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及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水表壳100包括金属外壳1以及塑胶底壳2,该金属外壳1形成具有至少一开口的容置空间11,该塑胶底壳2与金属外壳1无缝连接,以封闭容置空间11的任意一个开口。

其中,该容置空间11指的是防水表壳100的内部空间,用于容置电子元器件,例如:电池、喇叭、电路板、天线等。

其中,容置空间11的任意一个开口,指的是塑胶底壳2与金属外壳1无缝连接封闭的开口。

进一步地,该塑胶底壳2包括塑胶内壁面21以及塑胶外壁面22。其中,该塑胶内壁面21形成容置空间11的内表面211。具体地,由于该容置空间11用于容纳电子元器件,也就是说电子元器件设置在容置空间11的内表面211,因此,为了便于电子元器件在容置空间11内部的固定,该塑胶内壁面21可上可设置若干用于定位或者固定电子元器件的定位结构或固定结构,例如定位块、定位槽或者是固定块等。

更进一步地,由于容置空间11内需要容置的电子元器件较多,因此,将塑胶内壁面21作为容置空间11的内表面211,可有效利用塑胶材料较容易成型的这一特点,从而实现在塑胶内壁面21上成型上述的用于定位或固定电子元器件的定位结构或固定结构,从而降低加工难度,进而降低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该塑胶外壁面22与该金属外壳1的内壁面12无缝贴合。采用无缝贴合的方式,可使得金属外壳1可作为防水表壳100的外表面,而塑胶底壳2可作为防水表壳100的底面,从而不仅可有效提高防水表壳100的外观装饰效果,使得该防水表壳100具有更强的外观表现力,还能够保证该防水表壳100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进一步地,由于防水表壳100的体积通常较小,因此其内部空间较小,电子元器件的布置较为集中,从而容易导致防水表壳10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散发的热量大量聚集在防水表壳100内部。由此本申请采用将金属外壳1作为防水表壳100的一部分,可有效利用金属散热快的这一特性使得防水表壳100内部的热量可以通过金属外壳1快速散发出去,从而避免热量大量聚集在防水表壳100内部而有可能导致的影响电子元器件的正常运行的情况。

进一步地,塑胶底壳2包括塑胶底部23以及外沿24,外沿24围绕塑胶底部23的周缘设置,塑胶底部23与外沿24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的塑胶底壳2。外沿24的外壁面与金属外壳1的内壁面12无缝贴合,该塑胶底部23作为防水表壳100的底部,所以,在用户佩戴采用具有该防水表壳100的智能穿戴设备时,该塑胶底部23的底壁231可用于贴合皮肤设置。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一方面,人体散发的汗液不会对塑胶底壳2产生腐蚀破坏;另一方面,塑胶材料的传热性能较差,塑胶底部23不易将防水表壳100内部的热量传递到人体皮肤上,从而可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有效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该塑胶底部23的底壁231可为平面,以使塑胶底部23能够较好地贴合人体皮肤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该防水表壳100针对塑胶底壳2与金属外壳1的无缝连接这一方面做出防水设计,以使塑胶底壳2与金属外壳1的贴合处具有优良的防水性能。该防水表壳100可应用于对于防水性能需求较高的智能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从而能够有效防止水从智能穿戴设备外部(即,防水表壳100外部)进入到内部(即,防水表壳100内部),进而使得用户即使在水环境里也能实现该智能穿戴设备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地,该塑胶外壁面22与金属外壳1的内壁面12的无缝贴合方式可通过纳米注塑成型、热熔、胶粘、超声波等,以使塑胶外壁面22与金属外壳1能够紧密贴合,保证优良的防水性能。优选地,该塑胶外壁面22与金属外壳1采用纳米注塑成型的方式贴合在一起,且在纳米注塑成型过程中,采用的注塑温度为195-385℃,注塑压力为65-155mpa,模具温度为20-175℃。

进一步地,该金属外壳1的材质可为铝、镁、钛合金、不锈钢等;塑胶底壳2的材质可为聚醚醚酮(peek)、聚亚苯基砜树脂(ppsu)、聚砜(psu)、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酰胺(pa)、聚苯硫醚(pps)等。

在本实施例中,该塑胶底壳2与金属外壳1的连接处可形成第一连接台阶25,该金属外壳1对应第一连接台阶25可设置有第二连接台阶13,第二连接台阶13与第一连接台阶25贴合,以实现塑胶底壳2与金属外壳1的无缝连接。具体地,该第一连接台阶25可作为该塑胶底壳2的一部分,或者是通过与该塑胶底壳2一体成型而形成在该塑胶底壳2上,且该第一连接台阶25的材质也为塑胶。同理,该第二连接台阶13可作为该金属外壳1的一部分,或者是通过与该金属外壳1一体成型而形成在该金属外壳1上,且该第二连接台阶13的材质也为与该金属外壳1相同的金属材料。采用在塑胶底壳2及金属外壳1分别设置第一连接台阶25及第二连接台阶13的贴合方式,可有效增大塑胶底壳2与金属外壳1的贴合面积,从而可有效加长外部水从金属外壳1与塑胶底壳2的连接处进入到塑胶底壳2内部的距离,进而有效增强该防水表壳100的防水效果。

