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将表带紧固在手表上的具有两个可缩回枢轴的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12389发布日期:2019-10-30 00:37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用于将表带紧固在手表上的具有两个可缩回枢轴的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表带固定到手表上的杆装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杆装置的手表。



背景技术:

在手表领域中,已知借助于至少一个弹簧杆装置将表带固定在手表上。弹簧杆装置例如在其端部设置有两个枢轴,其中一个枢轴是可缩回的,以便能够将表带和手表分开。弹簧杆装置插入表带的导向装置中,并且每个枢轴设计成被引入表壳的相应表耳的对应接纳部中,从而允许表带被固定在手表上。例如在专利文献ch327838a中描述了这种类型的杆装置。所述杆装置包括具有纵向槽的中空主体、布置在中空主体内的两个枢轴、设置在中空主体内并被支撑在两个枢轴之间的弹簧、以及凸块(lug)。两个枢轴可以在中空主体的相应端部中滑动。弹簧将枢轴推回,以使它们的外端分别穿入表壳的表耳的对应接纳部中。凸块与其中一个枢轴成一体,并延伸穿过纵向槽。凸块可以沿纵向槽滑动,从而允许与其成为一体的枢轴在中空主体中滑动。凸块可以通过特定工具致动,使用者将该工具引入表带的一端,以使凸块抵抗弹簧的作用移位并使枢轴从表壳的表耳的对应接纳部中出来。

然而,这种类型的弹簧杆装置的缺点在于,它不允许使用者能够通过单个运动且无需工具来容易地缩回两个枢轴。因此,使用这种类型的杆装置对于用户来说是受到限制的,它不允许用户容易地将表带和手表分开。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将表带固定在手表上的杆装置,其允许使用者能够通过单个运动——优选地用单个手指——来容易地将两个枢轴缩回,而无需使用工具。

为此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表带固定在手表上的杆装置,其包括独立权利要求1中描述的特征。

杆装置的特定形式在从属权利要求2至10中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杆装置的一个优点在于,它包括布置在中空主体中的中空内管,该中空内管构造成与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配合。第二枢轴和弹簧插入中空内管中。由于中空主体和中空内管构造成使得凸块沿纵向槽朝向第二枢轴的位移引起在中空内管中的第二枢轴朝向凸块的位移,因此用户可以通过在凸块上的手动操作轻松地缩回两个枢轴,只需手指的单个运动而无需工具。实际上,由于凸块与第一枢轴是一体的,因此使用者的这种动作倾向于使第一和第二枢轴在中空主体内朝向彼此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这种类型的杆装置也易于生产和组装。

有利地,在第二枢轴侧,中空内管包括第一螺旋槽;在第二枢轴侧,中空主体包括附加槽;所述轴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枢轴一体的凸榫(tenon),所述凸榫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螺旋槽并穿过所述中空主体中的所述附加槽,并且能够沿所述第一螺旋槽和所述附加槽滑动;中空主体和中空内管构造成使得凸块沿着纵向槽朝向凸榫的位移引起凸榫沿着附加槽朝向凸块的位移,从而使第一和第二枢轴在中空主体内朝向彼此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空主体中的附加槽是第二螺旋槽,第二螺旋槽的长度短于第一螺旋槽的长度,由第二螺旋槽限定的螺旋体(helicoid)相对于垂直于中空内管延伸的纵向方向的平面所具有的倾斜角小于由第一螺旋槽限定的螺旋体相对于该相同平面形成的倾斜角。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空主体中的附加槽是第二纵向槽;所述中空内管在与所述第二枢轴相对的一侧包括第二螺旋槽,所述凸块还延伸穿过所述第二螺旋槽,并且能够沿所述第二螺旋槽滑动,所述第二螺旋槽的长度长于第一螺旋槽的长度,由第二螺旋槽限定的螺旋体以与由第一螺旋槽限定的螺旋体相反的方向缠绕在中空内管上。

为此目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手表,其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固定用杆装置,并且包括从属权利要求11中描述的特征。

附图说明

从以下以附图示出的至少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为基础的描述中,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将表带固定在手表上的杆装置以及包括它的手表的目的、优点和特征将更加明显。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将表带固定在手表上的杆装置的透视分解图;

-图2是图1中的杆装置在组装后处于杆装置的休止位置的透视图;

-图3是类似于图2的视图,杆装置处于致动位置;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将表带固定在手表上的杆装置的透视分解图;

-图5是图4中的杆装置在组装后处于杆装置的休止位置的透视图;以及

-图6是类似于图5的视图,杆装置处于致动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3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将表带固定在手表上的杆装置1。出于清楚的原因,表带和手表未在图中示出。表带例如由皮革、金属、陶瓷材料或其他材料构成,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这不是限制性的。

