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6822发布日期:2020-06-30 19:4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类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在典型的智能手表中,表带通常为实心结构,仅起到佩戴作用,如果需要在智能手表中增加一些部件以相应增加智能手表的功能,通常通过不断扩大设备主体的体积来实现,没有对表带进行充分利用。

因此,如何提高对表带空间的利用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手表,提高了对表带空间的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手表,包括设备主体和表带,所述设备主体包括表壳和设于所述表壳内的主控组件,所述表带中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中设有扩展性功能部件和表带连接器,所述扩展性功能部件通过所述表带连接器与所述主控组件电连接;所述表壳上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表带的表带连接端插接配合,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预定位所述表带连接端,且所述表带连接端在预定位后通过固定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表壳。

优选地,所述表壳的周面上凸出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定位板上的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设于所述定位板上靠近所述表壳的表壳底面的侧面上,所述表带连接端上与所述表带的表带底面相对的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插接配合的第一配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表壳的周面上且位于所述定位板和所述表壳底面之间的第二定位结构,所述表带连接端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插接配合的第二配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表带连接端的端面在表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部均设有所述第二配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表壳上贯穿设有用于所述表带连接器通过的表壳连接孔,所述表壳连接孔在表带厚度方向上的两侧、表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定位结构。

优选地,所述扩展性功能部件和所述表带连接器均为柔性件。

优选地,所述表带连接器部分伸出所述表带连接端以电连接所述主控组件;所述表带连接器上伸出所述表带连接端的部分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夹紧于所述表带连接端的端面和所述表壳的周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扩展性功能部件为柔性的表带电池。

优选地,所述主控组件包括主板和电连接于所述主板的弹性连接器,所述表带连接器伸入所述表壳内的部分与所述弹性连接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表带包括具有装配槽的第一带体和封盖所述装配槽以形成部件安装腔的第二带体,所述第一带体与所述第二带体上设有相连通的连接器安装孔,所述部件安装腔和所述连接器安装孔连通并构成所述安装腔,所述部件安装腔安装所述扩展性功能部件,所述连接器安装孔安装所述表带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手表包括设备主体和表带。设备主体包括表壳和设于表壳内的主控组件,表带中设有安装腔,安装腔中设有扩展性功能部件和表带连接器,扩展性功能部件通过表带连接器与主控组件电连接;表壳上设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与表带连接端插接配合,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预定位表带连接端,且表带连接端在预定位后通过固定结构固定连接于表壳。

该智能手表中,表带中空设置,其内设置扩展性功能部件,实现了对表带空间的有效利用;在安装表带于表壳的过程中,定位结构能够对表带进行预定位,有利于尽快对准表带连接器与主控组件上对应电连接的位置,可实现表带的快速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智能手表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智能手表在经过表带连接器位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智能手表在表带宽度方向上中间位置的剖视图;

图5为图4的b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智能手表中第一带体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智能手表中表带连接端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智能手表中上壳的第一方向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智能手表中上壳的第二方向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智能手表中下壳的局部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智能手表中下壳与表带连接端的插接配合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智能手表中弹片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1-表壳,11-第一定位结构,11-1-第一凹槽,12-第二定位结构,12-1-第二凹槽,12-2-第三凸起,12-3-第四凹槽,12-4-第五凹槽,13-上壳,14-下壳,15-显示屏,16-表壳连接孔,17-表壳底面,18-表耳,19-定位板,110-主体电池;

2-主板,21-弹片;

3-表带,31-第一配合结构,31-1-第一凸起,32-第二配合结构,32-1-第二凸起,32-2-第三凹槽,32-3-第四凸起,32-4-第五凸起,33-表带连接端,34-表带螺钉,35-表带底面,36-第一带体,37-第二带体,38-表带电池,39-表带连接器,310-表带螺母,311-安装腔,312-部件安装腔,313-连接器安装孔,314-密封圈;

x-表带长度方向,y-表带宽度方向,z-表带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智能手表,提高了对表带空间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智能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包括设备主体和表带3。

