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腕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29106发布日期:2022-04-13 15:24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智能腕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腕表。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电子行业的发展,智能腕表设备因为其功能强大、方便携带而受到了各年龄段用户的喜爱。但是现有的智能腕表一般只能对智能腕表自身进行定位,无法提供额外的定位服务,特别是不能针对特定目标进行选择定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腕表设备,旨在提供定位功能,便于用户对特定目标进行定位,从而能时时确定特定目标的位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智能腕表,所述智能腕表包括:
5.表盘,所述表盘内设置有第一电控组件和与所述第一电控组件电连接的触发组件,所述表盘上设置有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第一电控组件电连接;
6.按键组件,所述按键组件与所述表盘可插拔连接,所述按键组件内设置有定位组件和与所述定位组件电连接的第二电控组件;
7.当所述按键组件在插入所述表盘时,所述按键组件用于在被用户触发时触发所述触发组件;
8.所述第二电控组件,用于在识别到所述按键组件拔出所述表盘时,控制所述定位组件开始工作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控组件通讯连接,并将接收到的所述定位组件发来的定位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电控组件;
9.所述第一电控组件,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定位信号,控制所述显示组件指示所述按键组件的位置。
10.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控组件包括:
11.第一通讯组件,所述第一通讯组件用于与所述按键组件的第二电控组件通讯连接;
12.中控组件,所述中控组件分别与触发组件和第一通讯组件电连接;
13.所述第一通讯组件,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控组件传来的所述定位信号,并将其传输至所述中控组件;
14.所述中控组件,用于根据所述定位信号,控制所述显示组件指示所述按键组件的位置。
15.可选的,所述第一通讯组件还用于检测所述定位信号的信号强度,并生成定位信号强度信息传输至所述中控组件;
16.所述中控组件,还用于根据所述定位信号强度信息,按照预设通讯测距模型计算所述按键组件与所述表盘之间的距离,并在确定所述按键组件与所述表盘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报警距离时,指示所述按键组件距离过远。
17.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控组件还包括:
18.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与所述中控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定位组件用于检测所述表盘的位置,并输出相应的表盘位置信号;
19.所述中控组件,还用于根据所述表盘位置信号,控制所述显示组件指示所述表盘的位置。
20.可选的,所述中控组件还用于根据所述定位信号和所述表盘位置信号得到所述按键组件与所述表盘之间的距离,并在确定所述按键组件与所述表盘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报警距离时,控制显示组件指示所述按键组件距离过远。
21.可选的,所述智能腕表还包括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设置于所述表盘内;所述第二电控组件包括:
22.磁检测组件,所述磁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磁性件的磁场强度,并输出相应的磁场强度检测信号;
23.第二通讯组件,所述第二通讯组件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控组件建立通讯连接;
24.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磁检测组件、所述第二通讯组件和所述定位组件电连接;
25.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根据所述磁场强度检测信号确定所述按键组件拔出所述表盘时,控制所述第二通讯组件开始工作以与所述第一电控组件建立通讯连接,以及控制所述定位组件开始工作,并将接收到的所述定位组件发来的所述定位信号经所述第二通讯组件传输至所述第一电控组件。
26.可选的,所述定位组件为gps定位模块;所述gps定位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按键组件所处的位置,并输出相应的所述定位信号。
27.可选的,所述表盘内还设置有第一电池和与所述第一电池电连接的充电输出pin脚;所述按键组件还包括:
28.第二电池;