杆装置1包括中空主体2、布置在中空主体2中的第一枢轴4、以及布置在中空主体2中的轴6,该轴6设置有第二枢轴8。杆装置1设计成插入在表带的导向装置中,其中,第一和第二枢轴4、8均被引入表壳的相应表耳的对应的接纳部中,从而允许将表带固定在手表上。杆装置1还包括弹簧10、凸块12和中空内管14,中空内管14设有螺旋槽22。弹簧10和中空内管14布置在中空主体2中。

第一枢轴4和第二枢轴8均可以在中空主体2的相应端部15a、15b中滑动。在第一枢轴4侧,中空主体2设置有纵向槽16,其中以中空主体2延伸的最大方向为纵向方向。纵向槽16形成在中空主体2的表面中的开口。在第二枢轴8侧,中空主体2还包括附加槽18。在图1至3所示的特定实施例中,附加槽18是螺旋槽。螺旋槽18形成在中空主体2的表面上的开口。中空主体2中的螺旋槽18的长度比中空内管14中的螺旋槽22的长度短。另外,中空主体2中的由螺旋槽18限定的螺旋体相对于与中空内管14延伸的纵向方向垂直的平面p1具有的倾斜角小于由中空内管14中的螺旋槽22限定的螺旋体相对于平面p1形成的倾斜角。优选地,如图1所示,由螺旋槽22限定的螺旋体以与中空主体2中的由螺旋槽18限定的螺旋体相同的方向缠绕在中空内管14上。

轴6还包括凸榫20,凸榫20与第二枢轴8成一体。凸榫20从第二枢轴8的外表面延伸,基本上垂直于第二枢轴8延伸的纵向方向。第二枢轴8和弹簧10插入中空内管14中。弹簧10被保持支撑在第一和第二枢轴4、8之间。如图1所示,弹簧10例如是螺旋弹簧。

凸块12从中空内管14的外表面延伸,基本上垂直于中空内管14延伸的纵向方向。凸块12延伸穿过纵向槽16,并且可以沿着纵向槽16滑动。凸块12设计成由手表的使用者操纵,因此构成用于致动杆装置1的单元,从而允许第一和第二枢轴4、8缩回,如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的。

中空内管14构造成与第一枢轴4和第二枢轴8配合。更具体地,中空内管14包括在第二枢轴8侧的螺旋槽22。螺旋槽22形成在中空内管14的表面中的开口。与第二枢轴8一体的凸榫20既延伸穿过中空内管14中的螺旋槽22,又穿过中空主体2中的螺旋槽18,并且可以沿着这两个槽18、22滑动。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枢轴4、凸块12和中空内管14优选地由单件材料形成。第一枢轴4形成中空内管14的端部24a,其位置关于弹簧10与第二枢轴8相对。

因此,中空主体2和中空内管14构造成使得凸块12沿纵向槽16朝向第二枢轴8的位移引起中空内管14中的第二枢轴8朝向凸块12的位移。这使得第一和第二枢轴4、8能够在中空主体2内朝向彼此移动,如图2和3所示。更具体地,中空主体2和中空内管14构造成使得凸块12沿着纵向槽16朝向凸榫20的位移引起凸榫20沿着螺旋槽18朝向凸块12的位移。由于凸块12与第一枢轴4成一体并且凸榫20与第二枢轴8成一体,这使得第一和第二枢轴4、8在中空主体2内部朝向彼此移动。凸块12因此构成了手表使用者的操纵单元,以便抵抗弹簧10的作用而缩回第一和第二枢轴4、8。

现在将参考图2和3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杆装置1的操作。

图2表示处于休止位置的杆装置1,即,第一和第二枢轴4、8伸展在中空主体2的外部。实际上,弹簧10一方面经由中空内管14另一方面经由轴6沿相反方向推动第一和第二枢轴4、8。这允许第一和第二枢轴4、8被引入表壳的表耳的对应接纳部中,从而将表带固定在手表上。

当手表的使用者用手指沿着杆装置1的中心方向推动凸块12时,除了第一枢轴4缩回之外,在图1中示出的中空内管14中的螺旋槽22的内螺旋表面26将凸榫20且因此将第二枢轴8推向中空主体2的外部。然后,凸榫20与在图1中示出的中空主体2中的螺旋槽18的外螺旋表面28相遇,外螺旋表面28由于其倾斜度而趋向于使轴6枢转,因此使第二枢轴8绕其自身枢转,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使第二枢轴8朝向杆装置1的中心纵向移位。如图3所示,该运动因此使第二枢轴8缩回,从而将杆装置1从其在表壳的表耳之间的位置释放。

当手表的使用者释放凸块12时,弹簧10施加力,该力倾向于沿相反方向推回中空内管14和轴6,并因此推回第一和第二枢轴4、8。此时重新获得杆装置1的休止位置。

现在将参照图4至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将表带固定在手表上的杆装置30。为了清楚起见,表带和手表未在图中示出。表带例如由皮革、金属、陶瓷材料或其他材料构成,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这不是限制性的。