设备主体包括表壳1和设置在表壳1内的主控组件,主控组件包括主板2(具体为pcb)和执行智能手表相应功能的功能部件,例如,心率传感器、麦克、蓝牙等部件。另外,如图1所示,表壳1通常包括上壳13和下壳14至少两个组件,上壳13为环状结构,下壳14密封固定在上壳13的一端口上,下壳14的外表面对应为表壳底面17,如图3所示,表壳底面17为佩戴时直接与皮肤接触的表面,上壳13的另一端口上设置显示屏15,主控组件设置在上壳13、下壳14和显示屏15围成的空间内。

表带3的表带连接端33用于连接于表壳1,具体可以可拆卸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表带3设置为一个具有两个表带连接端33的带体结构,两个表带连接端33均连接于表壳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表带3也可以设置为两个,各表带3均具有一个表带连接端33,在佩戴时,两个表带3的自由端相连接以与表壳1形成环状结构。

表带3中设有安装腔311。安装腔311中设有柔性的扩展性功能部件和柔性的表带连接器39,能够与表带3同步变形。扩展性功能部件通过表带连接器39电连接主控组件。

表壳1上设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与表带3插接配合,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预定位表带连接端33。定位结构具体为凹槽结构或凸起结构,表带3上对应设置凸起结构或凹槽结构作为配合结构以实现插接。需要说明的是,表带连接端33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表带连接端33的长度通常只占表带3总长度的小部分,表带3上其余部分不受定位结构的约束,从而不会影响佩戴过程中对表带3主体部分的形状调节。另外,表带3与定位结构插接过程中,表带连接端33可能会与定位结构之间发生挤压形变,在插接后恢复形变,为避免扩展性功能部件受压,扩展性功能部件在表带3上的安装位置优选为表带3上与表带连接端33对接的其余位置中。表带连接端33在预定位后通过固定结构固定连接于表壳1。

本实施例中,表带3中空设置,其内设置扩展性功能部件,实现了对表带3空间的有效利用;将扩展性功能部件和表带连接器39均设置为柔性结构,能够适应性地随表带3弯曲形变,扩展性功能部件和表带连接器39不会在佩戴过程表带3的过程中因表带3的弯折而受到损伤;在安装表带3于表壳1的过程中,定位结构能够对表带3进行预定位,有利于尽快对准表带连接器39与主控组件上对应电连接的位置,可实现表带3的快速安装。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和图6,表壳1的周面上凸出设有定位板19,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定位板19上的第一定位结构11,且第一定位结构11设置在定位板19上靠近表壳1的表壳底面17的侧面上。表带连接端33上与表带3的表带底面35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第一配合结构31,表带底面35为佩戴状态下表带3上直接接触皮肤的侧面。第一定位结构11与第一配合结构31插接配合,如图5所示,第一配合结构31和第一定位结构11沿表带厚度方向进行插接。定位板19能够对表带连接端33在表带厚度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表带连接端33在表带厚度方向上沿远离表带底面35的方向运动;第一定位结构11与第一配合结构31的插接配合可以在表带长度方向、表带宽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表带3沿表带长度方向远离表壳1或者表带3相对于表壳1沿表带宽度方向晃动。