29.充电输入pin脚,所述充电输入pin脚的一端用于在所述按键组件插入所述表盘时,与所述充电输出pin脚形成电连接通路,并接入所述充电输出pin脚传来的第一电池电压;
30.充电管理组件,所述充电管理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输出pin脚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管理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池电连接;
31.所述充电管理组件,用于将所述充电输出pin脚传来的第一电池电压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至所述第二电池,以为所述第二电池充电。
32.可选的,所述表盘与所述按键组件连接处设置有螺纹,所述表盘和所述按键组件通过螺纹可插拔连接。
33.可选的,所述按键组件包括:
34.按键帽;
35.按键杆,所述按键杆的一端与所述按键帽固定连接,所述按键杆用于在所述按键帽被用户按压时,触发所述触发组件;
36.套管,所述按键杆设置于套管内,所述套管的周壁上设置有螺纹;
37.可选的,所述按键组件还包括:
38.充电板,所述充电板上设置有所述充电输入pin脚,所述充电板设置于所述按键杆上。
39.本发明智能腕表包括表盘和按键组件,表盘内设置有第一电控组件和与其电连接的触发组件,表盘上设置有显示组件,按键组件与表盘可插拔连接,按键组件内设置有定位组件和与其电连接第二电控组件。其中,所述按键组件用于在被用户触发时触发所述触发组件;第二电控组件用于在识别到按键组件拔出表盘时,控制定位组件开始工作以及与第一电控组件通讯连接,并将接收到的定位组件发来的定位信号传输至第一电控组件;第一电控组件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定位信号,控制显示组件指示按键组件的位置。如此,用户在无需对特定目标进行定位时,只需要将按键组件插入表盘,便能够通过触发按键组件来实现触发表盘内的触发组件;当用户需要对特定目标进行定位时,例如对某些重要物件、老人小孩、宠物等,只需要将按键组件拔出表盘,并放置或者固定在特定目标上,以使得用户能够时时确定特定目标的位置,实现对特定目标的定位。本发明智能腕表能够提供定位功能,便于用户对特定目标进行定位,从而能时时确定特定目标的位置,有效地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41.图1为本发明智能腕表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42.图2为本发明智能腕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3.图3为本发明智能腕表另一实施例中表盘的模块示意图;
44.图4为本发明智能腕表又一实施例中表盘的模块示意图;
45.图5为本发明智能腕表再一实施例中表盘的模块示意图;
46.图6为本发明智能腕表另一实施例中表盘和按键组件的模块示意图;
47.图7为本发明智能腕表又一实施例中表盘和按键组件的模块示意图;
48.图8为本发明智能腕表再一实施例中表盘和按键组件的模块示意图;
49.图9为本发明智能腕表另一实力中按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0.附图标号说明:
51.[0052][0053]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5]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56]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7]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8]
随着智能电子行业的发展,智能腕表设备因为其功能强大、方便携带而受到了各年龄段用户的喜爱。但是现有的智能腕表一般只能对智能腕表自身进行定位,无法提供额
外的定位服务,特别是不能针对特定目标进行选择定位。
[0059]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腕表,旨在提供定位功能,便于用户对特定目标进行定位,从而能时时确定特定目标的位置。
[0060]
参考图1和图2,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智能腕表包括:
[0061]
表盘10,表盘10内设置有第一电控组件11和与第一电控组件11电连接的触发组件12,表盘10上设置有显示组件13,显示组件13和第一电控组件11电连接;
[0062]
按键组件20,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可插拔连接,按键组件20内设置有定位组件22和与定位组件22电连接的第二电控组件21;
[0063]
当按键组件20在插入表盘10时,按键组件20用于在被用户触发时触发触发组件12;
[0064]
第二电控组件21,用于在识别到按键组件20拔出表盘10时,控制定位组件22开始工作以及与第一电控组件11通讯连接,并将接收到的定位组件22发来的定位信号传输至第一电控组件11;
[0065]
第一电控组件11,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定位信号,控制显示组件13指示按键组件20的位置。
[0066]
在本实施例中,表盘10上可以设置用于安装显示组件13的安装槽,显示组件13可以采用显示屏,例如oled屏、led屏、lcd屏等来实现。还可以采用可触摸屏来实现,用户可以通过触碰触可触摸屏上不同的功能区以触发不同功能。
[0067]