其中,外部水指的是防水表壳100外部的水。

进一步地,为了有效确保该塑胶底壳2与金属外壳1连接处的防水性能,该第一连接台阶25与第二连接台阶13的连接处形成防水结合面,该防水结合面沿塑胶底壳2的纵截面方向的投影形成防水路径l。具体地,请参见图4至图6,以下将结合图示来详细说明该防水路径l。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台阶25可由一个或多个台阶组成,同理,第二连接台阶13也可由一个或多个台阶组成。也就是说,防水路径l可分为连续的多段路径,分别记为l1、l2、l3、l4、……、ln,即,l=l1+l2+l3+l4+……+ln。具体地,该第一连接台阶25及第二连接台阶13均由三段台阶组成,此时,该防水路径l=l1+l2+l3(如图6所示)。

其中,防水路径l越长,外部水从金属外壳1与塑胶底壳2的连接处进入塑胶底壳2内部所需要的水压就越大,也就是说,防水路径l越长,防水表壳100的防水性能越好。

可选的,当金属外壳1的内壁面12与塑胶外壁面22完全无缝贴合时,防水路径l只需设计合理的长度即可(如图5所示)。

可选的,当金属外壳1的内壁面12与塑胶外壁面22仅部分无缝贴合时,为了确保防水表壳100的防水效果,该防水路径l的长度必须满足大于外部水自金属外壳1与塑胶底壳2的连接处渗透入塑胶底壳2内部的距离la,即l>la。这样,即使在第一结合面41与第二结合面42无法实现完全无缝贴合的情况下,仍能够保证防止外部水进入防水表壳100内(如图6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该防水结合面包括至少一位于金属外壳1的外壁面16与塑胶底壳2的外壁面22之间的第一结合面41以及至少一位于金属外壳1的内壁面12与塑胶底壳2的内壁面21之间的第二结合面42。第一结合面41以及第二结合面42均为第一连接台阶25朝向第二连接台阶13的一面。

进一步地,第一结合面41的位置为进水位置411,第二结合面42的位置为防水位置421。当防水表壳100的内部发生渗漏时,外部水是经由进水位置411渗入第一结合面41,然后再渗入到第二结合面42,再从防水位置421渗漏至防水表壳100的内部。

进一步地,请参阅4及图7,第一结合面41以及第二结合面42的个数可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具体地,当塑胶底壳2的外沿24没有完全覆盖金属外壳1的内壁面12时,该第一结合面41及第二结合面42均为一个,此时,外部水仅能从第一结合面41的进水位置411渗入;当塑胶底壳2的外沿24完全覆盖金属外壳1的内壁面12时,此时,该第一结合面41及第二结合面42均为两个,这两个第一结合面41的位置分别为第一进水位置411a以及第二进水位置411b,且第一进水位置411a的进水方向垂直于第二进水位置411b的进水方向,当该第一结合面41为两个时,外部水可分别从第一进水位置411a及第二进水位置411b进入,此时,为了提高该防水表壳100的防水性能,在设计时应使得该第一进水位置411a至第二结合面42的防水路径应大于从第一进水位置411a进入的外部水渗透至第二结合面42的距离,以及第二进水位置411b至第二结合面42的防水路径大于从第二进水位置411b进入的外部水渗透至第二结合面42的距离。

此外,由于第一结合面41、第二结合面42与进水位置411的个数是相同的,所以相比于第一结合面41及第二结合面42均为一个的方案,第一结合面41与第二结合面42均为两个的方案,进水位置411增加了,从而导致增加了外部水渗入防水表壳100内部的几率,因此,优选方案为第一结合面41及第二结合面42均为一个的方案。

优选的,为了加强防水表壳100的防水效果,可在防水结合面上设置点胶槽43,并在点胶槽43上设置防水胶431。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当进水位置411有多个时,以进水位置411有两个为例,如图7所示,当外部水自第一进水位置411a进入塑胶底壳2内部的距离小于外部水自第二进水位置411b进入塑胶底壳2内部的距离时,与第一进水位置411a临近的第二结合面42可设置有点胶槽43,且该点胶槽43内设置防水胶431,从而可利用该防水胶431完全贴合该金属外壳1及塑胶底壳2,从而隔绝了外部水自该第二结合面42渗入该防水表壳100内部的可能性。