其中,优选地,如图5至图8所示,第一定位结构11设置在定位板19上靠近表壳底面17的侧面的中部,具体为朝向表壳底面17的方向单侧开口的第一凹槽11-1,第一配合结构31为与第一凹槽11-1插接的第一凸起31-1,由于第一凹槽11-1单侧开口,则能够在表带长度方向和表带宽度方向两个方向对第一凸起31-1进行限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1也可以设置为朝向表壳底面17的方向凸出的凸起,相应地,第一配合结构31设置为u形的凹槽,该凹槽沿表带宽度方向贯通设置,且朝向远离表带底面35的方向开口,则沿表带厚度方向插接后,第一定位结构11能够对第一配合结构31在表带长度方向上限位,但不能在表带宽度方向上限位。此外,在定位板19上,第一定位结构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地,定位结构还包括设置在表壳1的周面上的第二定位结构12,第二定位结构12位于定位板19和表壳底面17之间。表带连接端33的端面上设有第二配合结构32,第二定位结构12与第二配合结构32插接配合。由于第二定位结构12和定位板19在表带厚度方向上依次设置,两者与表带3之间的插接配合可以对表带3在表带厚度方向上双向限位。

其中,优选地,在表带宽度方向上,奇数个第二定位结构12在表带宽度方向上依次设置构成第二限位组,如果第二限位组中各第二定位结构12与表带3上的第二配合结构32没有一一对应插接配合,而是在表带宽度方向上相错开插接,则会明显看到存在第二定位结构12空置,具有防呆效果。具体地,如图10所示,三个沿表带宽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二定位结构12构成第二限位组,此三个第二定位结构12依次为第二凹槽12-1、第三凸起12-2和第四凹槽12-3,相应地,如图6所示,表带连接端33的端面上沿表带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凸起32-1、第三凹槽32-2和第四凸起32-3,如图11所示,第二凹槽12-1、第二凸起32-1在e处插接配合,第三凸起12-2和第三凹槽32-2在c处插接配合,第四凹槽12-3和第四凸起32-3在d处插接配合。

其中,优选地,表带连接端33的端面在表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部均设有第二配合结构32,如图6所示的第四凸起32-3和第二凸起32-1。由于在边部设置的第二配合结构32便于观测,据此可初步调整表带连接端33相对于表壳1的位置,再进一步将其他位置的定位结构与表带3上的配合结构对准,能够进一步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表壳1上贯穿设有表壳连接孔16,具体如图2所示,表带连接器39的一端电连接扩展性功能部件,另一端伸出表带连接端33后,经表壳连接孔16与主控组件电连接。表壳连接孔16在表带厚度方向上的两侧、表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均设有第二定位结构12,能够对表带3上靠近表带连接器39的部分进行可靠定位,使该部分不易发生形变,以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如本实施例中,详见图9和图10,表带连接孔16在表带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定位结构12:第五凹槽12-4和第三凸起12-2,在表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限位结12:第二凹槽12-1和第四凹槽12-3。

进一步地,表壳1的周面上设有表耳18,如图8所示,各表耳18沿表带宽度方向依次设置,表耳18凸出于表壳1的周面,表带连接端33夹设于两个表耳18之间,且表带连接端33通过表带螺钉34与表耳18相固定,表带螺钉34即为固定结构。具体地,表带连接端33嵌设有表带螺母310,表带螺母310的轴心沿表带宽度方向,表带螺母310与表带螺钉螺纹锁紧。表耳18对表带连接端33具有沿表带宽度方向限位的作用,在定位结构对表带连接端33预定位后,通过表带3与表耳螺钉连接,可以将表带3锁定于表壳1,实现两者的可拆卸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结构还可以设置为快拆卡扣等结构。

其中,表壳1的周面由上壳13的周面和下壳14的周面构成,上壳13和下壳14上设置定位结构的数量和具体位置,可按需设定。如本实施例中,详见图8,定位板19与显示屏15并列设置,表壳连接孔16贯穿设置在上壳13上,表壳连接孔16沿表壳1周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表耳18,上壳13的周面上位于定位板19和表壳连接孔16之间设置一个第二定位结构:第五凹槽12-4。再如图10所示,下壳14上沿着表带宽度方向并列设置三个第二定位结构12,依次为第二凹槽12-1、第三凸起12-2和第四凹槽12-3。