在本实施例中,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可插拔连接,按键组件20可以通过螺纹与表盘10可插拔连接,还可以通过在表盘10上的按键组件20插入位置设置卡扣,通过卡扣实现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可插拔连接。当按键组件20插入表盘10时,用户在触发按键组件20时,会联动触发触发组件12。
[0068]
在本实施例中,触发组件12可以为按键例如alps按键,或者是弹片开关等,用户可以在按键插入表盘10时,通过按压按键组件20来触发触发组件12,例如用户在按压按键组件20后,按键组件20联动按压alps按键,当用户松开按键组件20后,按键组件20同时停止对alps按键按压。可以理解的是,触发组件12在被触发时输出触发信号,第一电控组件11可以根据接收的触发信号执行相应的动作,例如,alps按键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电控组件11连接,在第一电控组件11持续接收到3s的低电平信号(即触发信号)时,可以切换表盘10处于开机状态/关机状态。
[0069]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控组件21可以包括控制模块和分别与其电连接的插拔检测模块和通讯模块,通讯模块可以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与第一电控组件111建立无线通讯连接,插拔检测模块可以采用两接触电极来实现,其中第一接触电极的一端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第二接触电极的第一端接地,表盘10内也对应设置有一导电金属板,当按键组件20插入时,两个接触电极的一端均与导电金属板接触,此时控制模块会通过第一接触电极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即可以判断当前按键组件20已经插入,并控制定位组件22开始工作并控制通讯模块工作并与第一电控组件11建立通讯连接,并将接收到的所述定位组件22发来的定位信号传输至第一电控组件11。
[0070]
可选的,定位组件为gps定位模块;gps定位模块用于检测按键组件所处的位置,并输出相应的定位信号。在本实施例中,gps定位模块可以检测当前的按键组件20的位置信
息,即经纬度信息,并生成相应的定位信号输出至第二电控组件21。
[0071]
可选地,参考图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控组件11包括:
[0072]
第一通讯组件111,第一通讯组件111用于与按键组件20的第二电控组件21通讯连接;
[0073]
中控组件113,中控组件113分别与触发组件12和第一通讯组件111电连接;
[0074]
第一通讯组件111,用于接收第二电控组件21传来的定位信号,并将其传输至中控组件113;
[0075]
中控组件113,用于根据定位信号,控制显示组件13指示按键组件20的位置。
[0076]
在本实施例中,中控组件113可以采用主控芯片,例如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数字信号处理芯片)、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芯片)或soc(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来实现。
[007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讯组件111可以采用无线第一通讯组件111来实现,例如蓝牙第一通讯组件、4g/5g第一通讯组件、wifi第一通讯组件等,第一通讯组件111的类型与按键组件20中的第二电控组件21内的通讯用组件的类型一致,从而使两者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交换数据。
[0078]
可以理解的是,中控组件113和第一通讯组件111可以集成在同一集成芯片内,从而减少电路板31的布线面积。
[0079]
在本实施例中,中控组件113会根据接收到的定位信号(当前按键组件的经纬度信息)以及预设在中控组件113内的地图信息或者是通过网络数据传输来的地图信息,控制显示组件13上显示并重点标记当前的按键组件20所处的位置以及其周围的地图信息,从而使用户能够时时确定按键组件20,即特定目标的位置信息。
[0080]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3,第一电控组件11还包括:
[0081]
第二定位组件112,第二定位组件112与中控组件113电连接,第二定位组件112用于检测表盘的位置,并输出相应的表盘位置信号;
[0082]
中控组件113,还用于根据表盘位置信号,控制显示组件13指示表盘的位置。
[0083]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组件112也可以采用gps定位模块来实现,gps定位模块可以检测当前表盘10的位置信息,即表盘10的经纬度信息,并输出相应的表盘10位置信号。此时,中控组件113会根据接收到的定位信号和表盘10位置信号以及预设在中控组件113内的地图信息或者是通过网络数据传输来的地图信息,可以控制显示组件13显示当前表盘10位置所处的周围地图,并且标注当前表盘10位置和按键组件20的位置,从而使用户同时确定自身位置和特定目标的位置。
[0084]
需要理解的是,特定目标可以为特定物品、人员、宠物等,例如在带老人或者小孩出去游玩时,可以将按键组件20从表盘10上拆下,并放置与老人或者小孩的口袋内,如此用户便能够时时确定当前老人或小孩的位置。
[0085]