具体地,从第一进水位置411a至第一防水位置421a(即其中一个第二结合面42)为第一防水路径51,该第一防水路径51分为两段,包括第一段51a以及第二段51b。从第二进水位置411b至第二防水位置421b(即另一个第二结合面42)为第二防水路径52,该第二防水路径52分为三段,包括第三段52a、第四段52b以及第五段52c。其中,该第一防水路径51的长度小于第二防水路径52,第一段51a与第四段52b的路径方向均垂直于塑胶底壳2的底部,且第一段51a的路径长度比第四段52b的路径长度短,所以,当外部水同时从第一进水位置411a以及第二进水位置411b渗入时,相比于第四段52b与第五段52c的连接位置,外部水更容易渗入到第一段51a与第二段51b的连接位置处。同时,由于第一防水路径51的总长度小于第二防水路径52的总长度,所以为了防止外部水能够从第一进水位置411a渗入至第一防水位置421a,可在第二段51b的第二结合面42上设置点胶槽43,并在该点胶槽43内设置防水胶431,且该防水胶431仅位于该第一防水位置421a处,该第二防水位置421b处并未设置该防水胶431。

进一步地,还可同时在第一防水位置421a及第二防水位置421b设置该防水胶431,此时,不论外部水是从第一进水位置411a还是第二进水位置411b渗入,在该第一防水位置421a及第二防水位置421b处都会由于该防水胶431的防水作用而无法进一步渗入,从而进一步确保了防水表壳100的防水性能。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当进水位置411只有一个时,同理可在第二结合面42设置点胶槽43,并在点胶槽43上设有防水胶431,以完全填充第二结合面42。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防水表壳100还包括表耳,表耳包括第一部分61以及与第一部分61连接的第二部分62,第一部分61一体成型于金属外壳1的外壁面16上,第二部分62一体成型于塑胶底壳2的外壁面22上,第一部分61与金属外壳1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曲面(未标示),第一曲面的曲率大于等于2mm;第二部分62与塑胶底壳2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曲面(未标示),第二曲面的曲率大于等于2mm。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61的材料为金属材料,第二部分62的材料为塑胶材料。第一曲面采用上述的曲率范围,有利于在保证表耳的外观效果的同时,便于机床对第一部分61的曲面进行加工。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一种防水表壳,通过金属外壳与塑胶底壳无缝连接,不仅可利用金属外壳实现良好的散热功能,还可利用塑胶底壳与金属外壳的无缝连接而确保该防水表壳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8,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一种智能穿戴设备,该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如上述的防水表壳100,该防水表壳100作为该智能穿戴设备的壳体。该智能穿戴设备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该防水表壳100包括金属外壳1以及塑胶底壳2,该金属外壳1形成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的容置空间,该塑胶底壳2与金属外壳1无缝连接,以封闭容置空间的任意一个开口。

进一步地,该塑胶底壳2包括塑胶内壁面以及塑胶外壁面,该塑胶外壁面与该金属外壳1的内壁面无缝贴合。通过这样的设置,金属外壳1作为防水表壳100的外表面,而塑胶底壳2作为防水表壳100的底面。

在本实施例中,该金属外壳1至少包括一个天线区域14以及一个散热区域15,每个天线区域14与每个散热区域15断开设置。采用上述设计,将散热区域15与天线区域14分开设置,防水表壳10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散发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区域15散发出去,防止热量在天线区域14聚集,有利于保证天线的性能的稳定。

进一步地,在每个天线区域14与每个散热区域15的断开处3都设置有绝缘材料。由于绝缘材料传热性能较差,所以,采用绝缘材料对天线区域14与散热区域15进行分隔的方式,能够有效防止散热区域15的热量传递到天线区域14。

更进一步地,天线区域14与散热区域15之间的断开处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8mm。断开处3的绝缘材料与天线区域14或者散热区域15结合的方式包括胶粘、注塑成型、热熔等方式。断开处3也可采用与塑胶底壳2一体成型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外壳1的任意一个天线区域14可形成智能穿戴设备的天线。采用上述设计,充分利用金属外壳1的作用,减少天线占用防水表壳100内部的空间。

进一步地,防水表壳100内部设有电路板,该电路板上设置有多个天线连接件(未图示),任意一个天线区域14设置有多个天线馈点141,各天线馈点141均位于表壳内部且分别与各天线连接件电连接。

更进一步地,每个天线馈点141均设置在金属外壳1的内壁面上,且塑胶底壳2外壁面与金属外壳1的内壁面贴合时,塑胶底壳2外壁面不会覆盖任意一个天线馈点141,以使每个天线馈点141都能裸露出来与天线连接件电连接。

进一步地,该天线连接件可为弹片、连接座子、柔性电路板、pogo-pin等。

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将金属外壳分成散热区域以及天线区域,防止电子元器件散发的热量在防水表壳内部聚集而影响天线的性能,从而保证天线的正常运行。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防水表壳及其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一种防水表壳及其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