杆装置30包括中空主体32、第一轴33和第二轴36,第一轴33布置在中空主体32中并且设置有第一枢轴34,第二轴36布置在中空主体32中并且设置有第二枢轴38。杆装置30设计成插入表带的导向装置中,其中,第一和第二枢轴34、38均被引入表壳的相应表耳的对应接纳部中,从而允许将表带固定在手表上。杆装置30另外包括弹簧40和中空内管44。弹簧40和中空内管44布置在中空主体32中。

第一和第二枢轴34、38均可以在中空主体32的相应端部15a、15b中滑动。中空主体32在第一枢轴34侧设置有第一纵向槽46,其中以中空主体32延伸的最大方向为纵向方向。第一纵向槽46形成在中空主体32的表面中的开口。在第二枢轴38侧,中空主体32还包括附加槽48。在图4至6所示的特定实施例中,附加槽48是纵向槽,从而形成用于中空主体32的第二纵向槽48。第二纵向槽48形成在中空主体32的表面中的开口。优选地,如图4至6所示,中空主体32中的第二纵向槽48的长度比第一纵向槽46的长度短。

第一轴33还包括凸块52,凸块52与第一枢轴34成一体。凸块52从第一枢轴34的外表面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枢轴34延伸的纵向方向延伸。凸块52设计成由手表的使用者操纵,并因此构成用于致动杆装置30的单元,从而允许第一和第二枢轴34、38缩回,如下文将详细描述的。

第二轴36还包括凸榫54,凸榫54与第二枢轴38成一体。凸榫54从第二枢轴38的外表面基本上垂直于第二枢轴38延伸的纵向方向延伸。第一枢轴34、第二枢轴38和弹簧40插入中空内管44中。弹簧40被保持支撑在第一和第二枢轴34、38之间。如图4所示,弹簧10例如是螺旋弹簧。

中空内管44构造成与第一枢轴34和第二枢轴38配合。更具体地,在第一枢轴34侧,中空内管44包括第一螺旋槽56,并且在第二枢轴38侧包括第二螺旋槽58。第一和第二螺旋槽56、58形成在中空内管44的表面中的相应的开口。第一螺旋槽56的长度比第二螺旋槽58的长度长。由第一螺旋槽56限定的螺旋体以与由第二螺旋槽58限定的螺旋体相反的方向缠绕在中空内管44上。优选地,由第一螺旋槽56限定的螺旋体相对于与中空内管44延伸的纵向方向垂直的平面p1具有的倾斜角的绝对值不同于——例如大于——由第二螺旋槽58限定的螺旋体相对于平面p1形成的倾斜角的绝对值。与第一枢轴34一体的凸块52既延伸穿过中空内管44中的第一螺旋槽56,又穿过中空主体32中的第一纵向槽46,并且可沿这两个槽46、56滑动。与第二枢轴38一体的凸榫54既延伸穿过中空内管44中的第二螺旋槽58,又穿过中空主体32中的第二纵向槽48,并可沿这两个槽48、58滑动。

中空内管44可以围绕其纵向方向在中空主体32内转动。

因此,中空主体32和中空内管44构造成使得凸块52沿第一纵向槽56朝向第二枢轴38的位移引起中空内管44中的第二枢轴38朝向凸块52的位移。如图5和6所示,这使得第一和第二枢轴34、38能够在中空主体32内朝向彼此移动。更具体地,中空主体32和中空内管44构造成使得凸块52沿着第一纵向槽46朝向凸榫54的位移引起凸榫54沿第二纵向槽48朝向凸块52的位移。由于凸块52与第一枢轴34是一体的,并且凸榫54与第二枢轴38是一体的,这使得第一和第二枢轴34、38在中空主体32内部朝向彼此移动。凸块52因此构成了手表使用者的操纵单元,以便抵抗弹簧40的作用而使第一和第二枢轴34、38缩回。

现在将参考图5和6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杆装置30的操作。

图5表示处于休止位置的杆装置30,即,第一和第二枢轴34、38伸展在中空主体32的外部。实际上,弹簧40经由第一和第二轴33、36沿相反方向推动第一和第二枢轴34、38。这允许第一和第二枢轴34、38被引入表壳的表耳的对应接纳部中,从而将表带固定到手表上。

当手表的使用者用手指沿着杆装置30的中心方向推动凸块52时,除了第一枢轴34缩回之外,凸块52的基部对于在图4中示出的第一螺旋槽56的内螺旋表面60的摩擦迫使中空内管44绕其纵向方向在中空主体32内转动,实际上第一轴33由于空心主体32中的第一纵向槽46而不能转动。然后,中空内管44在中空主体32内的旋转引起图4中示出的第二螺旋槽58的外螺旋表面62与凸榫54之间的摩擦。该摩擦导致凸榫54沿着中空主体32中的第二纵向槽48朝向杆装置30的中心纵向移动。如图6所示,该运动因此使第二枢轴38缩回,从而将杆装置30从其在表壳的表耳之间的位置释放。

当手表的使用者释放凸块52时,弹簧40施加的力倾向于将第一和第二轴33、36并因此将第一和第二枢轴34、38沿相反的方向推回。此时重新获得杆装置30的休止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