本发明智能腕表包括表盘和按键组件,表盘内设置有第一电控组件和与其电连接的触发组件,表盘上设置有显示组件,按键组件与表盘可插拔连接,按键组件内设置有定位组件和与其电连接第二电控组件。其中,所述按键组件用于在被用户触发时触发所述触发组件;第二电控组件用于在识别到按键组件拔出表盘时,控制定位组件开始工作以及与第
一电控组件通讯连接,并将接收到的定位组件发来的定位信号传输至第一电控组件;第一电控组件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定位信号,控制显示组件指示按键组件的位置。如此,用户在无需对特定目标进行定位时,只需要将按键组件插入表盘,便能够通过触发按键组件来实现触发触发组件;当用户需要对特定目标进行定位时,例如对某些重要物件、老人小孩、宠物等,只需要将按键组件拔出表盘,并放置或者固定在特定目标上,以使得用户能够时时确定特定目标的位置,实现对特定目标的定位。本发明智能腕表能够提供定位功能,便于用户对特定目标进行定位,从而能时时确定特定目标的位置,有效地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0086]
参考图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通讯组件111还用于检测定位信号的信号强度,并生成定位信号强度信息传输至中控组件113;
[0087]
中控组件113,还用于根据定位信号强度信息,按照预设通讯测距模型计算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之间的距离,并在确定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报警距离时,控制显示组件13指示按键组件20距离过远。
[008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讯组件111可以检测定位信号的信号强度,即rssi值,并生成相应的定位信号强度信息传输至中控组件113,中控组件113可以根据预设测距模型(其中,预设测距模型由研发人员进行多次测试获得并设置在中控组件113中)计算当前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之间的距离,并在确定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报警距离时,控制显示组件13指示按键组件20距离过远,以提示用户当前特定目标距离用户位置过远。
[0089]
在另一实施例中,中控组件113还用于根据定位信号和表盘10位置信号得到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之间的距离,并在确定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报警距离时,控制显示组件13指示按键组件20距离过远。
[0090]
在本实施例中,中控组件113可以根据定位信号确定按键组件20目前的位置信息,即经纬度信息,还可以根据表盘10位置信号确定表盘10的位置信息,故可以通过中控组件113内集成的计算单元,计算得到表盘10与按键组件20之间的距离,并在确定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报警距离时,控制显示组件13指示按键组件20距离过远,以提示用户当前特定目标距离用户位置过远。
[0091]
可以理解的是,中控组件113会同时根据上述两种实施例中的方案确定当前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之间的距离,并在任一计算得到的距离达到预设报警距离时,便会及时通过显示组件13通知用户,防止因定位组件22定位故障或者是信号强度检测误差导致误判的情况发生,保证了在特定目标远离用户时,能够及时提示用户,提高了智能腕表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0092]
其中,预设报警距离可以由研发人员进行提前预设,也可以由用户自行进行设置。
[0093]
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在被定位的特定目标远离用户时,及时提醒用户,以使用户及时能够寻找并靠近特定目标,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0094]
参考图4,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控组件11还包括:
[0095]
报警组件114,报警组件114与中控组件113电连接;
[0096]
中控组件113,还用于在确定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报警距离时,控制报警组件114报警工作,以提示当前按键组件20距离表盘10过远。
[0097]
在本实施例中,报警组件114可以采用振动报警器来实现,例如微型振动马达、微
型震动电机等,中控组件113在确认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报警距离时,会控制振动报警器工作以带动整个智能腕表振动,直至确定表盘10与按键组件20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报警距离或者是用户在显示组件13,例如可触摸屏上点击对应“取消振动”的功能区时才会停止振动,从而及时提示用户当前特定目标离用户距离过远。
[0098]
在另一实施例中,报警组件114还可以采用声音报警器来实现,例如蜂鸣器、扬声器等,中控组件113在确认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报警距离时,会控制声音报警器工作以通过声音信息提示用户当前特定目标离用户距离过远。