其中,各第二定位结构12的形状可以按需设定,如图5和图8中,第五凹槽12-4为异形槽,相应地,表带连接端33上与该第五凹槽12-4对应插接的第五凸起32-4为异形凸起,以在表带宽度方向和表带厚度方向上限位表带连接端33,其中,说明书附图中其中一个表带连接端33未示出第五凸起32-4;又或者,第二定位结构12可以如图10中的第三凸起12-2和第四凹槽12-3所示,为矩形体结构。

进一步地,表带连接器39上伸出表带连接端33的部分套设有密封圈314,密封圈314夹紧于表带连接端33的端面和表壳1的周面之间,密封圈314在表带连接端33的端面和表壳1的周面之间形成过盈配合。此种密封方式方便实现,能够可靠对表带连接端33与表带连接器39之间、表壳连接孔16与表带连接器39之间进行密封。

进一步地,扩展性功能部件为柔性的表带电池38,从而利用表壳1空间保持智能手表的续航能力。如图1所示,表带电池38为与未佩戴的自由状态下的表带3形状相适配的曲面型电池,且能够弯曲。一个表带电池38对应两个表带连接器39,分别对应连接表带电池38的正极和负极。表带电池38具体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利用表带电池38给主控组件供电,可取消设备主体中电池的设置,直接使用表带电池38;又或者,可以在表带3和设备主体中分别对应设置表带电池38和主体电池110。

进一步地,主控组件包括主板2和电连接于主板2的弹性连接器,例如导电的弹片21。表带连接器39伸入表壳1内的部分接触以电连接弹性连接器。通过弹性连接器的设置,可以利用弹性连接器的弹性压紧表带连接器39,以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另外,表带连接器39为柔性的fpc,fpc上和弹片21接触位置做加硬及镀金处理,以提高和弹片21接触的可靠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表带连接器39还可以为线缆。

进一步地,表带3包括第一带体36和第二带体37,第一带体36设有装配槽,具体朝向表带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开口。如图2所示,第二带体37装配并封盖该装配槽以形成部件安装腔312。第一带体36与第二带体37上设有相连通的连接器安装孔313,如图3所示,该连接器安装孔313为跑道型长孔。部件安装腔312和连接器安装孔313相连通并构成安装腔311,部件安装腔312和连接器安装孔313依次安装扩展性功能部件和表带连接器39。另外,部件安装腔312与表带电池38之间预留电池膨胀空间。安装腔312成型于第一带体36和第二带体37之间,为内置于表带3的封闭式腔体,即,除了连接器安装孔313的端口外,其余部分均被表带与外界相隔开,能够有效保护扩展性功能部件和表带连接器39。

本实施例所提供智能手表的装配过程如下:

将显示屏15通过点胶固定在上壳13,将弹片21通过贴片焊接在主控组件的主板2上,将主板2固定在下壳14,将主体电池110固定在上壳13,下壳14通过双面胶固定在上壳13;将表带电池38放在第一带体36内部,组装第二带体37,以形成表带3,其中,表带连接器39可以在表带电池38放入第一带体36之前先固定在表带电池38上,随表带电池38一起完成在表带3上的装配;将表带3扣合在上壳13及下壳14对应定位结构中后,在表耳位置分别打螺丝固定表带3,其中,表带3通常为具有一定弹性的塑胶,在表带3扣合在定位结构的过程中,表带连接端33可能会发生轻微形变,在装配到位后复位。

显然,扩展性功能部件不限于设置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表带电池,且安装腔也不限于设置为封闭式腔体。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扩展性功能部件可以为脉搏传感器,相应地,在表带底面35上开设有安装腔,脉搏传感器固定设置在该安装腔中且外露,在佩戴状态下,脉搏传感器能够与皮肤直接接触以测试。

另外,扩展性功能部件以及表带连接器39也不限于是柔性件,当扩展性功能部件尺寸较小或者表带连接器39较短时,即使设置为较为硬质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该智能手表。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智能手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