[0099]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有效地防止用户因未注意显示组件13上指示的内容,导致没有注意到特定目标距离过远的情况发生,有效地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0100]
参考图5,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智能腕表还包括:
[0101]
第一电池14,第一电池14设置于表盘10内;
[0102]
电源管理组件15,电源管理组件15设置于表盘10内,电源管理组件15的输入端与第一电池14连接,电源管理组件15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通讯组件111的电源端、第二定位组件112的电源端、显示组件13的电源端、中控组件113的电源端和报警组件114的电源端连接;
[0103]
电源管理组件15,用于将第一电池14输出的第一电池14电压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以为第一通讯组件111、第二定位组件112、显示组件13、中控组件113和报警组件114114提供工作电压。
[0104]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上述多个组件中的电子元件所需的工作电压,往往会小于第一电池14的电压,因此,需要将第一电池14电压进行降压转换为再输出至各个不同的组件的电源端。
[0105]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管理组件15可以采用dc/dc电路来实现,例如升降压芯片,通过调整升降压芯片的外设电阻(需要理解的是,升降压芯片都会有相应的外设电阻,研发人员可以根据芯片规格书中的计算公式,设置不同阻值或者不同阻值比的外设电阻,从而相应的改变升降压芯片输出的电压),选择输出的电压,以满足上述各个组件中的器件工作电压的需求。可选的,电源管理组件15还可以选用ldo芯片来实现,用户可以根据上述组件中的电子元件所需要的工作电压,选择相应型号的ldo芯片。
[0106]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不同组件中的不同器件的工作电压需求不同,所以电源管理组件15可以包括多条dc/dc电路,从而将第一电池14电压转换为不同的工作电压以为不同的器件供电。
[0107]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为上述表盘10中多个组件中的电子元件所需的工作电压,保证各组件中电子元件工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在未来的改装与升级过程中,也可以接入不同的工作电压需求的电路与器件,提高了智能腕表设备的兼容性。
[0108]
参考图6,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智能腕表还包括磁性件16;第二电控组件21包括:
[0109]
磁检测组件211,磁检测组件211用于检测磁性件16的磁场强度,并输出相应的磁场强度检测信号;
[0110]
第二通讯组件212,第二通讯组件212用于与第一通讯组件111建立通讯连接;
[0111]
控制组件213,控制组件213分别与磁检测组件211、第二通讯组件212和定位组件22电连接;
[0112]
控制组件213,用于根据磁场强度检测信号确定按键组件20拔出表盘10时,控制第二通讯组件212开始工作以与第一通讯组件111建立通讯连接,以及控制定位组件22开始工作,并将接收到的定位组件22发来的定位信号经第二通讯组件212传输至第一通讯组件111;
[0113]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组件213可以采用控制芯片,例如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数字信号处理芯片)、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芯片)或soc(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来实现。
[01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讯组件212可以采用无线第一通讯组件111来实现,例如蓝牙第一通讯组件、4g/5g第一通讯组件、wifi第一通讯组件等,第二通讯组件212的类型与表盘10中的第一通讯组件111的类型一致,两者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交换数据。
[0115]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组件213和第二通讯组件212可以集成在同一集成芯片内,从而减少电路板31的布线面积。
[0116]
在本实施例中,磁性件16可以选用磁铁,磁检测组件211可以采用磁场强度检测器件,例如3d霍尔传感器来实现,3d霍尔传感器可以检测磁性件16在3d霍尔传感器位置的磁场强度,并生成相应的磁场强度检测信号至控制组件213,控制组件213会根据磁场强度检测信号判断当前按键组件20是否插入了表盘10内,需要理解的是,3d霍尔传感器距离磁性件16越远,检测到的磁性件16的磁场强度就越小。因此,控制组件213可以根据磁场强度检测信号确定当前3d霍尔传感器位置的磁场强度,在确定磁场强度低于预设磁场强度时,确定当前按键组件20以及拔出表盘10,并控制第二通讯组件212开始工作以与第一通讯组件111建立通讯连接,以及控制定位组件22开始工作,并将接收到的定位组件22发来的定位信号经第二通讯组件212传输至第一通讯组件111;
[0117]
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组件213还用于根据磁场强度检测信号确定按键组件20插入表盘10时,控制第二通讯组件212和定位组件22均停止工作。在本实施例中,在控制组件213确定磁场强度高于预设磁场强度时,则确定当前按键组件20插入了表盘10,便会控制第二通讯组件212和定位组件22均停止工作。其中,预设磁场强度由研发人员在研发期间进行多次实验获得并设置在控制组件213内。
[0118]
此外,磁检测组件211还可以采用普通的霍尔传感器来实现,霍尔传感器同样可以检测磁铁在霍尔传感器位置的磁场强度,并在磁场强度高于预设强度时,输出相应的磁场强度检测信号,例如高电平信号,并在磁场强度低于预设强度时,输出另一磁场强度检测信号,例如低电平信号。控制组件213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磁场强度检测信号的电平,判断当前按键组件20是否插入了设备中。
[0119]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按键组件20自行识别是否插入了表盘10内,并根据按键组件20的位置状态,执行相应的动作。同时,采用霍尔传感器和磁性件16,能够有效减少电路布线面积,降低了生产成本。
[0120]
参考图7,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按键组件20还包括:
[0121]
第二电池23;
[0122]
第二电源管理组件24,第二电源管理组件24的输入端与第二电池23电连接,第二电源管理组件24的输入端分别与磁检测组件211、第二通讯组件212、控制组件213和定位组
件22电连接;
[0123]
第二电源管理组件24,用于将第二电池23输出的第一电池14电压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以为磁检测组件211、第二通讯组件212、控制组件213和定位组件22提供工作电压。
[0124]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多个组件中的电子元件所需的工作电压,往往会小于第二电池23的电压,因此,需要将第二电池23电压进行降压转换为再输出至各个不同的组件的电源端。
[0125]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源管理组件24可以采用dc/dc电路来实现,例如升降压芯片,通过调整升降压芯片的外设电阻(需要理解的是,升降压芯片都会有相应的外设电阻,研发人员可以根据芯片规格书中的计算公式,设置不同阻值或者不同阻值比的外设电阻,从而相应的改变升降压芯片输出的电压),选择输出的电压,以满足上述各个组件中的器件工作电压的需求。可选的,第二电源管理组件24还可以选用ldo芯片来实现,用户可以根据上述组件中的电子元件所需要的工作电压,选择相应型号的ldo芯片。
[0126]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不同组件中的不同器件的工作电压需求不同,所以第二电源管理组件24可以包括多条dc/dc电路,从而将第二电池23电压转换为不同的工作电压以为不同的器件供电。
[0127]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为上述按键组件20中多个组件中的电子元件所需的工作电压,保证各组件中电子元件工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在未来的改装与升级过程中,也可以接入不同的工作电压需求的电路与器件,提高了智能腕表设备的兼容性。
[0128]
参考图8,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表盘10内还设置有第一电池14和与第一电池14电连接的充电输出pin脚17;按键组件20还包括:
[0129]
充电输入pin脚26,充电输入pin脚26的一端用于在按键组件20插入表盘10时,与充电输出pin脚17形成电连接通路,并接入充电输出pin脚17传来的第一电池14电压;
[0130]
充电管理组件25,充电管理组件25的输入端与充电输出pin脚17的另一端电连接,充电管理组件25的输出端与第二电池23电连接;
[0131]
充电管理组件25,用于将充电输出pin脚17传来的第一电池14电压进行电压转换后输出至第二电池23,以为第二电池23充电。
[0132]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输出pin脚17可以包括正极pin脚和负极pin脚,正极pin脚的一端与第一电池14的正极连接,负极pin脚的一端与第一电池14的负极连接。同理,充电输入pin脚26也包括正极pin脚和负极pin脚,正极pin脚的一端与充电管理组件25中的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端连接,负极pin脚接地。可选的,充电输出pin脚17可以采用圆盘型电极,充电输入pin脚26可以采用弹针电极,从而在用户在将按键组件20插入表盘10设备时,充电输入pin脚26可以与充电输出pin脚17对应紧贴连接,以形成之间的电连接通路。此外,充电输出pin脚17还可以采用凹槽式电极,凹槽的形状可以为半圆球型,从而增大与弹针电极圆形头的接触面积,以保证电连接通路的稳定性,降低接触不良的概率。
[0133]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管理组件25可以采用充电管理芯片来实现,充电管理芯片可以将接入的第一电池14电压转换为匹配第二电池23的充电电压并输出,以为第二电池23充电,研发人员可以根据充电管理芯片的规格书的充电电流公式,通过调整外接的电流设置电阻的阻值调整给第一电池14充电的充电电流。同时,充电管理芯片还可以在充电过热、充电电流过流、接入的第一电池14电压过大时,自动断开第二电池23与充电输入pin脚26之间
的通路,从而防止第二电池23出现故障,有效地提高了按键组件20充电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0134]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组件213中的控制芯片还可以通过其内部集成的adc检测模块,时时检测第二电池23的电压,并生成相应的第二电池23电量信息经第二通讯组件212上传至第一通讯组件111,以使中控组件113确定当前按键组件20的剩余电量并控制显示组件13显示当前按键组件20的剩余电量。同时,在按键组件20的剩余电量低于低电报警电量时,中控组件113还可以控制显示组件13指示当前按键组件20需要充电,以提示用户将按键组件20重新插回表盘10充电,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0135]
通过上述设置,只需要将按键组件20重新插回表盘10,就能够实现对按键组件20的充电,无需额外单独充电,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0136]
参考图9,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表盘10与按键组件20连接处设置有螺纹,表盘10和按键组件20通过螺纹可插拔连接。
[0137]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将按键组件20沿着螺纹旋转接入表盘10内以及将按键组件20沿着螺纹反向旋转以拔出表盘10,以实现将按键组件20与表盘10可插拔连接。通过螺纹实现可插拔连接,可以使按键组件20在插入表盘10时,更加了牢固的与表盘10连接,保证了用户触发按键组件20以触发触发组件12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138]
参考图9,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表盘10在与按键组件20连接处设置有螺纹;按键组件20还包括:
[0139]
按键帽30;
[0140]
按键杆33,所述按键杆33的一端与所述按键帽30固定连接,所述按键杆33用于在所述按键帽30被用户按压时,触发所述触发组件12;
[0141]
套管36,所述按键杆33设置于套管36内,所述套管36的周壁上设置有螺纹;
[0142]
充电板34,所述充电板上设置有所述充电输入pin脚26,所述充电板34设置于所述按键杆33上。
[0143]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31和充电板34可以采用dbc板,pcb板、半玻纤板、玻纤板等材料所制成的电路基板实现,还可以采用铝基板、铝合金基板、铜基板或者铜合金基板中的任意一种来实现。
[0144]
在本实施例中,按键帽30内可以设置有容置腔,其内可以设置有电路板31和第二电池23,第二电池23与电路板31电连接,第二通讯组件212、控制组件213、定位组件22、第二电源管理组件24和充电管理组件25均设置于电路板31上。
[0145]
在本实施例中,按键杆33可以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套管36和按键帽30之间还可以固定设置有弹簧32,套管36可以与表盘10同一材质,套管36表面相对于表盘10上的安装位置设置有对应的螺纹,以使得用户能够将按键组件20通过其套管36上的螺纹插入表盘10中。按键杆33与套管36紧贴设置,并且在套管36内可以沿着按键杆33方向移动,用户在将按键组件20通过其套管36上的螺纹安装在表盘10上时,按键杆33的伸入表盘10的一端的位置与触发组件12的位置相对应。用户在按下按键帽30时,按键杆33的一端会相应触发触发组件12,当用户松开按键杆33时,因为弹簧32的作用力会将按键杆33的位置重新复位。如此,用户便能够在将按键组件20装在表盘10上时,通过触发所述按键组件20联动触发所述触发组件12,以实现按键功能。
[0146]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板34上还可以设置有磁检测组件211,按键帽30上还设置有走线口,充电板34通过连接线35与电路板31电连接,连接线35的一端与充电板34电连接,连接线35的另一端穿过走线口与电路板31电连接。可选的,连接线35可以采用电线来组成,例如铁氟龙线、漆包线等,还可以采用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31)来连接,fpc的一端金手指焊接在电控板上,另一端金手指穿过走线口焊接在电路板31上,fpc上可绘制有铜箔走线,以实现充电板34和电控板之间的电性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将按键组件20通过其套管36上的螺纹重新插入表盘10时,充电输入pin脚26中的正极pin脚和负极pin脚便会与表盘10内相对的充电输出pin脚17中的正极pin脚和负极pin脚对应电连接,从而使得表盘10内的第一电池14为按键组件20中的第二电池23充电。由于柔性电路板31可随意弯折,并且体积小、散热性好,因此设置在按键组件20中可以有效地减小按键组件20的体积,提高了按键组件20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0147]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